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南昌城里,沈玉嘉再次见到了李毅德,两人话不多说,直接谈正事。
说是谈,其实都是李毅德在告诫沈玉嘉,到了洛阳后,他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什么人可以结识,什么人不可能相处,这些他都一一告诉了沈玉嘉,本来沈玉嘉不感觉有什么惊讶的,然而从李毅德说出的局势中,居然和楚苓君分析的一模一样,这就不得不让他惊讶了,李毅德可是王爷啊,自己人是谁,他能不知道吗,反观楚苓君,是敌国的人,她又是如何知道的?而且还知道如此详细,或许比李毅德更清楚也说不定啊。
“戴腾此去洛阳,沿途或许有些风险,要不要我派人沿途保护你们啊。”正事谈完,李毅德终于说出了私事。
沈玉嘉本来想立即点头答应,但是考虑了一些,还是先问道:“王爷打算派多少人?”
李毅德一呆,不由笑道:“你想要多少人?”
“这个嘛……”
沈玉嘉筹措半响,道:“一千人!”
“滚。”
第三卷烽火狼烟240。第240章回到洛阳
沈玉嘉逃也似的跑出了府衙,看到门外华永等人恭候多时,他笑了笑道:“走吧。”
当沈玉嘉到了行馆,看到一身青衣打扮,装成小书童的楚苓君走了出来,他不由皱皱眉,道:“你这就叫做乔装改扮了?”
楚苓君上下打量了自己一眼,点头道:“对啊,如此还不算乔装吗?”
“华永,去茅房弄一坨屎抹在她脸上。”沈玉嘉没好气道。
“你……”
楚苓君闻言大怒,道:“那你说要怎样?”
“刚才不是说了吗,还要我重复一遍?”沈玉嘉笑道。
楚苓君狠狠一跺脚,她真有种要掐死沈玉嘉的冲动,但最终还是强忍下来,压制怒气道:“别废话,快说。”
“臭男人,臭男人,男人不臭,就不叫男人,你这一身香喷喷的,是要去做娈童啊?”
“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楚苓君冷哼一声,转头就跑回房里了。
沈玉嘉摇头一笑,看着华永道:“去找一套三年没洗的衣服,送到她房里。”
“二公子,谁的衣服会三年不洗啊。”华永擦了把汗道。
“还有谁,当然是乞丐呗,刚才我进城时看到不少,你去弄一套好的跟他们换。”
华永闻言恍然大悟,立即点点头,转身便离去了。
当楚苓君房里出现那一套酸臭冲天,霉味扑鼻的乞丐装时,气得再也忍受不住,跑到沈玉嘉面前咆哮起来。
“哎呀,我说楚大小姐啊,你平日里雍容端庄的仪态跑哪去了?”
“你别和我废话,就是杀了我,我也不会穿那套臭衣服,你若是还要这般羞辱于我,大不了一拍两散,我死,也不会让你好过。”
沈玉嘉眉头一皱,暗道一声“这就叫羞辱了?”
轻轻一叹,沈玉嘉看着楚苓君气嘟嘟的小脸,道:“谁让你穿了?”
“不是你让我穿的吗?”楚苓君冷哼道。
“我让人送那衣服到你房里,是压制一下你的喷香的娇躯,没叫你穿啊。”
“不是让我穿的?”这一下,楚苓君倒是有些尴尬了。
“你不是废话吗,要是我身边出现一个乞丐,不是更遭人怀疑吗,你平日里精明能干的脑瓜子跑哪去了?”
面对沈玉嘉的讽刺,楚苓君一时间还无法反驳,的确是她自己没弄清情况,就跑来咆哮,的确怪不得沈玉嘉啊,但是话说回来,那位女子的香闺里,要是多出这一件都不知道多少年没洗,酸臭冲天的破衣服,她能不气吗。
“那……那就不穿!”楚苓君似乎在处于尴尬中,这种咆哮对她而言,的确很丧失淑女风范。
“嗯,不过你最好想办法,把你这一身喷香的肉体,给弄臭了,还有,脸上别太白了,这段时给我多晒晒,最好啊……”
说到这,沈玉嘉一抹胡子,笑道:“弄出一点男子气概来。”
“那我们还是一拍两散吧。”
楚苓君面色突然冷了下来,说罢也不看沈玉嘉的反映,直接转头便走。
“这叫乍回事啊?古代的女子也爱白?爱嫩?爱美?”
沈玉嘉真是小瞧了古代女子的爱美程度,应该说,爱美是不分岁月,不分时间,不分空间的,只要是女人,就没有不爱美的,不知多少古代女子,为了永葆青春,想方设法的保留自己滑嫩的肌肤,想想人家慈禧老佛爷,那生活,每日洗脸用的都是乳汁,宫廷得宠的妃子,吃一顿养颜餐的花费,足够平民百姓吃一辈子窝窝头了,所以说,古代女子爱美的程度,绝对要凌驾于现代啊,毕竟,现代许多女人,在外面是光鲜亮彩,可回到家里,指不定变成什么邋遢样呢,更不用提一些宅女了。
虽然沈玉嘉狮子大开口,但是李毅德还是派兵保护他们上路,只是与沈玉嘉要求的一千比起来,这点兵,还不足百分之一呢。
才四个人,加上沈玉嘉他们一伙人,总共不过十三个,这还是把赵念和楚苓君与跟她随性的一名贴身丫鬟都算在了一起,现在能有战力的,包括沈玉嘉只是八人而已,哦对了,还有一匹老马。
楚苓君不知道为什么,沈玉嘉会钟情于这匹黑毛丧失光泽,开叉枯黄的老马,但是赵穆他们可是见识过这匹马的神骏,普通人是近不得身啊。
起初沈玉嘉像是先到长沙再去洛阳,可是考虑到多出半个月的行程,便只能放弃了,现在他们北上先去江夏,在转道去洛阳,如此就快了许多,只是江夏距离扬州薪春郡太近,沈玉嘉怕唐睿安排了埋伏在那里,等候他入笼。
但转念一想,唐睿要真能洞察他行走的路线,那么此人可称之为天人了。
但正所谓,淹死的都是会水的,他们才离开了南昌五天,当夜幕降临,众人刚刚进入一个小镇,还没来得及找客栈休息,那劳什子的死士,就杀来了。
这帮人,不是来的太突然来,而是他们本来就一直在沈玉嘉等人面前,十几人乔装成镇里的百姓,一些走街串巷卖东西的小商贩,一些搬货推车的劳力,还有一些,是在路边茶摊歇脚的旅人。
当沈玉嘉他们走到这条街上时,这帮人,突然就一哄而起,挥刀杀来。
用不着沈玉嘉吩咐,李毅德派给沈玉嘉的四人保镖突然反击,两边人战斗不到一盏茶功法,最终便以四为保镖的完胜而告终了。
李毅德可是王爷啊,他派出来的人能差吗,这些人个个实力与华永接近,称之为四大小高手也不为过。
桂璟,是四大小高手的老大,等他解决了这批死士后,来到沈玉嘉面前,道:“戴大人,前方不可继续走了,我们改道吧。”
沈玉嘉摇摇头,道:“明知山有虎,我偏向虎山行,路途照旧,不用更改。”
“是!”桂璟毫无怨言的点头应诺,看来这些人,的确是训练有素,一旦安排成了谁的属下,就不会违逆对方,表现得还挺忠心的,只是不知道,沈玉嘉要是叫他们去把李毅德的人头给拿来,他们会不会翻手把自己先给干掉。
虽然说是不改道,可沈玉嘉居然趁着天没亮,就带众人离开了,而且还改道了走其他路路线,把昨天晚上那股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气势,全给瓦解了。
楚苓君是早已经习惯了沈玉嘉这等小人做派,对此只是冷哼一声,鄙视一眼。
虽然改了道,但沈玉嘉等人并未安全,一路上时常遇到阻拦,而且一次比一次阴险,到最后,沈玉嘉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智商了,居然在河里投毒,看着一条条大肚朝天的死鱼从上游流下来,你想沈玉嘉会碰这溪水吗。
当沈玉嘉都到了江夏,那想要暗杀他们的人,才渐渐消失,而事后得知这一切的唐睿,气得直吼废物。
这也怪不得人家,如今四处有密探散布,你能派多少人来,这几个偷偷溜进来的杀手,不是功夫不高,只是比他们差一点,也不是下毒的本事不厉害,只是全被华永给识破了,华永身为暗卫,除了武艺,最拿手的就是做菜,当然,这做菜也加入了识毒的本事。
在有了提防之下,你要是还能下手把沈玉嘉给杀了,那他干脆先一头撞死算了。
众人到了江夏只是休息了一夜,便立即赶路,乘船前往洛阳。
“这封信,一定要交到裴世昭手里。”
洛阳城外,沈玉嘉将一封信交给了华永,华永点点头,道:“我不在,二公子可要当心了。”
“华兄弟放心,有我呢。”赵穆在一旁道。
如今,赵穆已经知道,华永和沈玉嘉并非兄弟,而是主仆的关系,但并不妨碍他的忠心,反而更加看好沈玉嘉,因为他对待属下就如兄弟一般,让人心里暖洋洋的。
再次到洛阳城,沈玉嘉感慨良多,他特地寻了一条道,路径了宁府,看到昔日宁府的宅院,如今已经变成了张府,心下不由暗叹一声。
他给宁家带来的几乎是灭顶之灾,若不是当时武飞虎还有人在洛阳城里,先一步将宁家人接走,恐怕似的可不仅仅是一些下人与老一辈了。
每每想到此,沈玉嘉都是心感悲痛,他最怕的就是连累人了,因为他是最恨别人给连累的,所以能深深感受到那种飞来横祸的痛苦。
在洛阳城,有王爷的属下接纳沈玉嘉,先安排了落脚处,给众人休息,待明日上报朝廷后,自有人来接沈玉嘉入宫,届时,便是赐封的时刻了。
对于戴腾而言,无疑是飞黄腾达的时候到来了,可是对于沈玉嘉而言,便是生死不知了。
沈玉嘉见过尹鸿几面,不知道这人老成精的家伙,会不会记得他,除了尹鸿,在梁国朝廷里,认识他的人或许还有,只是沈玉嘉不知道而已,万一被人是识破了,他又身处皇宫中,那真是插翅难飞啊。
越想,沈玉嘉感觉越不妥,可是事已至此,他还能去哪?王爷的四大小高手,可一直在他身边保护着,也可以说是监视着,他要是现在离开,不被对方奇异才怪呢。
失眠了一夜,沈玉嘉最终还是选择硬着头皮,坐上了轿子,向着皇宫缓缓行去。
第三卷烽火狼烟241。第241章梁国朝廷
六月中旬,清晨的阳光照的宫廷广场一片青黄,古朴城墙,厚实的青石砖,大气磅礴的建筑,森严的守卫,这一点一幕,都让沈玉嘉有种喘不上气的感觉。
沈玉嘉被宫里管事太监,安排到武官的最末端,放眼望去,全是一个个沉重的背影,梁国似乎发生了什么时,让他们没有了平日里在入殿前,畅言交谈的心情,沉静的气氛很是压抑。
沈玉嘉微微低着头,故作紧张样,其实,他心里也的确十分紧张,深怕这里面有人会把他认出来。
待殿中传出一波波宣召声,满朝文武大臣们便挺直腰杆,陆续向着殿中走去。
待众人行到殿中,阶台之上,梁国皇帝李晔已经端坐龙椅中,传闻李晔将近五十岁,但比沈玉嘉见到的李毅德还要显得年轻一些,可是给人的气势却完全不一样,李毅德比较平易近人,喜欢浅笑,而李晔却是一直板着脸,不苟言笑,这让他铁面短须的脸,更显威严。
在殿中,文武大臣施礼过后,沈玉嘉看到了有过几面之缘的尹鸿,尹鸿从文官之首的位置走了出来,朝着李晔一躬身,便开始上奏这几日来的大事,并提出了看法与处理的方案。
李晔一直板着脸,似乎心情极为不爽,但在面对尹鸿时,还是谦和了许多,与尹鸿交谈几句,也不向其他大臣询问看法建议,便把尹鸿提出的方案一一同意了。
接着陆续有大臣上奏,称何处洪灾为患,何处需引水灌溉预防干旱,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