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造化大宋-第1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甄琼闻言就来了精神:“那能骂回去了吗?”
  他可等好久了。现在有了天子和太后、皇后撑腰,不骂岂不枉费他忍耐许久。
  韩邈却挑了挑眉:“光是骂有何用?那等居心不良的小报,还是关停最好。”
  甄琼睁大了眼睛:“官家还能取缔小报吗?”
  “何必官家出手?”韩邈笑着摇了摇头,“这点小事,为夫就给你办妥了。”
  嘿呀,还是他家邈哥最厉害了!甄琼一听这话,心头那些郁闷顿时飞了个一干二净,开心的扯住了韩邈的手:“走,咱们去点点今日得来的赏赐!”
  ※
  “什么?店家都不愿代售《明德报》了?”听到弟子禀报,程颐眼前就是一黑。这些日他着实是担惊受怕,受尽了折磨。
  先是天子降罪,说有人诽谤通玄先生,连御史台都有几个连连上书的被去了官职。好在兄长之前支持农田水利法,也没亲自发文,没被牵扯。不过这么一闹,之前支持《明德报》的士人,都慌忙撇清关系,投稿数量一跌再跌,谁也不愿再跟这等“妄议功臣”的小报扯上关系。
  之后市井又闹出了风波,那些崇信“雷霆真君”的细民群情激奋,反过来把他们这些敢言的骂了个狗血喷头。连报馆都有人上门,若不是他们机警,说不定都要被堵在屋中了。
  现在可好,连店家都不愿售卖《明德报》了。他们的报纸销量本就不高,全靠依托那些卖诸小报的店家带一带。但是有人发话了,只要代卖《日新报》的店家,都不能兼卖《明德报》。《明德报》才有多少销量,谁肯为了这芝麻粒丢了《日新报》这样的大主顾。
  如此一来,简直断送了整个报纸的前途啊!他不过是直谏天子,谁能料到竟然落得如此下场。
  程颢沉默片刻,叹了一声:“也罢,办报也不赚钱,这一年下来,亏了不知凡几。停了也好。”
  《明德报》卖的比别家小报要贵不少,但是始终未能盈利。最开始还有一千多的销量,到如今几百份都卖不到了。这样下去,不过是越陪越多罢了。还不如趁此停了了事。
  见弟弟满脸涨红,还想说什么。程颢摆了摆手:“正叔,事不由人啊。我过些日怕就要出京巡视各地水利,你也先回老家,潜心学问吧。”
  程颐气得浑身都抖了起来:“我回去?这事怎能如此善罢甘休……”
  “胡闹!”程颢也提高了音量,“你不惜身,难道也不顾程家名望了?”
  这一仗,他们败的太惨了。失了圣心,士林的支持,连民间声望都丢了个干净。这样谁还肯投在他们门下,开宗立派,立言立德的宏愿又如何能实现?
  一步错,却不能步步错了。这次实在是程颐太过任性,才闹到不可收拾。
  听到兄长这话,程颐憋红了眼睛。可不是嘛,这几天就连他的门下弟子都少了七八个。惹得天子动怒不算什么,士林离心,百姓唾弃,才是要命。他没有功名还不算什么,要是再闹下去,兄长都要去职,被赶出朝堂了。
  沉默许久,他终于低声道:“回乡消息不畅,我想留在京城。阿兄,我会收敛心思,不再给你添乱。”
  见他这副模样,程颢又重重叹了口气:“也罢,留下就闭门读书吧。那大气压力,真空之说,也不能一味排斥,得潜心钻研才行。”
  现在风向已经变了,大气压力之说,信者越来越多。而张载也开始支持天穹为真空的说法,甚至探讨起了宣夜说,连带气学也成了热议的话题。反倒是自家的理学,说是穷究天理,却连大气压力都说不明白,更勿论宣夜说浑天说了。想要开宗立派,靠的终究还是自身。这次吃了大亏,岂能重蹈覆辙?
  程颐还能说什么?双唇紧抿,他沮丧的点了点头。


第151章 
  《明德报》休刊; 在士林中也引起了一阵不大不小的骚动。毕竟此乃是京中最爱谈论经学; 国事的小报; 也因一些文章受过追捧。现在说没就没了,很是让一些学究愤愤不平。当然,更多人则心中警醒; 此报背后的纠葛不少。这种前车之覆,要小心规避才是。
  不过对于这些背地里瓜葛,有些人并不放在心上。譬如苏轼; 就觉得这是他舌战群儒的战果。
  “《明德报》迂阔险恶; 停了最好。”寻常君子,可不会在背后如此议论; 苏轼却全无顾虑,当着在座几人的面道; “世人皆知的道理,不信也就罢了; 还要狡辩。什么道德大义,不过是为了自家学说。连真空都不肯信,也敢称‘理学’!”
  对于《明德报》; 以及其主编程颐; 苏轼可是极看不上眼。毕竟苏氏家学就最重“人情”。“礼”之所在,就是为了调适“人情”,只有七情六欲都不过不失,世间才会平和。而遵循这点,自然也要“顺人欲”。若是对于经学望文生义; 生搬硬套,不解人情,禁绝人欲,就背离了圣人教诲,也忘却“道始于情”的儒家根本。
  这样的理论,跟程颐所谓的“存天理,去人欲”可是截然相反。恰逢真空之争,他也就毫不客气的写了一大堆驳斥的文章,把对方辩的哑口无言。现在连《明德报》都灰溜溜的停刊了,苏轼自然心中开怀,要把这喜悦与众人分享。
  果不其然,在座诸人纷纷点头称是。不说沈括、苏颂这两位大气压力的首倡者,以及李格非这个《日新报》的主编,就连米芾、李公麟都频频为《日新报》题字、作画,对于天天寻衅找茬的《明德报》,自然是同仇敌忾。倒是直接被人攻击过的甄琼,对这消息没什么兴趣的样子。
  见状苏轼不由奇道:“凌霄子不愿议论《明德报》吗?”
  他可不觉得甄琼是这么大方的人。之前要不是《明德报》出言诬蔑,哪有士林群起攻之?现在《明德报》终于倒了,这小道也该高兴才是啊。
  “一个赔钱的小报,也值得理会?”甄琼哼唧了一声。他家邈哥都帮他出了气,还说办报的亏了个半死。这种落水狗,还值得费神?不如聊聊他最新发现的成果呢。
  苏轼闻言不由一哂:“说的是,还不如一同赏鉴伯时贤弟的新图呢。”
  听到这话,李公麟立刻来了精神,含笑道:“小弟这次也是有感而发,亏得凌霄子奇法,方能成画……”
  米芾可等不及他自谦了,催促道:“你都藏多久了,快拿来瞧瞧!”
  李公麟刚开始画的时候,还让米芾观摩过,后来嫌他嘴碎,改成自己闭关画了,可把米芾馋的够呛。现在终于成稿,他岂能放过一睹真迹的机会!
  见众人都是兴致勃勃,李公麟也不啰嗦了,取出画轴,在众人面前展开。
  只是一眼,最懂画的苏轼和米芾都是眼前一亮。这画不差啊!只见长卷上,十六匹马儿分列左右,正奋力拖曳铁索,中间一颗巨大铁球已经被扯的离了地,似分未分。一旁赶车的御者满头是汗,频频回望。且不说那绷紧的铁索,焦急的御者,只十六匹神态各异,繁而不乱的马儿,就让人啧啧称奇,极显功力。
  “这画似用了些光影手法,伯时笔力大涨啊。”苏轼何其毒辣的眼睛,一下就直指关键。这画是白描,却跟寻常白描有些微区别,略略带上了些炭笔风格。虽说李公麟和米芾二人整日吵来吵去,但是技法仍旧有融会贯通。两人都如此年少,将来恐怕也是能开宗立派的。
  米芾可就没那么客气了,只恨不能把尾巴翘上天去:“伯时兄之前还嫌我烦,现如今还不是用了炭笔。怎么样,比白描要强不少吧?”
  李公麟不想让米芾观摩作画,可不就是因为这个吗?干咳一声,他辩解道:“唯有取长补短,方能进益……”
  他的话还没说完,一旁瞅了半天的甄琼已经憋不住了,指着画叫道:“这画怎地没我呢?!”
  明晃晃写着“宝应观演法图”,却没有他这个宝应观观主,这算什么事啊?!几匹马有啥好看的,那天他还专门换了新崭崭的法袍,英姿勃发主持大局,竟然没能入画?!
  这亭中所坐之人,哪个没有参加当日盛典?然而会这么抱怨的,还真只有这小道一个了。李公麟如今也算摸到了甄琼的脾性,赶忙道:“此画重在演法,自然要画马,画那铁球。只要瞧见这场面,便能想到当日宝应观前壮举。凌霄子若是入画,岂不夺了演法的光彩?”
  这话颇有些吹捧甄琼容貌的意思。当然,选这一隅,还是因为天子就坐在甄琼身边,不论画还是不画都有些麻烦,还不如全部忽略,只画马呢。再说了,当时他都看傻了,哪还有心力观察众人神情?
  听到这话,甄琼果真又开心起来,摸着下巴道:“也有道理,反正你画人也不好看。”
  李公麟:“……”
  一旁苏颂有些听不下去,笑着打岔道:“这画生动别致,想来也能传世。有伯时、元章两人推广这新式画法,定能别出机杼,自成一派。”
  沈括不怎么懂画,却也点头附和:“听闻翰林院要开书学、画学,二位若是精研此道,必然也能开课授业。”
  这话可就有点得罪人了,书画只能做消遣,或是匠人技法。就算设学授课,官职想必也不会很高。米芾这种荫补得官也就罢了,李公麟明岁可是上场的,万一中了进士,又岂会屈就?
  然而道理如此,两人却都没有动怒,反而连连摇头。
  李公麟自然还是谦逊:“小子年纪尚浅,哪有授课的本事?”
  米芾就不客气了:“谁要教那些蠢笨东西啊!”
  这仨人一个比一个没有口无遮拦,眼看着三两句又要说僵,苏轼像是想起了什么,突然道:“书学画学还不算什么,倒是最近朝廷动向让人忧愁。王相公又有新法,除了兴办武学、医学外,还要改革科试,取消诗赋,以策取士。这岂不是滑下之大稽?闭门书生又有几个能写好策论的,还不若以诗赋取士呢。”
  苏轼自己写的一手好策论,但是听闻科考改制,却是半点也不赞同。这王安石心思当真是歹毒,竟然为了新法,要改掉自唐时就延续下来的考试题目。不重诗赋,不重经义,反倒重策论。考进士的哪个不是闭门苦读,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治国理政又能说有什么见解?还不是阿谀奉承,揣摩考官心思。倒不如考考诗赋,有才无才,一眼就能看出。
  谁料听到他这话,沈括却摇了摇头:“诗赋毕竟不能治国,若是能选些实干的官员,应当也是好事。”
  沈括没什么诗才,更写不出苏轼那般的妙文,当年考进士时,就苦不堪言。现在王安石有意改革,他倒也没什么意见。策论终归还是要有学识撑着嘛,以此取士,也无不可。
  苏轼闻言皱眉:“沈兄此言差矣。以策取士,定然会选出夸夸其他,揣摩上意之辈。如此一来,非但不能选才,还要坏了朝廷风气!”
  当年欧阳修推崇古文时,就有不知多少人改了文风。若是换成以策取士,可以想象那些考生会如何钻营。王安石为了推行新法,肯定也会选支持新法的士人,如此一来,朝堂恐无宁日。
  这话题颇为敏感,两人却都不愿想让,竟然你一言我一语的争执起来。而这等朝廷大事,苏颂、李格非也各有看法。明岁要上场,关乎自家前程,李公麟也不免上心,跟众人一起讨论起来,全然忘了赏画之事。
  米芾对这些并无兴趣,听得一头雾水,甄琼可耐不住性子,听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