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造化大宋-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靖传》; 不要润笔费都行。如此多的话本; 约莫能登到明年了,根本不用忧心。
  而市井逸闻; 来处也简单。只要去开封府或是大理寺寻两个刀笔吏,各样的奇闻应有尽有; 也不愁断了稿件。
  但是自己写的刊首和苏颂、沈括的杂文,就不是那么好处理了。三日一篇还好; 若是改成一日一篇,自己都难写的过来,何况公务繁忙的苏、沈两位大员。好在还是韩官人想的周道。在小报头两期; 就刊登了告示; 言明韩家玻璃镜铺前设置了投稿的“信箱”,一经录用,就会发给润笔钱。
  韩家的玻璃镜铺,如今在士林也是大大有名了。在李格非想来,京城首善之地; 士子们都要进京赶考,少不得也要赶赴文会,宣扬文名。若是有肯屈尊小报的才子,未必不能寻得佳作。
  然而等他真正打开信箱,从里面取出一叠又一叠的信时,才发现自己想的岔了。来信的,可不都是投稿的,更多的是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什么催话本的,大骂逸闻败坏风气的,点评刊首语句不佳,狗屁不通的。甚至还有几封,问写刊首的那位才子可有婚配,想把爱女许配给他的。
  李格非简直目瞪口呆,都不知该说什么好。但是好在,有用的稿件也是有的。被苏颂的游记勾起乡愁的,很是不少,亦有受到沈括的杂文启发,冒出稀奇古怪的点子。当然,还是仿照刊首,点评时事的最多。不过这种文,通达精炼的就少了。还有些憋不住非要议论朝政的,更是不会录用。
  倒是有些指出刊首不足,或是深入探讨的唐朝边郡局势的小论,很是精要。李格非都在想,要不要过些时候,专门辟个栏目,放上些论点,让他们相互驳斥,读来应当也颇为有趣。
  不过就算繁琐,对于这些来信,李格非还是颇为受用的。这可不是参加文会,或是同窗好友间品评诗句。互不相识,大多还都用了笔名,说起话来自然酣畅淋漓。而那些表示认同,乃至击节赞许的,更让人心情愉悦,如寻到了知己。
  刊登文章,为的不正是这个嘛?李格非看的开心之余,少不得也要整理下寄给其他撰稿人的信件,送到沈括和苏颂手上。谁料今日拆信,只看了两行,他眼皮一跳,起身就去寻韩邈。
  “文叔怎地来了?”见到李格非,韩邈笑着打了招呼,“正想同你说,日新报如今印量已经涨到了四千,怕是东京周边,也能销些呢。”
  这小报才办了一月,就有这等销量,实在让人惊叹。而且因为价钱太便宜,就算是别家书坊想要盗版,也未必能压到同样价格。既然如此,东京周边的郡县,也就能顺带买卖了。河北道和应天府都有韩家商铺,已经纳入了韩邈的考虑范畴。
  至于在日新报上刊登招帖之事,同样有人意动,前来问询。若是能把这块也做起来,估计要给李格非再安排几个手下了。
  李格非今天来找韩邈,却不是为了这个。取出了一封信,他有些忐忑的道:“韩官人,今日我收到了一封信,似是王临川亲笔……”
  会用临川指代的,满朝也就一人。韩邈讶然挑眉:“让我瞧瞧。”
  把那封信递了上去,李格非忍不住又说了句:“临川先生可是文章大家,莫不是对小报不满?”
  信,他自然是看过了的。正因为看过,才让李格非更为忐忑。王安石成名已久,文章冠绝天下,笔锋雄浑,文字直截,已经不逊于当世文宗欧阳修。之前又在乡野养望数载,如今刚刚出任翰林学士,就能入对天子。这分明是要大用的啊!
  一位文宗,又将任宰辅,突然来信问国债的事,简直让李格非的寒毛都竖了起来。他当然知道,这小报创办的本意,是为河湟之战鼓吹,以便韩相公推动国债创立。可是王安石突然冒出来,是怎么回事?莫不是想要阻扰?这可就要命了!只论文笔,他是远远比不上王安石的啊,要是被公开骂上一骂,简直无法招架。
  韩邈却不动声色,展信看了起来。过了片刻,他轻叹一声:“临川先生,真大儒也。”
  韩琦之前跟他提过数次王安石,无不言其拘泥执拗,不堪为相。这些韩邈并不放在心上,然则看了信,却不得不感慨一声。这位治学之严,见闻之广,乃至眼光思虑,只言片语可见一斑。国债会导致兼并,会让豪门得利,甚至有一定可能,让收复的河湟大半落入高门手中。这些,他不是没想过。但是让恶狼转头看别的食物,总好过从它口中夺食。更何况,兼并之家是狼,朝廷又是什么?放任朝廷逐利,怕不是比狼口夺食,更为可怖。
  “我会亲自回复临川先生,文叔不必担忧,此事背后还有韩相公在,你只管办报便好。”韩邈笑着安慰了一声。
  听到这话,李格非才稍稍定下心神。是啊,这报纸是韩相公让办的,说不定天子都会过目。这等大事,根本没有他插嘴的余地,还是专心手头事务为好。
  ※
  寄出了信,王安石并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在他看来,不论办这报的人是谁,都少不得知会韩琦一声。说不定到了最后,仍旧要他跟韩琦对付朝堂。若论辩才,他自诩不逊于任何人,就算面对韩琦,也不在话下。
  然而没料到的是,转天,他就收到了回函。那是封用词极为平直的信,分毫没有日新报刊首的风度,然而信中的话,却让王安石的眉头越皱越高。
  “钱势如水,动而养人……四民司职,不可妄代……兼并之家,亦分大小……”
  信中之言,并非是以士子的身份说出,而是以商人之口,阐述了钱财运转的过程。工农劳作,产生财富,商人买卖,流通财富,士人牧民,分配财富。就像一条大河,钱财流动的过程,也使得个个阶层得以滋养,存活。若是掐断了某一点,让这条河断流。那截在水库里的水再怎么多,也是死水一滩,无法济养百姓。
  同样是兼并,有良田千顷的高官巨贾,也有家中不过百来亩田,几头牛羊的富户。若是严厉遏制兼并,受害更重的,会是哪个?这群富户,难道不是国朝子民,不是靠辛勤赚来的钱财吗?想要救济贫民,不能只靠盘剥他们的财富,而是要想别的法子,让那些穷苦之人多一条活路。
  还有最重要的一句。
  “利如猛虎,朝廷逐利,可能掌控?若无圣君贤臣,必要择人而噬。先生只观眼前,不计后世乎?”
  王安石叹了口气。这番话,不是他身边那些人会说出口的。太直白,太粗鄙,连一句典故都不曾用。但是,有些话说得不假。变法是件难事,他又何尝不是慎之又慎,不敢妄动?只是王韶那篇《平戎策》摆在眼前,实在让人难以放手。富国而强兵,平定辽夏,收复故土,又何尝不是他的毕生夙愿?
  为了这念头,哪怕是天子,他也是不惧的。只是这姓韩的小子,有一点没有说错。就算他能掌控朝政,也不过是数载罢了。若是人去政息,这一番变革,还能改变国运吗?
  也许,当更谨慎些才是。
  只是,这姓韩的小子再有见地,能够生财,韩琦也不能再留于任上了。王安石同样也是了解韩琦的,此人刚毅果敢,亦有强国之心,但本质,还是个世代为官的高门。身为兼并之家,怎能甘冒风险,决意变法?也正因此,范仲淹才会毕生无法归朝,而他却当了整整十年的宰相。
  若不遏制冗官、冗兵,真正动刀割疽,如何能让积重难返的国朝,重现生机?若是用了国债,怕是韩琦的相位,又要稳固上一些时日了……
  正想着,他的身体突然摇了摇。一把扶住了桌案,王安石面色一变。这是地震!去岁不是刚刚震过吗,怎么又震?好在这震动,只是须臾就平息了下来。王安石也没管惊慌失措的家人,信步走到了窗边,遥遥向外望去。
  只盼京中没有房屋倒塌,伤及黎庶吧。
  ※
  “又震了!亏得我早有准备啊!”甄琼擦了一把额头的汗水,长长吁了口气。他的宝贝丹房,可是最怕地震的。万一震倒了瓶瓶罐罐,烧起来都是轻的,炸上天也不是不可能。
  好在前两天地震的时候,他就做了准备。不但把自家道观里的瓶瓶罐罐都收好了,还派人叮嘱了苏颂一声,让他看好火药作,别惹出乱子。苏颂还不信呢。也不想想,地震这种事情,怎会一次就完?总要有些余震的嘛。这不,刚叮嘱完,就又震了!
  “恩师,难不成还会地动?可是上天有甚警示?”清风可是下水渠里出来的,最怕的就是地动了。听说还会震,他脸都吓白了。
  甄琼哼唧了一声:“这谁知道呢?不过大震附近,总会有连续小震,也不必太放在心上。人睡醒了,还会在床上翻几个身呢,莫说地龙了。”
  哪有这么说话的?清风简直哭笑不得,却也更担心了些:“可是这动静也不大啊?难不成还有更大的地动,在后面等着?”
  “也未必会是东京要震嘛,说不定是其他地方呢?”甄琼耸了耸肩。这种事情,他们那边的求知院都没研究出个所以然,他又懂个什么?
  这话,当然是随口一说,谁料几天后,消息快马传来。河朔大震!


第103章 
  河北一个月前就有河决; 现在大震; 更是让黄河溃堤; 数万灾民流离。在拨给钱粮,救灾安民的同时。天象频频巨变,也必须找出根由才行。天子刚刚登基; 哪有错处?必然是朝中出了奸佞,引来上天不满。于是,出身河北; 为相十载; 如今还眷恋相位不去的首相韩琦韩相公,就成了攻讦的目标。
  雪片也似的弹章; 飞至天子案前。韩琦上表请辞,天子这次未曾挽留; 免去了相位,封他为镇安、武胜军节度使; 司徒兼侍中,并判大名府,准许便宜从事。
  如今河北受灾最重的; 正是大名府。以韩琦的手腕能力; 必能安置灾民,稳固边镇。最重要的是,被韩琦占据了十年之久的首相位置,终于空了出来。
  ※
  “老夫也未曾想到,河北会有大震。”看着面前青年; 韩琦也不由轻叹一声。可谓人算不如天算,天子刚刚下定了决心,打算筹备国债,就发生了这样的大事。众议汹汹,百姓流离,他又怎么可能继续眷恋相位?
  “河北边郡,也当由叔祖这般的重臣镇守。”韩邈哪会不知韩琦心中所想,可是事情到了这一步,也没旁的法子。迟疑片刻,他又问道,“那日新报,是否还要出?”
  “接着出。”韩琦立刻道,“此次继任的,乃是富彦国。此人曾与老夫和范文正一起主持庆历新政,为人身正,又有君子风度。然则主和,不主战。必不能久任。”
  一听这个,韩邈就明白过来。富弼当年主持宋辽谈判,避免了割地兴兵,却也使得朝廷岁币增加。由此不难看出,他还是偏向议和,而非动兵的。而现在天子心心念的就是河湟,又岂能容这么个主和派长久的担任宰相?
  那么推动国债发行,就成了当务之急。也唯有国债,能让韩琦这个首倡者,长久留在天子心中。
  韩邈郑重道:“小子必会尽心。”
  自己马上就要出京,继续办报,韩邈可就无人依靠了。他还应允的如此痛快,着实让韩琦在心中暗赞。此子果真胆大心细,是个可以信赖之人。满意颔首,他又补了句:“三司使唐介,此次也要入政事堂。有甚要事,也可与其商谈。”
  看来唐介是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