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为燕王效力的王戈和魔教掌剑使勾结,设计杀死滕烈,就再合理不过了。
王戈却是十分坚决地回道:“和我们无关,燕王殿下也并未和魔教中人有来往,至于其他三位藩王有没有,晚辈就不知道了。本来晚辈路经淮安之时,也是打算去见一见滕烈宗师的,只是没想到……这件事和晚辈绝无关系。”
王戈说这话的时候,语气非常坚定,斩钉截铁,气息也极稳,没有一点心虚的样子,也让秦天白觉得,这事估计真的和他无关。
第三百八十八章 溃败
第三百八十八章溃败
该说实话的时候要说实话,因为说实话有利无害;但有些时候,该撒谎就得撒谎,哪怕对方猜得到你在撒谎,也得撒谎。
因为很多事情,你心中知道就可以,却绝不能摆到台面上来说。
王戈知道,自己是肯定不能承认和滕烈之事有关的。而哪怕秦天白能猜得到,也不大可能会深究,一方面滕烈既然已经摆明了要和四王做对,那承受四王的反击就是情理之中的事,就像江湖上有仇怨的双方互相拼杀,无关之人并不会贸然插手,另一方面,滕烈与秦天白的交情并不深,这件事和秦家、四海镖局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
果然,秦天白没有再就这一问题继续追问下去,而是转而问道:“你接下来,是要去找彭青翝那老货了吧?”
“秦老明见,确实如此。”王戈回道,江南、直隶一带的四大宗师高手,除滕烈、秦天白、薛良外,就是彭青翝了。虽然皇甫嵩的武功是习自彭青翝,也得到了“八步奔雷拳”的真传,但他并不是彭青翝的入门弟子,所以王戈虽然已经“收服”了皇甫嵩,但这点对彭青翝的决断,却不会有什么决定性的影响。
“你不用去了,彭青翝那里,老夫会跟他说的,北面的战事,我们都不会去摻合。”
秦天白的话有些出乎王戈的意料,没想到他竟然会主动帮自己劝说其他宗师。
事实上,对于北面的占事,秦天白其实也一直有在关注,他虽然是江湖人,但眼光格局要比绝大多数江湖人大得多,他的消息渠道,也比一般江湖人要灵通的多,知道很多战事的大概情况。王戈刚刚说的那些话,其实有一部分是和他的判断比较接近的,就比如对老帅耿炳文和新帅曹国公李景隆的判断上,他就很认同王戈。朝廷命李景隆挂帅,并且在兵力和钱粮上全力支持,他就觉得朝廷怕是很难平定四王叛乱了,很大的可能,是把这场战事拖成一场旷日持久的对峙。
若到时真的成了一个南北各自为政,出现两个朝廷的情况,那在北地有些关系,对四海镖局的发展十分重要。但这个关系又得把握好度,不能太深,否则的话,秦家身在杭州,建文朝廷勾勾手指就能灭了。所以给王戈卖个好,建立一点人情,确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秦天白自然不会把这个意图说出来,而是对王戈说道:“不过老夫有个条件。”
“秦老请说。”
“你的身份,燕王的事情,不能跟木燃那丫头说。”秦天白说道,“你不会已经告诉她了吧?”
“自然是没有的,秦老放心,秦老的意思晚辈明白,不会让秦小姐摻合到这些事中来的。”
秦天白点了点头,没有再多说什么。虽然秦木燃从来没明确说过,但他还是隐约觉得,这孙女突然间对练武提起了那么大的兴趣,突然间闭关几年,在武道上突飞猛进,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应该是和王戈有关。
他还真有些怀疑,若王戈需要帮忙的话,说不定便是知道他是在为燕王效力、是在造反,秦木燃也依然会跟着他一起。
王戈在秦府只待了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就离开了杭州城。
对王戈匆匆而来又匆匆而走,秦木燃是有些郁闷和失望的,她先是问了王戈找她爷爷有什么事,但王戈只说是有事求助,她爷爷也答应了,但问到具体什么事的时候,却又不说。回头她又去问了爷爷,王戈求助的是什么事,同样也不告诉她。
这让秦木燃十分的好奇和不解,在她看来,以王戈的身份,到杭州来请她爷爷帮忙,最大的可能应该还是要抓什么贼人之类的事情。但又想,这样的事情,王戈和爷爷肯定不至于不肯告诉她,王戈也应该不会带着白珑这丫头出来,所以这次到杭州,应该是为了私事。
但什么样的私事,会需要求到一位宗师高手的头上,又需要保密的?
秦木燃百思不得其解,她甚至想要偷偷去跟踪王戈,但却被爷爷给拦了下来,被带着一起往淮安府祭拜宗师滕烈。
……
建文二年四月,在北伐大军统帅李景隆的调派下,派出数路重兵入山西,与晋军交手,斩获几次小捷后,大军直接进逼太原府。
危急之下,晋王向燕王求救,十数日后,燕王朱棣亲率大军入山西解围,而李景隆则趁此机会,带精锐先锋北上,欲袭夺兵力空虚的北平城。
却不知这就是燕王针对李景隆的性格,故意设下的圈套。
燕军进入山西后,很快就解了太原之围,和晋军一起,将朝廷大军击溃,然后即刻回师,直击李景隆留在河间府的后军。
与此同时,北平城虽然看似兵力空虚,但实际起兵以来,燕王一直命世子朱高煦在整顿城防,准备十分充分,面对朝廷大军,坚守不出,李景隆连攻数日,根本看不到一点破城的希望,反倒因为他不知兵又急着建功的心理,把自己的精锐军队给拖垮、累垮。
在得知后军被破、粮道被断的消息后,李景隆的大军立时军心溃散,再难继续攻城,只能撤兵。
却没想到,这时候看似兵力不足的北平守军,居然开城门追击,八百归化的朵颜三卫精骑直接撵着数万大军的屁股后面追,将李景隆追得如丧家之犬般。
原本李景隆接替耿炳文的北伐主帅之位后,收拢耿炳文的败兵,以及朝廷新调的、补充的精锐,数路大军及起来,仍有号称五十万的大军。
但这一败,除了进入山西的一路八万大军外,其他的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完全溃乱。
直至李景隆及亲信退至德州,身边建制尚存,能够听从号令的部队,已经不足五万之数。
而实际上,真正在交战中被杀的,可能都未必有一万人。
若非李景隆不顾部下意见,执意率兵冒进,遇挫后又只顾着自己逃命,完全不管大军的号令指挥的话,本不至于如此惨败。南军兵力和钱粮充足,本就有着更高的容错率,哪怕败上一两场,也不会伤筋动骨。但李景隆的错误指挥,却直接导致了北伐大军一战就被完全打残。
第三百八十九章 此消彼长
第三百八十九章此消彼长
因为先前燕军对俘虏的态度,都是投降不杀,然后自由选择去留,要离开甚至还分发盘缠。
所以和燕军交战时,一旦落入下风,或是建制被打乱,朝廷的士兵第一选择就是缴械投降。
这一次,甚至有许多中下层的军官,在发现大军已经没有指挥,统帅不知所踪后,直接率部下投降。
大量的成建制投降,使得燕军的追击强度也降低了许多,效率大幅提升。
在不久之后,这些俘虏中,甚至有超过三成选择了留下,加入燕军,使得燕军的实力一下得到了大幅增长。
此消彼长之下,朝廷大军一下子陷于被动之中,原本就在山西落败的另一路大军,亦是一路退回了山东境内,攻守之势立变。
不过燕军也没有再继续南下,对朝廷大军发起攻击。
虽说这次燕军是大胜,但其实朱棣也是在行险,亲自带着燕军精锐奔袭山西解围,与数量远多于己方的朝廷大军激战,打胜后将伤兵都留在了山西,就地整编后,即刻回师,不顾疲惫,一路数战,直接把李景隆的北伐主力击溃。虽说是以少胜多,又是压倒性的大胜,但双方兵力数量本就相差悬殊,初期燕军的伤亡亦是不少,如此转战多地,也让兵士的疲惫积累到了顶点。
朱棣和李景隆不同,他可以说是打老了仗的,对麾下将士的状态十分清楚,也明白什么时候可以继续打,什么时候不宜再战。
眼下虽说成功击溃李景隆北伐大军,连番大胜,又得了大量粮草辎重,大批俘虏投效、加入燕军。但主力疲惫,新补充的士兵还要筛选和编制,否则的话,不仅没法提升战力,反而是交战时的隐患。
所以燕王朱棣安排了足够的斥候打探之后,便让主力开始就地休整,然后用得来的钱银和粮草,直接犒赏三军,论功行赏,激励士气。
当王戈从江南返回,进入山东境内的时候,南北双方已经再次进入了对峙期。
让王戈有些惊讶的是,李景隆经此大败,江南、直隶一带竟然没有什么反应,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朝廷大军又打了大败仗,和上次耿炳文落败时相比,造成的动静天差地别。
朝廷不单没有追究李景隆大败之责,甚至还继续调拨各路兵马和钱银,源源不断地向山东输送。
在回到青州后,通过燕王一系的情报系统,王戈才知道,朝廷虽然知道李景隆败了,但以为只是微不足道的小败而已,局势依旧稳定,并不太在意。
毫无疑问,金陵朝廷里肯定是有人帮李景隆遮掩,否则的话,如此大军在外,人多口杂,朝中有各种各样的消息渠道,更不用说还有许多溃兵向南,早晚会流入直隶、京城一带,连民间都会知道。
联想到推荐李景隆的是齐泰黄子澄,王戈也就能理解这种情况了。
现在的金陵朝廷,齐泰黄子澄就是建文帝最为亲信的左膀右臂,在朝臣中影响力极大,有他们背书,自然可以给李景隆撑腰。
不过这种情况,对王戈他们而言,却是极好的。
金陵朝廷或许觉得,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全力支持李景隆。
但问题是他们支持的人,实在是不堪重用。
在王戈和张诀北上,前往北平面见燕王的时候,有一行人也进入了德州城的大将军临时驻地之中。
……
对于大将军李景隆而言,这次败仗可谓是打击极大。
从小到大,他都自命甚高,认为自己即便没有依靠父荫,没有袭爵,只靠自己的才学,也一样会有所建树。认为自己生不逢时,若是在乱时,在太祖建国、抗击蒙元之时,他必能一展所学,建功立业,成一代名将。
而且他也确实熟读兵法,极擅应变,十分机敏,与人谈论兵事时,引经据典,条理清晰,说得头头是道。早年时,他便经常在东宫教导朱允炆兵法,极得朱允炆的信重甚至崇拜,朱允炆同样认为,若有合适的机会,李景隆必然可成一代名将。
后来也是因为朱允炆向朱元璋进言,才让李景隆有了频繁往湖广、陕西等地练兵的机会。待到朱允炆登基继位后,李景隆就成了他在军中最为信重之人,几次削藩,都是秘密调拨李景隆带兵前往。
本来这次挂帅出师,李景隆也是踌躇满志,自以为满腔抱负终于能够有机会得以施展,却没想到竟是遭了这当头一棒,败得如此之惨。
李景隆并不觉得这次是他的谋划有误,反倒认为他的计策其实已经成功将朱棣骗到了山西,北平守备空虚,正是一鼓作气夺其老巢的时机,但麾下将士作战不利,未能抓住这个机会,反倒让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