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穿到古代当名士-第25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绞尽脑汁夸这宴会办得好,夸到最后竟有些脑子不大好用的忘了圣上说过赐他们的是草原上的“家乡菜”,说出了实话:“有许多都是在草原上、京里都不曾见过、吃过的美食,圣上实在用心了。”尤其是那些馅饼、面饼,他们在草原上吃的多半是筱面、青稞、黄米、燕麦之类的粗糙粮食,就是大部族的王公也少有吃得上精罗白面粉做的东西的。
  什么?不是草原美食,难道大皇兄他……
  魏王眉头连跳了几下,按捺不住走到天子近前说道:“父皇,皇兄也是一片孝顺之意……”
  这孩子,这点小事都要在意,还要拿他皇兄说话,未免不够大气。
  他没理会魏王,摆了摆手,含笑说道:“你们以游牧为生,上种粮食的少,自然少有这些精米细面的东西。不过如今你们已归附大郑,那些草场交予我大郑农户打理,将来自然能产出好白面。”
  这些菜以前或许不是草原特产,但等草原归属大郑后,必定能成为草原部落百姓都能吃上的“家乡菜”。
  殿内的蒙古人连声感恩,也暗暗祈盼将来真能如大郑皇帝所言,让家乡富庶起来。
  新泰帝微微颔首,摆摆手让他们起身,又嘉勉几句,便带人离开了文华殿,回养心殿批奏章。这一趟却是要乘辇而行,有些摇晃,天子到养心殿坐定后还有些晕,吃了几口定神汤,闭着眼休息了起来。
  内侍窥着他的脸色劝道:“陛下莫不是累着了?奴婢这就去唤太医——”
  天子摇摇头,只说歇一会儿便好,不许叫太医来看。他用力按了按额头,便有内侍上来小心翼翼地替他按摩太阳穴,擦上太医院制的清凉油。凉意从太阳穴透入,让他微微昏沉的头脑清明了几分,轻轻喟叹了一声:“这药朕记得也是宋时做的,从福建传到京中,他在外这些年,倒是少进良药了。”
  一旁侍候的王总管揣摩圣意,躬身应道:“可不是。奴婢还记得当年宋三元最怕虫子,出门时身上都洒着薄荷花露,坐处留香。这些年他在外主持农事,听说常常亲自下田,却不知那怕虫的毛病改了不曾。”
  可怜一个风流名士,不能在馆局里做文章,到风景名胜办诗会,如今提起他来,世人说多办竟都兴工业、种嘉禾的实务了。
  天子阖眼听着他说话,并不拦他,却是又提起了宋时的师兄:“他那师兄倒是爱在外面跑,当年就曾向朕自请巡边,如今去了草原,也算是遂他的心愿了。这走到哪里写到哪里的习惯也还未变。”
  只是当初写的是弹章,如今写的是草原志书了。
  “那时候朕闻说他父母早亡,还曾想过,他先父年纪与朕差不几岁,朕……”
  “陛下!”几位大内总管、殿前总管骇然跪了一地,劝他不要说出这样不吉利的话语,连那按摩的小内侍也收了手,瑟瑟跪在椅后。
  新泰帝无视了满地内侍,低声道:“那时朕想着提拔他们,如今却把他们派到西边不能归还。当时朕还想着自己的身子不好,要用心教导惠儿,后来怎么竟就叫他去了汉中这么些年……”
  他膝下虽已有许多孙儿承欢,却又怎么比得了自己一手带大的长子?


第272章 
  陛下有意要让周王还朝。
  服侍御前的太监哪个不是心明眼亮,能猜得出圣上心意的?
  恐怕圣上早有此意; 只是周王见管着九边的军政大事; 如今战事未歇; 无故不好叫他回来。除非齐王那里彻底平定了鞑靼余孽,或朝中有什么事需要周王回来主持……
  他们做太监的不敢问政事; 却能关心一下圣上的家事:“往年周王殿下都掐着圣寿的日子进京来进寿礼的,这两年也不能回来。虽然是边关战事要紧,可如今四海升平; 西北征伐连连得胜; 那些虏酋都肯主动归降; 陛下也该体谅殿下一片孺慕之心,让殿下进京贺寿了吧?”
  不光叫他进京贺寿; 如今皇孙也到了该开蒙念书的年纪; 总要让父亲看看才好。
  新泰帝沉沉地叹了一声; 道:“你们且下去吧。”
  只召他回来看一趟有什么用; 须得有个理由叫他从此长留京里才好。
  他虽未下圣旨,但御前服侍的太监都是揣摩上意的好手; 自然明白该说什么; 该怎么说。过不多久; 圣上思念周王; 欲召他还京的风声还是透入了后宫。
  是召他还京; 不是召他进京。
  只这一字之差,便有天地之别。周王的生母贤妃听到这消息后,连声念佛; 激动得将守着王府的李氏召进来,与她商议:“听说这两年惠儿跟桓氏在汉中府弄的什么女学校,教出来的学生都会读书算数,还讲天道,却不知他们学的什么?咱们哥儿如今虽进了上书房开蒙,可宫里教的都是旧书,只怕比不上汉中有宋大儒在,除了四书五经,还要教的什么物理、化学……”
  她的孙子,岂能不如民间百姓懂得多?
  早先儿子不回来,她就只顾着心疼孙儿,怕他学得太多累着;如今想到周王要还朝,怕儿子见面考校孙子,又想让他多学些东西。
  她抿了抿唇,下决心道:“你叫家里人寻几本物理化学什么的。我的儿子我知道,惠儿在汉中定是看了许多宋三元的新书,等他回京,万一考校起贤哥儿的功课,咱们哥儿能答几句,也叫他父王高兴。”
  李氏独自留在京中,日常只得靠看看这位小皇孙慰藉孤独,对他也是视若己出,闻言立刻包揽下了此事。
  “王妃旧年倒给妾寄过几篇宋大人的文章,只是妾身看着尚有些艰涩,恐不合给哥儿看。市面上传抄的那些又怕有不准的,妾便叫父亲去宋家求几本——他家就有正读书的子弟,想来那宋三元总会给他家自己的弟子写些深入浅出的理学文章。”
  她父亲正在都察院做佥都御史,与那位桓御史是同僚,凭这关系……咳,不是,应该是凭着天家、凭着周王府的面子。
  李夫人险些叫周王和王妃寄来的那些书信弄偏了思绪,幸而在娘娘面前不曾露出什么,回到府里便取了帖子,叫人送还家中,请父兄去替皇长孙求他的文章。
  顺便也提醒他家一句,周王可能要进京了。
  当年宋时出京,正是为周王离京时把他心爱的桓御史带走了。如今周王要还京,当日受他牵连而去的桓御史说不定也能回来,宋时这个明珠美玉般的人材就更没有遗落边城的道理了。
  李御史便要预先恭喜他家一声,将得全家团圆了。
  宋老爹大喜过望,半晌说不出话来,“嗳嗳”地叹了半天才醒过神来,吩咐下人:“去看看你三个哥哥那里的旧书旧卷子,叫他们都整整齐齐地抄一份来,拿给李大人!”
  李御史道:“哪里有叫孩子们抄的。宋兄家中若有旧书,只管拿给我,我回去叫清客们抄了便是。”
  宋老爷有些担心地说:“只怕我这几个孙儿的字体稚拙,有些地方写得不对……李兄少待,我叫人问问他们可还留着他们叔父们给的答案。”
  叔父“们”啊。
  不用问也可知这个“们”字是指谁了。
  这为宋大人看来也是个通透潇洒,不拘一格的名士,难怪能养出另辟一门理学的宋三元了。
  李大人感慨地点点头,在客厅中坐了一会儿,与宋老爷说了些西北的消息,宋家两位爷也坐在下首陪客,一面跟着打听有没有他们弟弟的消息。虽然宋时隔几天就来一封家书,可这孩子就好报喜不报忧,做家长的总也不够安心。
  李御史的消息都是从女儿那里来,听不到什么外男的事,只得安慰他们:“如今周王要还朝,宋三元自然也要更上一层,你们只管安心等着父子团聚便是了。”
  宋家父子三人这些年求的也只有这一句,看看眼前的李御史,也觉同病相怜,互相鼓励了一阵。不久霄哥儿他们兄弟也亲自带着叔叔们寄来的旧讲义、例题和答案过来,送给李大人。
  他们三兄弟做题时都是单抄到一张纸上的,因此原题和答案倒还干净,只是有些放得久了或是寄送途中遇了雨,有些发黄卷边。
  李大人家里自有清客抄写,也不介意这些,便收下卷子,夸了几句“雏凤清于老凤声”,向宋大人告辞:“我早些将卷子抄出来,宋三元的原稿自然还要奉还,不敢私藏的。”
  没事,也不都是时官儿的,还有些桓王妃兄长的你拿就拿了吧。
  宋老爷双唇微微动了动,终究没说出这么有伤他三元之父形象的话,带着儿孙们客客气气地把李大人送出家门。
  关上门后,一家父子才放肆地高兴起来:“快,快去给你们娘和媳妇说一声,时官儿终于要回家了!”
  他大儿子嗔道:“霄哥儿都能下场应试了,爹你还开口就叫时官儿,叫孩子听着多不像样呢。”
  宋老爷哼了一声:“便是我这三个大孙子都成亲了,你弟弟他还不是我儿子?我想叫他小名儿也就叫了。”
  说归说,他也不再叫“时官儿”,转头去问二儿子:“你在中枢可听着什么消息没有?”
  宋昀在内阁做中书,消息比通政司的父亲和工部大使的哥哥灵通,但也只隐约听说圣上想念周王了,却没有李御史这么确实的消息。
  他磨着牙道:“三位阁老都不曾有动作,我们在廊下也没见过旨意,许是圣上有意,但周王那边为支持边外战事,一时还脱不开身?什么时候边关的事定了,什么时候周王就能回来了吧?”
  他在中枢做事,知道的比外头人详细的多。如今朝廷大军已从绥远出去,荡平了察哈尔部,招抚使团亦从河套转向土默特部……
  这两年大小战事不断,与鞑靼王公、万户接战的时候亦不少,他们大郑俱是胜多败少。只是那些鞑靼人惯居水草而居,连王廷都是易拆易收的帐篷,他们大军的马又比草原的略差些,更兼地方不如草原人熟悉,经常叫这些人逃跑。
  毕竟大郑军衣甲鲜明,又是红旗红袄,架着光闪闪的铜炮、粗身大口的飞雷炮,平常潜行时倒遮得严实,正式要打,总要换衣甲、亮兵器,那些虏寇要逃,他们骑马去追,便要吃不少亏。
  宋昀恨恨道:“这些天杀的达贼,打不过咱们也不肯降,生生将大军拖在关外,咱们时官儿就得满陕西地跑着给他们弄军粮、器械,看这样子边军也离不开他。”
  宋大爷按了按他:“做中书的人,还这么毛毛躁躁像什么样子。我看这仗也打不长了,到时候时官儿就跟着周王殿下回来了。”
  就算一时不回,周王只要回来了,还能不替妻舅和……啊?不替他们弟弟说话吗?
  一家上下都只盼着这仗能早些打完,不一时老夫人和纪氏、两个儿媳都从后院里出来,听他们说了这个好消息,也喜不自胜。
  时官儿可算要回来了!
  这孩子打小儿就跟着老师去京里读书;略长些父亲在外奔波,好容易考到京里;一家才刚团聚上,他又跟着契兄出门,就没在家待过几天。这回回到京里,到六部或者再回馆局做个官,读读书、写写文章,一家子安安乐乐的过日子才好。
  说到回京,两位嫂子不禁问道:“他在陕西干的也都是供应军需的活,这打仗打赢了可计不计他的功牢?改明儿回了京,会不会升到三品?”
  三品大员,那可就是侍郎了!
  他们宋家往后也是侍郎府,跟桓家老太爷当年的官职一样了!
  宋老太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