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回首东顾-第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皇命人捧进一罐东西,摆在刘镇宇面前,问道:“思华,你是潭州人士吧?”
刘镇宇颇感意外地答道,“是的,陛下!”
唐皇笑道:“那好,我送你一件礼物!“说毕,拉开盖着的布绸,只见一个西秦进贡来的玻璃缸里装满了泥土。
唐皇对不解的刘镇宇说道:“这是我派人从潭州十九县采集的泥土,就送给你带回西秦去吧!”
刘镇宇神情顿时大变,冲了上去,一把抱住坛子,小心地打开盖子,一股似乎熟悉的味道飘了出来。刘镇宇闭上眼睛,****地一吸,一股泥土的清香沁入心肺。刘镇宇仿佛看到那熟悉的山山水水,那熟悉的一草一木,也许这个时候的潭州是找不到自己记忆中的模样,但是这泥土,却是永远一样的,千年不变!
许久,刘镇宇才回过神来,这才发现自己的泪水已经滴落在坛中的泥土里。刘镇宇拜跪答谢道:“圣上送我如此贵重的礼物,真是珍贵无比,百城难买!”
唐皇接着说道;“我送了你一份大礼,你要承我的情,帮我一个大忙!”刘镇宇连忙说道:“圣上何必如此,只需吩咐一声就行了!”
这时,旁边的杨贵妃说道:“我只为陛下生育一女,就是明珠公主,今年十五。我知我杨家恶劣诸多,天下之人,朝野上下无不恨我入骨,认为是我蛊惑圣上,放纵奸臣。就是有万般怨恨我也一身承担了。但是,但是,”杨贵妃说道此时,泪如雨下,已经泣不成声了。
唐皇轻轻地抚着杨贵妃的手,长叹一口气说道:“我年事已高,而明珠却年少,我在想如果我们一旦去了,明珠该如何面对这滔滔世言呢!临儿就算能护住她一时,但是她一世的幸福谁又能保证呢?”
突然间,唐皇的声音变高,说道;“记得明珠六岁的时候,我对她说,要给她找个婆家,她却大声答道,我非天下大英雄不嫁!而今这天下,除了你谁敢称天下大英雄?”唐皇的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仿佛还在回忆那幼嫩的声音。
“陛下,这万万使不得呀!公主正当如花年华,而臣已年近四十了,悬殊巨大呀!”刘镇宇极力推辞道。
“哈哈!思华多虑了,你正当壮年,何来悬殊一说!我这个女儿非你莫嫁了!”唐皇说道。
唐皇看看杨贵妃,她已经慢慢平静下来,然后转过头对刘镇宇说道:“思华,就看在我们君臣亲如父子的份上,好好待明珠吧!”话一说完,刚刚停止哭泣的杨贵妃又忍不住大哭起来。
刘镇宇一听唐皇此言有托孤之意,不由泪水长流,千言万语竟一字也说不出来!只是连连点头称是。
第二日,唐皇传令,将明珠公主远嫁西秦秦王,并令宗亲泯江王李焘恒为大使,领数千宫女、工匠,数千护卫官兵,连同数百车的珍宝、书籍、布帛等物,经陇右、河西,取道安西,直去西秦。
兴平二年(公元758年)二月十二,明珠公主大队人马先行向西,而另外,关中道,河南道,河东道,山南东道等地一百万人口已经开始启程,预计在三年里陆续西迁,到达西秦。
二月十九日,在通化门口。太子临抓住刘镇宇的手,一肚子的话竟不知从何说起,刘镇宇笑道:“太子殿下,此次一别,不知何时再会,请太子多以百姓为本,再创大唐盛世!”
望着渐渐在眼中消失的长安城,刘镇宇心里暗暗道:“希望大唐和华夏民族的历史能从此改写!”
刘镇宇带了数千高僧和尚取道河南北上,先到河北道和新设的辽东道,与西秦军会合后,再继续北上。
第十四章 归国
   刘镇宇带着人马缓缓向东行去,到了洛阳,队伍分成了两部分,高僧和尚在数千官兵的护送下,由洛阳直接北上,经过河内郡、上党郡、晋阳、雁门郡(今代县)到达云中郡(今大同),然后等待刘镇宇的命令,再会合于回纥牙帐(今蒙古哈尔和林)。
而刘镇宇率亲卫军走汴梁,过黄河,取邺城、恒州、幽州,回蓟州。开始东北各族部众的西迁。
一路上,看到唐皇的诏书不断地下来,分发各地。唐皇正在携平定安史之乱的余威和粉碎前太子亨谋逆案的机会,开始大肆改革政务。
最大的改动是大唐的地方行政体制和机构。
唐初依隋旧制,地方上有州(郡)、县两级。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国有三百五十八州,一千五百五十一县。州县均按其地位之轻重,辖境之大小,户口之多寡以及经济开发水平之高低分为上、中、下三等。三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五千户以上为上县,二千户以上为中县,一千户以上为中下县,其余为下县。近京之州称辅州,京都所在县名赤县,京之旁邑谓畿县,此外还有雄、望、紧、上、中、下等级,一般也是按户口多少而定的。
州的长官为刺史,唐皇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后复称州,上州刺史从三品,其下佐官有别驾一人,从四品下,长史一人,从五品上,司马一人,从五品下,录事参军事一人,从七品上,录事二人,从九品下,此外还有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等七曹参军各一人,皆从七品下。又有市令、丞、文学、医学博土等;中、下州刺史皆正四品下,其下佐官仿上州,但不全置。别驾(中州不置)、长史、司马称为“上佐”,唐制规定,凡刺史缺员或为亲王兼领时,上佐可代行州事。但在一般情况下,上佐并无具体职任,因其品高俸厚,又不亲实务,故多用以优待宗室或安置闲散官员等,所以自居易称这类官为“送老官”。诸曹参军分掌各州府的军政、财政、刑法、农田以及户粮诸事务,称为“判司”。诸曹“判司”由各州录事参军事统辖。未设司马之州,录事参军为刺史之佐,处于综领督察的地位。
县的长官不分大小统称令。京县令,正五品上;畿县令,正六品上;上县令,从六品上;中县令,正七品上;中下县令,从七品上;下县令,从七品下。佐官有县丞、主簿、县尉等(京县增设录事两人)。
唐代首都或陪都所在地有“府”的建制。唐皇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改雍州为京兆府,洛州为河南府,并州为太原府,长官称“牧”,由亲王挂名遥领,实际主持府政的是“尹”。如上都京兆尹、东都河南尹、北都太原尹。后来又陆续设有凤翔、成都、河中、江陵、兴元、兴德等府,也都有“尹”,但已不置挂名的“牧”。府尹之下有少尹、录事参军事以及六曹参军事,其职掌同于州诸官,只是品秩略高而已。若皇帝不在京城,则置留守官,多由府尹或临时指定大臣兼任。
由于唐代高宗、武后时多居东都洛阳,以后诸帝虽然都居住长安(除短期避乱外),但洛阳原来那一套略同于长安的职官建置并没有省去,凡在那里任职的,叫做分司东都,或称为分司,这些官员都由东都留守总之。分司各官署往往空存其名,于是朝廷常以贬降或闲废的官员安置在此。这里的官员一般是除按期拜表行香外,只领俸而不任事。只有分司御史还可以稍为行使职权。
除分司官外,还有王傅一官,也是养老的。因为唐的亲王虽有额定的官属,而亲王并不出阁。名为王傅,官居三品,实际连王的面都没有见到过。
一大堆的官员,造成机构重置复杂,官员臃肿庞大,十羊九牧的成语就是从唐朝得来的。当时,唐皇和太子临向刘镇宇请教这个问题时,刘镇宇也是一脑袋浆糊。自己西秦国的制度是东抄西袭,反正自己在西秦国是一手遮天,用什么制度都没有什么关系,所以什么好用就用什么。但是大唐就不一样,庞大的豪族门氏和士族势力会让许多过激的改革寸步难寻。
刘镇宇当时在心里盘算来盘算去,发现在自己的历史知识里,只是对明、清朝的行政体制最熟悉。
刘镇宇思来想去,觉得还是明朝的行政体制可能适合唐朝,就把它给搬出来了。
刘镇宇建议道,把大唐分为道,州,县三级。
每道设承宣布政使一人,布政使是一省最高的行政长官,掌一道之政,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下达于有司。凡僚属满秩,负责考察其称职与不称职,上报达吏部、三省。每三年则率其州、县正官,朝觐京师,以听察典。
设按察使一名,掌一道刑名按劾之事。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典勘理卷宗,理问典刑名,上报达刑部、三省。
设都指挥使一人,掌一道军事,统领一道府兵,维持地方防卫,训练各地府兵团练,上报兵部,三省。
刘镇宇还提出完善科举制度和扩大科举规模,设劝学提举司,诏天下州县皆立学,然后县、道分别科试取士,再由三省、礼部大选,取大才之人,朝廷官员皆出其中。
听完了刘镇宇这一通抄来的东西,唐皇和太子临大为赞赏,原来这位大将军不但会打仗,搞政务也是一把好手。
诏书流水价的发出来,大唐除被划为关内、都畿、河北、河南、河东、陇右、山南西、山南东、淮南、剑南、江南东、江南西、岭南外,将黔中道根据刘镇宇的意见改为湖广道,还增设了安西道、辽东道,山东道(从河南道划出来的)。每道的布政使,按察使,都指挥使分别被任命。
在刚经历完叛乱战乱的河北道和新开辟的辽东道,将是大唐未来数十年的发展重点,大量无主的土地将吸引无数失地的农民涌过去,要不是和刘镇宇达成了协议,唐皇还舍不得那一百万百姓呢。在辽东道,除了以前设立的平州和营州等外,朝廷还一口气增设了二十几个州。
紧接着是下旨各州县立学,学习的内容主要有《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儒家经典。若学书、学算、学律的,则主要学习有关文学、算术、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书籍。
县每年一试,道每二年一试,朝廷三年一大试。并传旨不论士族寒门,官人百姓,只要除律法规定的罪人家属等人外,均可应试,分为制试和经试,按级分为秀才、举人及进士。而以后天下官职均出于进士、举人。
相比之下,紧接着的税制改革更是让大唐一片沸腾。
废除人头税,按土地亩数收税(摊丁入亩),顿时让天下一片哗然。众多豪门士族纷纷四处活动,抵制这项改革。可是唐皇这次是铁了心要干下去了,不顾每天有人在宫门又哭又闹,一连撤掉上百名不积极行事的官员,处死了十几名攻击议论的大臣。如此雷霆之怒,顿时让许多人闭上了嘴。利益虽然重要,但是性命更重要。现在平定叛乱的大军还没有解散,就看谁那么不识趣了。
看着这些邸报,刘镇宇默默无语。旁边的易常胜问道:“大将军(自从那一次事件后,易常胜似乎成熟了许多,也跟着大家叫自己这个姐夫叫大将军),我们就这么离开大唐了吗?”
刘镇宇笑了笑,反问易常胜道:“你对大唐有什么看法?”
易常胜沉思了一下,说道:“这是一个迷人的东方国家,这里的人民和土地是这么的吸引人。但是这里好象缺一种东西,而且也有一些东西让我不明白。这里的人民讲究以德服人,不管对谁都是那么仁慈,非常好面子,不知道利益的存在。”
“以德服人!”听完易常胜的一通说法,刘镇宇不由大笑,这小子还真是眼睛管事的很了,尤其说的这句话,更让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