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区别。只不过是这几年选考上来的官员,才没有领军出征的经验。但这次现役的军卒来参加考试的不少算,其中个别人的成绩还不错。当然这是得益与国太不停地在军中和民众中推广基础教育,一些十六岁以后参军的儿郎,数术都有学的不错的。
“伯符、子布,不如将那些没上过战场、排名前百的送去三路大军中历练两年,军中考试合格的、从军年限不够两年的,也都送去军中补齐所缺的月份。”
张昭看着庞统整理的总分成绩单,让庞统把前百名的报名表取来。仔细看过以后对孙策说:“伯符,如果我们这一次按符合子纲说的资格选人,就要从江东再抽调的县令。我记得前年、去年派遣的县官里有从军二年以上的。”
“请功曹虞仲翔来,哪些人是符合条件的他最清楚了。”
虞翻果然没有辜负孙策的期望,凡是经他派遣出去的官员,履历、考核成绩张口就来,而以前那些太守们,都是孙策和张昭、张纮极其熟悉的人。
四人商量了一阵,把官员派遣名单拟定了下来。一部分从军年限不够两年的,按着从军时间的长短,先去填补那些抽调出去的县令留下的空缺。
张榜以后,所有想做官的人不约而同地意识到,想在吴侯的所辖地域做官,第一是不分士族、寒族,统一要参加考试。二则必须要有两年以上的从军经历。不然单总成绩够也是没有可能出仕的。
有投书反应孙策拔擢官员的方法不对,不再是举孝廉等,虞翻把投书的人召集到一起,耐心地解释道:“举茂才、孝廉是汉室朝廷的考核方法,可天下给举荐出来的人治理的越来越乱,那就是举荐的法子已经不合适。你们看东吴这几年是乱世中的乐土,那是因为各地的太守都是曾经领军过万的将领。他们治下县城的范令、县令,也要有领军的打仗的经历,这样才能防备了山贼和叛乱的发生。”
好,在东吴你们说了算,等皇帝来管你们的。
这样嘀咕这等皇帝来管的人,虞翻令差役暗暗记下名字,这样的糊涂虫以后考的再好也不能派遣重要岗位。天下大势都弄不明白,还想出来做官么。
孙权、孙翔兄弟俩也都参加了考试,成绩还真的很不错。但根据成绩,孙权还差了一年多的从军时间,孙翔差的就更多了。
“阿娘要不要让仲谋和叔弼去补足从军年限?”孙策与母亲商量。
“你怎么想?他俩怎么想的?”
“他俩都想去益州的军中。我听阿娘的。”
吴国太沉吟了一会说:“诸葛孔明完婚回来后,让他陪仲谋去程德谋那路大军。把叔弼交给司马朗管教去黄盖那路军中。”
“我还以为阿娘会让他们去公瑾那里呢。”
“公瑾会过分照顾他兄弟俩。他们从军也就是走走过场了。那孔明虑事周全,与仲谋一起读了几年书,让他多用点儿心看着仲谋。叔弼急躁,交给司马伯达这个带过七个弟弟的长兄,最是合适的。”
孙策先母亲把俩个弟弟的性格和管教他们的人都选的很贴切,长叹道:“阿娘,若是阿翁在世,他们也就是得到这样的安排了。”
吴国太笑笑,“那句百姓家里靠长子说的一点也不错。要不是打下这片天地,他们是没有这么好的条件的。”
孙策想想说道:“那叔弼的婚事就要往后了。”
“晚两年也没什么。二十及冠娶亲正好。
说及婚事孙策笑嘻嘻地对吴国太说:“阿娘,你猜我怎么回绝的曹家求婚使。”
吴国太放了坐不住的阿绍去玩,好奇地等孙策说答案。
“我告诉使者,曹司空藐视天子,我与其终将有一战,如果曹仁能够先期投到我的麾下,婚事就不成问题。不然将来兵戎相对不是难为小儿女嘛。”
“促狭。”吴国太笑笑,与曹操的那一战是不可避免的。时机就是等他与袁绍征战明年结束的时候。
“伯符,你表兄那里的事儿可办好了?你姑母他们徐家这些年也是很支持你的。”
孙策回答:“按着姑母提的去做了。我派人给荆州送信,对顾元叹说徐琨想把女儿嫁到他家里,他当即就让信使带回同意的消息。我已经把写信给表兄了。这门婚事以后他与表兄联系就可。”
“徐家是没看上吕子明的家世啊。”
吴国太喟叹,感觉徐琨能跟随孙策起兵,孙氏作为孙家的老姑太太,居然宁愿把女儿嫁给顾雍的没出仕的儿子,也不愿意嫁给吕蒙,不是眼光问题,应该是升级为官宦之家了,看不起吕蒙的家世。
孙策不以为然,“这样挺好的,囡囡嫁去荆州与仲谋再不相见。子明娶伯阳堂兄的女儿,俩家都高兴得欢天喜地的。阿娘,我们转了这一圈的安排皆大欢喜。顾元叹和孙长绪现在都安心了,舅舅和姑母也都满意了。”
吴国太揉揉额角说:“世家聚集的地方都是这么联姻的,不用转上十家都是表亲。你可想好益州那里谁去做刺史了?”
刘璋节节败退,要不是周瑜那边控制进军的速度,刘璋想凭借天险固守也会化为泡影的。
“我想让张昭张子布去做益州刺史,荀彧给他做佐理,阿娘以为如何?”
这是孙策斟酌了许久的方案,“荀文若过来的时间也不短了,想派他做张昭的助手,心里又有点儿不落底。”
“张昭和张纮怎么看荀彧?”吴国太只见过荀彧一面,也拿不准荀彧会不会用心做事。
“不然先留他在寿春?他的才干也是能够统领全局的。”
孙策是很想用荀彧的。
“我还没有与子布、子纲说这件事儿。”
吴国太把益州的沙盘上三路大军的进展插上鲜明的标志,然后叹息道:“从川中往回送信,到了寿春需要用的时间太久了。要是荀彧在益州有什么变化,我们这里来不及反应的。”
孙策表情复杂,“把荀文若像现在这么大材小用,可真是不甘心哪。阿娘,他的长子这次参加考试了,文试的成绩还挺高的,总成绩也在百名之内,是要派去从军两年的。”
“伯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要是你在益州能够派出足够的信重的太守,让荀彧做刺史又如何?”
孙策两眼迸发出异彩,“阿娘的提议好。我就赌一把。我能打下来一次益州,就能打下来第二次。”
翌日,孙策先与张昭、张纮说启用荀彧的事情,征求二人的意见。俩人都持保留的态度。孙策下定决心道:“我去与荀文若谈谈,看他怎么说。”
荀彧从曹操的掘坟、人肉脯等恶劣阴影里脱出来之后,精神负荷减轻了,身体恢复的也很好,尤其在江东这里,不仅子侄们找到志同道合的同窗共读,就是女儿去官学读书后也如鱼得水,日日活的很欢欣。
但他没想到孙策想用他做一州的刺史。
他觉得自己听错了,愣愣地看着孙策好一会儿没说话。
“文若是不肯去益州吗?”
荀彧摇头,“吴侯你怎么会相信我呢?彧先投袁本初、再投曹孟德,如今你敢信我?”
孙策点头,“我为何不敢呢?!你在袁本初那里,也未作损害袁本初利益之事。在曹孟德的兖州,更是担起了一州所有的大小事务。就是后来灰心,也不过是先生因与掘坟盗墓、以人肉为食的人,不得不继续为伍、良心不安而已。”
荀彧给孙策说的潸然泪下、泣不成声。
曹操对他信重,可曹操不择手段的做法,也真的令他心寒。
到了东吴以后,他才发现原来乱世中的百姓居然可以活的像人,乱世中的女郎也可以读书、可以活的更自在。
荀彧哭了一会儿,站起来与孙策行礼,“吴侯信文若为君子,文若必全力以赴治理好益州。绝不辜负吴侯的信任。”
第724章 武烈皇后70
荀彧的表态让孙策的心像喝了蜜水一样; 他兴奋之下把给吴景、徐琨等人准备的刺史工作须注意的重点事项搬了出来。
嗬; 好厚重的一本; 看起来有几百页那么厚那么沉。
荀彧看孙策捧书的态度太郑重; 不由地跟着也庄重起来。他充满敬意地接过书,只见深紫红色的刻丝封面封底; 反着微微的丝光; 触手润泽的凸凹暗纹,上面绣着几个大篆:刺史政务纪要。
可把荀彧激动的啊,自己博览群书怎么就没看过有这一本呢。
孙策难掩激动地说:“文若; 这本书是原本; 是我阿娘给我写的,我舅舅去徐州上任的时候手抄了一本; 我表兄去交州上任也手抄了一本。依你的能力,与顾元叹、孙长绪不相伯仲; 当不用抄写的。不过我想着你去益州远; 往来通信不便; 你在这里看看这书,有没有值得借鉴的内容。”
荀彧前面捧着书还挺激动,听孙策解释以后热度就降下去了不少。出于礼貌,他还是捧着书坐下来细看; 就当是还礼吴侯对自己的器重、和对吴国太的尊重。
翻看第一页,荀彧就明白为什么这么厚了,里面都是丝绣的字,黑色丝线绣的拇指肚大小的字; 丝线勾勒出的圆润饱满不仅没掩盖绣字的整体沉着端方,扑面而来的一股肃穆冷峻萧杀,让他下意识地倒吸一口冷气。
这是自己没见过的字体。
“好字啊。”
荀彧开口称赞,不管内容如何,单就这绣出来的字都值得好好观摩了。
孙策也不急,欣赏完荀彧对绣字的赞叹表情,抓起手边的兵书认真地研读起来。
荀彧慢慢把整本书看完,又返回去再看了一边,这回看的更慢了。这次看完以后,他长跪着两手捧书,垂目陷入深思。
孙策间或抬眼看看认真读刺史政务纪要的荀彧,露出会心的得意笑容。自己初初看到的时候也会震撼了一把,过后才意识到若是每一州的刺史,能把上面所列的事项都做到了,哪怕只做到八成,该州的军政将事务一般讲无可担忧之处了。
荀彧从沉思中抬头,看孙策仍沉浸在他的兵书里,轻咳一声唤起孙策的注意。
“吴侯,这书好想誊写一本。”
孙策点头,“好。”
“我可以见见国太吗?”荀彧提出要求。
“行啊。我阿娘一般在单日的上午都会在前面听事儿。明儿上午可好?”
孙策知道母亲每天这个时间都在教导阿绍、与阿绍玩耍,进行所谓的寓教于乐。若是没有要紧事或是什么急事,贸贸然去打扰祖孙俩,会惹得母亲不高兴的。而荀彧的事情,看起来就是问母亲那书里的一些问题罢了,应该不急的。
荀彧见孙策应允,谢过以后就低头开始抄书。看着厚厚的一大本,用竹纸誊写一边就没那么厚了。
等荀彧抄写完毕,孙策立即把原本收了回来,珍重地收到一个檀木匣子里锁好。看着不解他行为的荀彧,笑着说:“我阿娘说等我得了天下,就要用这个来要求各州刺史,这书以后要传给子孙后代的。”
荀彧晃了晃,脸色因遽然失去血色而变得有点儿骇人。
“吴侯想取汉室而代之?”
孙策觑着荀彧的脸色不对,小心地回答:“是啊。文若,你有什么不舒服?”
荀彧痛心疾首道:“吴侯,你是汉臣啊。天子信任与你,賜封你为吴国侯加使假节。”
孙策看荀彧激动,抬手示意荀彧,“文若莫急慢慢说。”
荀彧看孙策神色平静,放缓了语气劝道:“吴侯,现在汉室倾颓,需要的是匡扶汉室的忠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