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回大宋-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什么样的人罢了。

    观察很仔细,结果很满意。这位长得眉目俊秀,身姿风流,体态优雅,行止有度。穿上那玄衣纁裳(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纹,下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纹,共十二章),配上十二旒冕冠,更是映衬的人如皎月,无上尊贵。

    不用礼官唱礼,在场众人无不自觉跪倒,诚心叩拜。
    ‘这官家长得俊,公主肯定喜欢,俺妹子也喜欢这样儿的……’辽国使臣耶律亮心里盘算着:‘先给谁提好呢?要不都送过来得了!看他喜欢哪个留哪个!’

    ‘听说他的原配已经去世了,可惜皇后不能有外族血脉,要不以我国公主的美貌才情,妥妥儿的正位中宫啊。唉,可惜了,可惜了啊。’高丽使臣李民浩心里不停的为自家公主叫屈。

    ‘听说这位官家就是之前泾原路的参军?!就是镇守平夏城的军师?!就是一火炮轰死了嵬名阿埋的赵满?!!救命啊!!我不要在这里!这里太危险了,我要回家找妈妈,呜呜呜……’这是跪伏在地上瑟瑟发抖的西夏使臣阿木巴浑。

    早在赵佖认祖归宗之时,还剩一口气儿的赵煦当即颠倒是非黑白,说申王赵佖是奉旨前往西北督军,一方面竭尽所能助宋军大败西夏,一方面也起到彰显天家威仪,稳定军心的作用……总之,朕的弟弟去西北参军这事儿,没毛病!

    但消息哪传的那么快,可怜的西夏使臣是到了汴梁才知道的这一消息,当即泪洒衣襟,两股战战。然并卵,也只能撅在地上,磕头打颤了。
 
    ‘可恨老子千防万防,居然没料到给一个空降的抢了先!’同样拜伏在地的赵似不老实地看向赵佶,想找个人同仇敌忾一下,却惊奇地发现这厮正叩拜得起劲儿,整个人由内而外散发着幸福的光芒。看得赵似目瞪口呆:你是傻逼吗?!他抢了你的皇位诶!!!

    老父亲马运则是老泪纵横。遥想当年,珍儿才出生不久,曾有高人给批过命,说此女命代朱赤,如遇游龙,便可为凤,实乃至贵之相。当年那高人给批命时,说完这句,后面明显还有话的,只是看自家高兴的样子便没有说下去。想来便是如此吧。虽有凤命,无福消受……

    “喵~~”借助毛色掩护,稳稳蹲在房梁上的太白老怀大慰:‘终于完活儿了,终于可以回天庭啦!终于可以变回人啦!!!’

    实际上该登上皇位的本来就是先皇九子赵佖,大宋气数未尽。之前是因为太白金星的失误,弄的赵佖转世时丢了一魂二魄,没能及时找到,导致了赵佶登基,把本该繁荣昌盛的大宋朝愣是弄成了四面楚歌退守江南的憋屈南宋。正因如此,太白金星被玉帝一通好骂,末了,还惩罚他变成黑猫自己下凡纠正错误。

    可怜的赵佖出生时三魂七魄中少了一魂二魄,只剩下了二魂五魄,弄得他无法言语,神情恍惚,还经常觉得眼前全是白雾,迷迷茫茫,啥也看不清。太医自然束手无策,这才有了九皇子痴傻有眼疾的传言。(太医:(﹏)缺魂少魄的您倒是早说呀,可怜老夫我辛辛苦苦想方设法的医治了这许多年呐。)

    唉,太白金星也很是郁闷,当年手一滑,搞错了一次,结果好端端的一个王朝就这么走上了绝路。这个叫赵佶的怎么就这么怂蛋呢?得严加控制,结果……用力过猛,把赵佶前世属于李煜的记忆唤醒了Σ( ° △°|||)︴。

    我擦,这怎么搞?!!!黑猫太白生无可恋,差点儿撞墙,以为自己从此生生世世也就是一只黑猫了,永远也没希望将功折罪重返天庭了。然而……观察了好一阵子之后,居然惊奇的发现这家伙性子还挺好,没想搞风搞雨,也没给搅和了正事儿,反倒帮了不少忙,上道!

    黑猫太白摩拳擦掌,决定以后回天庭好好照应一下这小子,下辈子给他投个好胎。(赵佶:……原来是这么回事儿,那啥,我没有别的要求,下辈子别投那种有皇位继承权的呗。)





第六卷:番外篇
第107章 番外1 万象更新
    赵佖上任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明确说明继续沿用先皇哲宗时期的大部分政策,比如备受争议的王安石变法。同时下旨由章惇主持对明显已经不符合现下情况的部分法令进行调整。给忐忑不安的众位臣工吃了个定心丸。(众大臣:嗯,看起来这位官家还是挺稳健的嘛。)

    紧接着赵佖就开始了让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各种疯狂改革。赵佖不是愣头青,他的这些个改革期初都是些无关痛痒的小意思,改着改着,不知不觉中就变成了事关国家政策根本的大动作!

    一帮子可怜的官员就像被温水煮的青蛙一样,一开始看到官家要改点儿啥还知道跳跳脚,抗抗议啥的,逐渐的发现也都没有啥大改变,而且这些个小改变还真是挺能给人带来意外的惊喜和实惠的,也就都不吭声了。

    赵佖在朝堂上可以说是有着深厚的天然基础了。宰相章惇是他好朋友(章惇:官家可是指引我光明未来的一盏明灯啊),御史中丞苏辙是他老师苏轼的弟弟,他老师苏轼是大学士、文坛领袖,枢密使曾布跟章惇是一伙儿的,好的能穿一条裤衩儿。

    枢密副使马运是他岳父(马运:我一定兢兢业业,好好干活儿,这万里江山将来都是我外孙子的呀……),三司使张朴最佩服会赚钱的(张朴:官家一直都是臣心中的神明啊!)。

    参知政事刘守仁为人正直务实(刘守仁:终于有一个不用歌功颂德写马屁文的官家喽!),新任开封府尹顾羡林那更是赵佖的铁杆支持者(顾羡林:官家于我有救命之恩呐)。其余官员嘛,也没有那么没眼力见儿的,基本上不吭声。

    军队那边儿更不用说,武将大多都是性格耿直的汉子,听说了官家当初在西北参军作战的英勇事迹都佩服的五体投地,各个儿都摩拳擦掌等着跟着官家一起大干一场呢。

    (姚雄:俺真是太太太英明了!
    杨副将:快闭嘴吧你,你再英明能有官家英明?!
    姚古:……至今仍不敢相信小满就是官家赵佖。
    姚平仲、韩世忠(⊙_⊙;):……请问谁知道师傅和干爹突然变成了皇帝怎么办?
    风中凌乱的妹勒都逋:大宋实在是套路太深了,我等蛮夷真是看不懂,看不透啊。我们败的不冤呐。请问官家当初是来当卧底的吗?)

    众位地方官员就更不用说了,西北五路自然是平时就经常交流协作,其他路的,谁没跟泾原路做过生意呀,大家都很熟了好嘛。(章楶:还是老夫有眼光啊,哈哈哈哈!吕惠卿表示不服:……纯属是你运气好。)

    除此之外,不得不提一下他的弟弟宗亲们,他们都是王爷……其实吧,除了赵佶能帮上点儿忙,剩下的就都可以忽略不计了。(赵似(╰_╯)#:我呢!我呢!我很重要的!赵佖:你不吱声儿朕还忘了,来来来,朕跟你探讨一下审美观点问题,你看看你这个衣服穿的,五红大绿的,活像个土财主暴发户儿似的……以下省略1000字。被哥哥口水喷到脸上的赵似(>﹏<):哥,我以后再不乱说话了,求放过啊。)

    总之,在朝野内外一众大臣的默许和支持下,赵佖的小小改革进行的有声有色。

    首先,改革从我做起,赵佖登基后坚持不改名、不避讳。某日早朝,他轻描淡写的说到:“名字嘛,都叫了这么多年了,习惯了,改来改去的多麻烦,就算了吧。”

    刘守仁:“官家,这恐怕不符合礼……”
    赵佖蛮不在意的摆摆手:“避讳也不必了。别人还都得改名字,这不是瞎折腾嘛,上户口都费劲,何苦的呢?别人用跟朕一样字有什么不好?对朕还是一种纪念呢。”
刘守仁张口结舌:“……”您说的如此有理,我竟无言以对。

    虽然赵佖明确下旨无需避讳,但大家出于对他的尊重,还是主动避开了他的名字,不过其他的也就不再避讳了,比如皇后的名字等等,大宋从此开始便不再有避讳和皇帝改名的事儿了。

    过了几天,有大臣提请官家要开始选址修陵墓啦。要知道,在大宋,帝王修陵墓这个事儿那可是顶重要的事儿了。那时候的人都认为死后是要在阴间继续享受生活的,身后事绝对得料理好了才行。

    赵佖当然不这么想。死了就是死了,修建再豪华的墓室,埋再多的金银珠宝,也都享受不到的。就算是有来生,喏,就像本人,那也是直接换了个世界生活了,根本就跟你那陵墓不搭嘎好吧。你放的那些个金车宝马、美玉华服,还不都是留给后人偷的?!

    赵佖是真心不想千儿八百年之后被人刨出来放博物馆里给人参观。顺嘴就溜达了一句:“等朕死了,直接烧了,骨灰撒大海里就行。”
    一言既出,朝堂大乱,众大臣以头抢地者有之,抱柱痛哭者有之……
    赵佶等亲王宗室更是怒不可遏(╰_╯)#
    赵佖发现势头不对:“呵呵,那什么,都别紧张,别紧张,放轻松哈。朕说笑的,说笑的,朕就是想学习一下汉文帝,简葬,简葬。陵墓可以修,但一切从简。”

    众大臣宗亲:“有多简?”
    赵佖:“……嗯,把朕埋了就行。啊……不是,不是,就汉文帝那标准就行。”(其实赵佖也不知道汉文帝是个啥标准,反正是自古以来帝王里边儿标准最低的没错了,就他了!)

    你要是以为这就算完事儿了,那你就OUT了。赵佖不但不大修陵墓,他还不修建宫室。曾有史料记载,帝言,宫室再多,朕亦只一人,一身,只得享一间,多余无用。

    堵的众位大臣有口难言,也不得不服气官家的口才。明明是歪理邪说才对,可怎么到了官家嘴里一说,就变的这么有道理呢?嗯,这是个问题。赵佖这种随性的个性,和化繁为简的神奇技能,使得后世史书中常称其为“随心皇帝”。

    他的不修宫殿,可不是口头说说,是真的不用就不建,即使涉及到需要维修或新建的也都是以简单实用为主,彩画都不用了。弄的彩画工匠深深地担心自己会不会失业?!

    由于官家不提倡复杂花哨的风格,认为有文化、有内涵不是靠炫富显摆就能行的。一时间上行下效,大宋官员修建府、宅,乃至普通人修建家、院,也都奔着低调奢华有内涵去了。

    但赵佖又强调有些该有的皇家气派也是得有的,不能抠抠搜搜,比如大殿,驿馆,街道,规划就要大气,道路要宽阔,建筑要恢弘,雕梁画栋,斗拱重檐,免得以后接见外国使臣的时候丢人。

    嗯?哪儿有那么多外国使臣好接见的呀?众大臣又是一蒙,完全不理解官家为啥又突然大方了。直到太子赵有奕即位,史称宋武宗,那时大宋空前强大,国富兵强,南征北战,疆域迅速扩展,引得周边国家无不派遣使臣团队前来朝拜。求和的,求亲的,发展贸易的,学习经验的……驿馆整日车水马龙、人满为患,大家突然回过味儿来,明白了!果然太上皇他老人家的智慧是旁人无法企及的呀,这也太有远见啦!

    几个不疼不痒的小改革之后,朝野上下纷纷感叹官家勤俭节约,专于政事,是位好皇帝呀。只有赵佶总觉得惴惴不安,老感觉这事儿蹊跷,估计后边儿还有大招。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