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回大宋-第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突然,原本垂头丧气装自闭的小家伙们不知道想到了什么,猛然抬头,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的眼神儿里看到了肯定与窃喜,俩人儿同时转头猛盯赵佶。

    正暗爽的赵佶突然被两张一模一样的小脸严肃地盯视了半天,搞得他莫名有点儿紧张,‘不会是我这点儿小算计被他俩发现了吧?’赵佶不自觉地伸手摸摸下巴。

    然而接下来赵有奕说出的话,比被发现小算计还惨一百倍。
    玩味地摸着下巴的赵有奕(你跟你叔还挺像,小动作也挺一致):“嘿嘿,叔儿,原来你叫‘小鸡’呀!”
    同样发现新大陆的赵有慕:“叔!你小名儿真不赖!”

    偷鸡不成蚀把米,一口茶水呛在嗓子眼儿的赵佶:“咳咳咳,咳咳,你们听错了,我不,不叫……别瞎说!”用手捂着胸口不住地咳嗽,还不忘用眼神儿威胁侄子们。

    被意外惊喜砸到头的赵佖,差点儿笑出声儿,赶紧塞口茶点把嘴堵上:‘该!让你坑我。儿砸,好样儿的!听话听音儿,会抓重点!真棒!’

    看着儿子们的窘态,笑的前仰后合的太后:“哈哈哈哈,哈哈哈,哎呦,小鸡呀,不是,小佶呀,都怪母后了,嗯嗯,母后以后一定注意,不在小辈面前叫你小鸡了。哈哈哈,哈哈……”

    此刻特别生无可恋,只想以头撞柱的赵佶:‘亲娘啊,您老能不说话了吗?坑儿子啊!真是没脸见人了。’“咚”的一声赵佶一头栽倒在桌子上,不起来了。

    从此,自皇宫大内逐渐传出了端王殿下小名儿实际上叫“小鸡”这个事儿。起初还只是上层贵族官员之间私下密谈,但传话儿这个事儿根本就是个不可控的大概率事件儿。传到最后基本就人尽皆知了。

    赵佶走到哪儿都能看到大伙儿朝他投射的诡异眼神儿和背着他的窃窃私语,弄的赵佶烦不胜烦,一时憋闷,吼了一声:“小鸡不是本王小名儿,那是皇兄小时候乱叫的。你们别在那儿瞎议论!”

    结果……显然不是赵佶所预期的。
    意外捡到大消息的曾布:“哎呦,原来这小名儿还是官家给取的呐?!”
    老实巴交的马运连连点头:“好像是这么回事儿。”
    性好八卦的张朴赶紧凑过去:“真哒?!金口玉言呐!”

    看热闹不嫌事大的苏辙,神秘兮兮地小声儿说到:“这事儿是真的,我哥都知道。”
    被一群人盯视的大学士苏轼,非常无奈的点了点头:‘徒弟呀,手心手背都是肉,师傅我也只能秉公直言了。’

    “啊!”
    “(*@ο@*) 哇~”
    “真的呀!我原来还不信呢。”
    “可不,本来还以为是以讹传讹呢。”
    “这回我信了。”
    “我也信了。”
    ……
    气的直翻白眼儿的赵佶恨不得自己动手抽自己两个大嘴巴:‘让你嘴欠,让你乱说!’

    从此以后,端王殿下小名儿小鸡这个事儿就坐实了,成了汴梁城内街头巷尾的笑谈,常年荣居榜首。百姓甚至特地给自家孩子取上相似的小名儿,以期沾沾官家和端王殿下的瑞气。

    一时间,汴梁城内上至王孙公子,下至平民百姓,家里孩子一水儿的被叫成了小猫、小狗、小蟋蟀……这批让人难以启齿的小名儿成了大宋未来青年才俊们心中永恒的痛。





第110章 番外4 官家日常
    赵佖登基后一直忙于政务,直到老婆祭日才好不容易抽出空来兑现他当日在皇陵的承诺。

    站在皇陵门口,赵佖思绪万千,他这回是带着两个儿子一块儿来的。循例先去祭拜了六哥,再转到一旁的陪葬陵。申王妃的陵墓位于主陵台西南,地势开阔,风水很好,其实就是当初赵煦给自己因公殉职的弟弟申王赵佖留的地儿,只是碍于没找到尸体一直没发丧,结果先葬入了申王妃。

    王妃的墓地干净整洁,一看就时常有人打扫。赵佖对此很满意。守墓地的也不傻,这可是现任官家的原配皇后啊,那还不好好伺候着。再说了,要不是官家的陵墓还没修好,人家早就迁走了。

    这是赵佖第一次来到爱妻的墓地,多年前的恩爱种种,有如梦境,此时回想,便如镜花水月,伸出手,却再也触摸不到她温暖的脸庞。指尖感受到的只是冰冷的矗立在黄土中的高大墓碑。

    于是随行人员有幸目睹了从古至今第一情圣的官家不顾帝王体面紧紧抱着老婆墓碑无声流泪的感人场面。太子和昭王殿下也把小小的身体紧紧地依靠在墓碑上,还用圆圆的脑袋轻轻地蹭着,好似在寻求母亲的怀抱和安慰。父子三人哭成一团。

    大家暗自感叹虽然马皇后红颜薄命,但又确实是位相当幸福的女子。人群中的马运不禁老泪纵横,他浑浊的双眼凝望着女儿的墓碑,再看看那悲痛异常的父子三人,百感交集。女儿是幸运的,得夫如此,别无所求。

    然而她又是不幸的,大好年华撒手人寰,如今夫君已归,孩子长大,正当是一家和乐,幸福美满之际,她却长眠地下,无福消受。想到这儿,老父亲再次泪流满面,悲痛难抑。

    赵佖流着泪絮絮叨叨的胡乱诉说着自己这几年在外的经历见闻,孩子们也跟着认真地听着,父子三人专心地陪着长眠的爱人、母亲聊天。这一聊就从午后聊到了傍晚,眼看着太阳都要落山了,官家还没有要起来的意思。可苦了随行的一干人等。

    大家无法,只好请老岳父马运出马,才算把官家从回忆里给拉出来。回过神儿的赵佖从容的抹了把脸,整理好衣服,还负责任地蹲在两个儿子面前,帮两个小家伙儿擦干净了哭花的小脸(用龙袍袖子擦的(─。─||),老爹带娃,这就不错了)。

    又一番依依惜别之后,大宋最尊贵的一家人终于踏上了回宫之路。想起重回王府之时,玉珠泣不成声地拿给他那封妻子留下的绝笔,想到那可见斑斑泪痕的信纸上写着“思君朝朝,思君暮暮,若君归来,旦请相忘,勿念。”赵佖的眼中再次泛起泪光。

    ‘重重,抱歉,我不会忘记你,我会永远记得你。带着你的思念、你的爱一起,跟孩子们快乐的生活下去。生死一瞬,人生不过数十年。咱们的皇陵已经开始修建了,修好了你先住进去,等我。’赵佖骑在马上,再一次回望爱妻的陵墓。

    慧思皇后马氏,宋明宗赵佖的发妻。寿命不长,甚至连皇后都是追封的,但确是历史上唯一得到丈夫亲自撰写墓碑的皇后。为她短暂的一生,镀上了一层温暖又幸福的光晕。也成为了很多女子向往的爱情化身。

    安顿了老婆,赵佖也没忘记老娘。其实母亲在他的心中从未老过,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青春貌美的年纪,二十五岁,在现代还只是个初入社会的小姐姐呢。小时候赵佖画了好多母亲的画像,她美丽、温柔又聪明、坚强,把无私的爱通通给了赵佖,她是他的暖阳。

    按照大宋的惯例,登基的皇帝如果不是皇后所出,是可以给已经去世的生母追封成皇后的。这事儿还是向太后主动提出来的,既然太后都发了话,赵佖也没推辞,就让礼部按惯例办了。

    赵佖并不太在意这些虚无的东西,死后追封什么的那都是给活人看的。他在意的是人活着的时候。对待亲朋好友,就要在他们活着的时候给予关爱、支持和温暖,看着他们幸福安康,开心快乐,而不是等人死了再去痛苦、去祭拜。

    其实赵佖在意的是那个给了自己一串冰糖葫芦的老人,最近总是想起他来,总是想起那透着亲切意味的糖葫芦和那跟自己非常相似的脸。派人一查,那老人居然真的是自己的外公。不过他也没感到有多意外,好像这种血脉里涌动的亲情,天生就有一种亲近的感觉。

    外公年事已高,已经致仕回家了。他只有独女武悠悠,并无其他血脉,此时只剩下老两口儿孤苦无依,过得有些凄凉。赵佖便把老两口儿请到汴梁居住,时常探望,还带他们去了母亲的陵寝祭拜。看到女儿的陵墓,老两口痛哭流涕,女儿早逝,白发人送黑发人,当真是这世间最痛苦的事。

    ‘还好,还好,女儿留下了血脉,而且相当出色。’武英摸着胡须,认真地看着赵佖英挺的侧脸,胸中顿时涌起一股骄傲和豪迈。‘没想到啊,当年京兆府一别居然还能再见。’

    他没想到,当年京兆府跟他一块儿看面人儿,吃糖葫芦的俊秀少年竟然就是自己的亲外孙,如今还兜兜转转登基成了皇帝,他不止身份尊贵,更是年轻有为。朝野内外,军队百姓无不称赞,当真是一代明君呐。

    赵佖的出现,给武英混沌的晚年生活增添了无数色彩。赵佖时常出宫相陪,偶尔还会带上两个曾外孙和好几个孩子,让武英和老伴儿卞氏都欢乐的体会到儿孙满堂的乐趣。

    外祖母卞氏经常给赵佖做各种好吃的,祖孙二人都喜欢研究吃食。赵佶曾经跟着沾光儿吃过一回,又想起曾经的武贤妃也是制得一手好糕点,自以为终于找到了九哥爱好饮食的根源。赵佖笑眯眯,继续吃,并未解释。其实他也在心里琢磨,或许真的就是来自外祖母的遗传呢。

    时至今日,赵佖自己怕是都分不清楚他到底是千年后的赵满,还是千年前的赵佖。罢,反正我就是我,朕就是朕!赵佖非常霸气地抹抹嘴儿,吃饱,回宫!

    转眼间,年关将至,这是赵佖第一次作为帝王过年。礼部尚书魏良才下朝之后,特地专门请见赵佖,得抓紧时间给赵佖补课,把官家过年的流程和主要工作给详细讲解一番。

    首先是元旦之日例行的大朝会,就是在大庆殿接受百官朝贺,和各国使节的朝拜。这倒是还好,大朝会赵佖也不是没参加过。没吃过猪肉可也是见过猪跑的(赵煦╰_╯:你说谁是猪?!!)。

    紧接着,魏良才又抛出了重磅□□。说是按照惯例,官家要在正月十五晚上在宣德门上与民同乐。赵佖被瞬间砸懵。

    神马?!上元灯会我还要站宣德门上接见百姓?大宋这么先进的吗?赵佖有些晕乎乎,好玄幻,有那么一瞬间,赵佖好像看到了□□城楼上亲切的跟大家挥手致意的毛爷爷。哦,不不不,现在我是祖先了,不能乱叫爷爷。(赵佖的亲爷爷宋英宗赵曙:你再乱认爷爷试试?信不信我来找你呀!)

    赵佖颇感为难的问到:“朕得与民同乐几天?”
    魏良才一看官家脸色不好,明显是不想去,赶紧答到:“就上元节当天,一天即可。”
    赵佖长出一口气:“吓死朕了,朕还以为得连站好几天。”
    魏良才瞪眼,敢怒不敢言:‘您当历代官家都是傻瓜么?’

    上元佳节,官家赵佖准时出现在宣德门城楼上。下边儿人潮涌动,全城百姓倾巢而出,争相目睹官家风采。当真是欢呼雀跃,万民拥戴。

    本来还有些不情愿的赵佖飘飘欲仙,他从容地朝下边的人群挥手致意,笑容温和亲切,果然又成功地引起人群一阵欢呼。乐的赵佖心里飙出了东北话:‘唉呀妈呀,这感觉真是太爽啦!’

    结果赵佖一连在宣德门上站了三天,成为了大宋历史上最为亲民的皇帝,没有之一……
    礼部尚书魏良才:官家太善变,我等实难揣度圣心啊(⊙_⊙;)

    此后,尝到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