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化工大唐-第5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四十年前,大食出动十多万军队向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发动进攻,只是因为君士坦丁堡过于坚固,没有打下来。关键时刻,东罗马的海军赶到,用希腊火烧毁了大食的战舰,使得大食水陆两路全面受挫,最后不得不退却。”
“偌大的帝国只剩下这么一点地方,东罗马帝国这是偏安!可悲!可叹!”李隆基对君士坦丁堡很感兴趣:“这个君士坦丁堡有什么过人之处?”
艾奈斯本立克指着地图解释道:“君士坦丁堡是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修建,这里是希腊殖民地拜占庭地故地,有少数学者称东罗马帝国为拜占庭帝国。三面临水,一面靠山,是交通枢纽,是连接小亚细亚和西方的陆上咽喉。当初修成之时,君士坦丁大帝取名叫‘新罗马’,后人为了纪念君士坦丁大帝才叫君士坦丁堡。里面的珍藏极为丰富,可以说罗马帝国的遗珍几乎都在这里。”
东罗马帝国又叫拜占庭帝国,不过,那是后世史学家的称乎。
李隆基没有说话,看着陈晚荣。陈晚荣明白他的意思,是在问陈晚荣火炮能不能攻下君士坦丁堡。对这点,陈晚荣有着绝对的信心,微微点头。
“关于希腊火,大师已经给朕讲过了。”李隆基亲切的道:“大师讲解了半天,有些乏了,请下去歇息。”
艾奈斯本立克确实有些累了,应一声,给高力士扶着去了。
“姚崇,宋,陈晚荣留下,你们也下去。”李隆基下令。
程晓天他们明白,现在对西域的情势有了新的了解,李隆基他们要商议军机了。虽然不能参与商议,不过,他们已经从李隆基地眼神中了解到李隆基是决心要在西域大打一场,大食和罗马帝国都是他的目标。
这可是十辈子也不见得能遇上地好事,程晓天他们兴奋不已,高高兴兴的去了。
等到众人离去后,李隆基非常兴奋地踱步,踱了一阵,坐了下来,问道:“对西域有了大致了解,你们以为如何?”
姚崇明白李隆基的意思,真要在西域大打地话,他也没异议。不过,他是宰相,得务实,想了想道:“皇上,一个大食就够我们打的了,犯不着再去招惹大秦。”
宋也赞同这话:“皇上,姚相所言极是。依我们的了解,要打下来应该不难,不过,如何治理将是问题。毕竟太遥远,补给增援都是大问题。打下来,不能治理好,于大唐有何好处呢?”
这种担忧是很有道理的,李隆基并没有马上发话,道:“二卿所虑并非没有道理,是很有道理。可是,大唐真要全力西进的话,大食和罗马帝国都挡不住大唐的铁骑,明知能打下来,而不去打,朕于心不甘呐!陈晚荣,你在想什么?”
陈晚荣眉头紧锁,正在沉思,一听这话,道:“皇上,真要想打的话,未必就不能治理。”
“哦!你有什么办法?”李隆基很是急切的问道。
打肯定是能打下来,只不过,不能治理。要是真能治理的话,就得打,姚崇和宋也是饶有兴致的看着陈晚荣。
“皇上,可以把这里变成大唐的殖民地!”陈晚荣信心十足的道:“至于理由,容臣细细道来!”
第四卷 帝国碰撞 第五十一章 以战养战
 更新时间:2009…11…5 14:01:34 本章字数:6105
殖民地?”这个名词很新鲜,李隆基,姚崇和宋很
陈晚荣给他们解释道:“殖民地就是把大唐的人移到这里,让他们安家,久而久之,这里就属于大唐的了。”
李隆基点评道:“这不是移民实边么?”
中国古代为了解决边疆的稳定,采取移民实边之策,很好的维护了边疆的稳定。殖民地和移民实边有些近似,却又不一样。
陈晚荣微一摇头道:“皇上,二者有些相近,却又不同。移民实边不过是在大唐的边疆,而殖民地可以远些,我们要是打下大食和罗马帝国,要是没有一定数量的子民在这里居住,难以维持其稳定。”
李隆基对这话深表赞同:“那倒是,毕竟这里离大唐太远,要想有效治理的确是个问题。殖民地倒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凡愿去者,朝廷鼓励,立功者,朝廷重赏。”
陈晚荣还没有说,他就提出来了,陈晚荣不得不佩服他的明智:“皇上圣明!自古以来,凡作战者,必先准备粮草,大唐此次西征,军队众多,所需的粮草更多。臣以为,要是从内地征调的话,由于路途过于遥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臣决定这一仗就‘以战养战’,利用大食和罗马帝国的资源、粮草为我们所用。”
“以战养战?”这说法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并不陌生,对于唐人来说他们早就在使用这一策略,却没有明确提出来。李隆基乍闻之下有些惊讶,继而就是击掌赞叹道:“说得好!大食离大唐太远了,要是从内地调运粮草兵器,光是这路上的消耗就够让人受的了,必然是天下震动。”
姚崇精通政务,眉头一皱,提醒一句:“皇上,这想法固然是好,可是一个不好就会激起大食百姓的反抗。”
以战养战说到底就是掠夺,尺度没有把握好,必然激起事端。对他的提醒,陈晚荣很是赞同,不过,陈晚荣另有想法:“姚相,这事我考虑过了。有句老话叫‘竭泽而渔’,意思是说不顾一切,把老底子都给弄得没了。我们这次出兵西域,就得注意分寸,不能做这种事情,尽可能不激起事端。

宋也发话了:“想法是好。可是这种战争。要想不激起事端也难。不好办。”
陈晚荣却是信心十足:“宋相请放心。我想了下。大唐在大食有几个有利地条件。一是大食新近崛起。好多地方是新收之地。还没有融合。这里地抵抗还在进行。我们得利用好这条件。二是大唐在这里地认知度比较高。在华夏历史上。这一带还从来没有如此认同华夏文明。这是我们地优势。也要利用好。”
唐朝时期。中东对中华文明地认知度相当高。要不是高仙芝在罗斯战败。紧接着又发生“安史之乱”地话。中东未必能伊斯兰化。
李隆基具有卓越地战略眼光。点头赞同:“要让一块地方融为一体。需要很长时间。区区数十年哪会成功。大唐到了这里。可以把那些反对大食地人善加对待。可以要他们做这里地王。但是。实力不能太强。要不然不好控制。这叫分而制之。”
这是很好地略策。陈晚荣击掌赞成:“皇上圣明!大唐地第三个有利条件是大唐比大食和罗马帝国更加先进。我们没有奴隶。而他们还有。大食更是以掠夺奴隶为乐事。大唐可以仿效在吐蕃地做法。废除奴隶。给他们自由。给他们财产。让他们安定地过日子。”
唐朝的社会制度远远比大食和罗马帝国地先进,废除奴隶是唐朝最强有力的法宝,一定要好好利用。这一点,在征战吐蕃时就发挥出了无穷的威力。尽管唐军在吐蕃的杀戮很重,吐蕃百姓却是全力拥护唐朝,说到底,就是奴隶们想过上好日子。
这事,李隆基没有理由不同意,点头道:“说得很对,这点至关重要!蛮人只会破坏,不会建设,他们是竭泽而渔。大唐不是,大唐是仁义之邦,不仅能破坏,更善于建设。朕决定,打下这些地方后,一定要治理好,要让这里的百姓过上安生日子,他们才不会反抗大唐,才会真心拥护大唐。”
老百姓地要求不高,只有那么一点点,给他一个稳定安生的日子就行了。要是唐朝象阿提拉那般不顾一切地破坏,不可能得到这里的民心,此次西征就算成功,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只有治理好了,得到这里的民心,才能长久扎根。
姚崇大是赞成这话:“皇上所言极是有理!大唐不仅没有奴隶,更善于建设,这也是大唐的优势,也要利用好。”
唐朝的社会制度是封建制度,比起奴隶制度要先进得比。更在于,中国已有数千年的文明史,积淀地文明极为灿烂,建设家园是华夏的拿手好戏。再加上李隆基这个明君,在大食推行一套类似于唐朝地制度不是不可能,是很有可能。
陈晚荣大是振奋道:“皇上,除非万不得已,我们不得搞破坏,要尽可能多的建设。只有建设好了,百姓才会拥戴大唐。我们还是要收税,要不然,我们几十万大
过日子。不过,收税尽可能轻。”
宋地声音有些高:“自古以来,苛捐重税最是乱政,往往激起百姓揭竿而起,轻徭薄赋才是根本。”
轻徭薄赋固然没错,不过,那也要有个限度,就是不能让大唐倒帖。不仅不能倒帖,还要让大唐更加强盛,拥有更多的财富。只有这样,唐朝才能保证威慑力。
李隆基地兴致更高,笑道:“陈晚荣说得没错,这一仗大唐不能背上过重的负担,尽可能把负担向这里转嫁。朕已经命哥舒翰囤积粮草,以备援军之用,要是朕没有料错,我们现在过去的军队不必再带上很多粮草,人过去就行了。”
他是富有远见卓识的人,陈晚荣他们大是佩服,齐声道:“皇上圣明!”
李隆基摆摆手道:“说到底,就是要在西域有一个得力的人,要能把这里治理好。你们说,派谁去好呢?”
陈晚荣把姚崇和宋一打量,心里暗想:“说到治理西域,非他二人莫属。不过,朝中多事,二人一时也抽不开身。”陡的想起一个人道:“皇上,吐蕃局势日趋稳定,张大人可以去西域。”
张说治理吐蕃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这一建议非常合理。即使天生就看张说不顺眼的姚崇也是没二话:“他去自然是好,不过,这次不能再派他去了,应该别挑一人方是上策。”
“姚崇,你举荐一个!”李隆基饶有兴致的看着他。
姚崇想了想道:“张说在吐蕃固然成功,却不能去西域,应该调他入朝。此事,还是宋大人去更合适。”
此去大食之地,不用想都知道万分辛苦,会忙得没有时间睡觉。不过,这也是人生地一个机会,展现才干的机遇,可遇而不可求,宋不由得眼里闪着热切之光,很是希冀的看着李隆基。
李隆基不置可否,接着道:“几十万军队西进,需要的补给很多,非能人不能办到。宋去,的确是合适。不过,朕还在想,军队需要的不仅仅是粮草,被服,还要有兵器。这些,也要在西域制造。要是不在西域制造,光是兵器的运输就会让天下嚣嚣,不得不如此。因而,这个人最好懂得兵器制造,有些巧思为宜。”
姚崇和宋的目光一下子聚集到陈晚荣身上,照李隆基地说法,这个人非陈晚荣莫属了。要是谁对兵器制造最有办法,肯定是陈晚荣了,他管着军器监,军器监就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这是有目共睹地事情。
陈晚荣忙道:“皇上,不管是谁去西域,臣愿意尽心尽力的辅助。臣不会治理不是?”
李隆基摇头道:“不会治理,难道就不能学?”
陈晚荣更加不敢领受了:“皇上,即使要学,也需要时间啊。这仗一打起来,哪有时间去学,得用现成的。”
李隆基断然道:“这事就你担起来。你打了两仗,吐蕃和北地都有出色表现。不仅仅是在行军打仗上有所建树,在处理其他事务上也有独到的眼光,这点朕甚是放心。至于不能治理一事,朕帮你想办法。叫他们进来。”
高力士应一声,快步出去,不一会儿就回转,他身后跟着两个人。这两人相貌不错,很是英俊,眼睛明亮,清澈有神,让人一见之下就想到非等闲之辈。
“张九龄,韩休参见皇上。
”两人向李隆基施礼。
张九龄和韩休是玄宗一朝的名相,名垂千古,陈晚荣大是惊讶,不住在二人身上打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