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大理军的兵丁也不傻,同样知道刀子扎进肉里疼。子弹穿过身体能要了命,可他们依然能克服心中的恐惧冲锋不止。主要还是来自于严苛的军法。乌蛮部落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组织,部落之民平时为民。战时为军,原始的军事民主主义色彩比较浓厚,他们每年农闲之余便集中训练,还要严加点验,这保证了他们能有一定的战斗力。
大理国的常备军不多,只有三万人左右,但是都选拔的青壮精锐。出战之时如果身前受伤,赏赐后准予养伤;但若是后背受伤则认为其是逃避战斗,即行斩杀。所以大理军中形成‘尚战死。恶病亡’,正是这种严格的奖惩制度和尚武精神,充分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形成了一支强悍的武装力量……
在宋军同情心大爆发的时候,高顺贞看着城外的尸体,遍地的伤员和被打残的队伍,脸上尽是惊恐之色,心中同样掀起波澜。自己的军队只是发起了一次冲锋就伤亡达两千余众,却连宋军的毛都没摸到。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情,想想先前自己的判断是多么可笑。但现在他已经意识到宋军不是好惹的,既然没有了退路,野战不行。就凭城据守,看他们还有何本事……
李泉横戈待旦一夜没有等来大理军的第二次冲锋,天亮一看敢情高顺贞也知道怕了。当起了乌龟钻进城中不出来了,是要跟他们耗啊!还别说。这招儿真扎到了宋军的死穴了,他们不想将战争扩大化陷在大理。就是要通过有限的战争获得最大的利益,然后尽早抽身,还真真的跟他耗不起。
看着赶来会合的水军内河舰队,李泉突然有了主意,他和水军统领商量了一番后便列阵出营兵临城下。他命人射书一封给高顺贞要他响应国主的圣谕以谈判解决国内的动乱,不要执迷不悟自取灭亡。高顺贞读罢气得暴跳如雷,他在国内向来是一言九鼎,何时让别人数落过,马上来到城头上便与李泉展开辩论,历数高氏在大理的丰功伟绩,大骂宋朝干涉他国内政,插手大理的事务。
李泉好歹陪着皇帝读过几年书,大道理还是知道一些的,引经据典加上些俚语的和他对骂,说高顺贞是大理国动乱之源,正是由于他架空段氏,独断朝政才引得众人不满要清君侧,还政于段氏,他就是个乱臣贼子。再说大理乃是大宋的藩国,作为宗主国自然不能坐视不理,此次应国主之请正是要主持正义,惩奸除恶,还大理一个清平世界。
高顺贞这个气啊,段氏是什么玩意儿,他的皇位不过是自家祖上让出去的,平时好吃好喝的供着他,现在内乱迭起不帮自己就算了,却请了外人来打自己。这人一生气就口无遮拦,该说的不该说的就都说出来了,反而让李泉抓住了把柄,夹枪带棒的又将他一顿好损。
两边的士兵们也鼓噪起来,跟着起哄,大理军这边要出去和宋军决一死战,意思是让人打死也不能让人羞死;宋军那边就嚷嚷有本事出来干一架,别像女人似的缩在城中不敢出来,还要装好汉。高顺贞的脸是红一阵白一阵有些挂不住了,可脑子还保持着丝清醒,知道自己和宋军这边实力上的差距,不能中了他们的计,骂死也不能出城决战!
正当两边老婆街骂的如火如荼的时候,突然传来一声巨响,高顺贞觉得城头都跟着颤抖不已,而城外的宋军也停止了谩骂,排开战斗队形准备进攻。“报相国,宋军将西城水门摧毁,杀进城了!”这时有军卒跑来禀告道。
“水门被毁了?!”高顺贞大吃一惊,他以为善阐城有滇池为天险,可以挡住敌人的攻击,没想到此刻却成了致命的弱点,宋军居然从水门破城而入,而唯一的旱路又被宋军堵死,善阐城已经成为死地。
“哈哈,高相国,我家皇帝仁义无双不想多造杀孽,看看你身后的百姓、族民,你愿意他们因你一人而死,大理国陷入兵火吗?以前的话还算数,只要你肯遵守圣谕,接受大宋的调解,我可以放你们出城!”李泉冲着城头高声喊道。
高顺贞看看城前宋军已经兵临城下,再回头看看城内的盘龙江上宋军的炮舰不断喷吐着火焰,船上的士兵已经登岸,城内的守军被击退向北门退来。他已经意识到自己没有了退路,真想一头跳下去栽死算了,可他又不甘心,自己这一死不知道便宜了谁,而且高氏也必将被清洗。
“我愿应诏和谈,停火吧!”高顺贞心一横,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活着就有机会,决定请降。
“停止进攻,准备入城!”李泉也松了口气,下达命令道。昨日一战,让他也心生顾忌,如果强攻进城以己方的实力不是拿不下城池,但是城中房屋密集、殿舍林立,展开巷战后火器的威力将大大的被削弱,而大理军陷入死地必会拼死一战,宋军也将蒙受巨大的伤亡,那时便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双方再坐下来谈可就难了。
因此李泉在前边吸引高顺贞的注意力,而让水军偷袭水门入城,可他没想到水军竟然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听爆炸声绝对不会少于五百斤的火药被引爆。其实他还是估计少了。善阐城的水门同样设防坚固,不仅有两道由半尺厚的木板制成的木闸门用以控制水量,中间还有一道用儿臂粗的铁条制成的铁栅阻隔船只的通过,而城上还有军兵把守,可谓防守严密。
若想从水路进城攀城是不可能的,必须要破坏水门,经过侦察后,水军将一条装满火药小船顺流放下到达水门后,暗遣水鬼引爆。巨大的爆炸力不仅将三道水门同时摧毁,还将城上的守军震得七荤八素,宋军水军舰队趁机入城,边用舰炮轰击两岸的守军,边将搭载的步军送上了岸,控制了城中的水陆码头,切断了城中两岸的联系,也断了高顺贞从水路出城的念想。
随着高顺贞应诏,宋军入城,善阐城的战事也落下帷幕。李泉一边接手城防解除大理军的武装,一边向都帅高宠报捷,并请示如何安置高氏一族。次日高宠和马扩率领狼翼军二旅并亲卫队进入善阐城,当夜在营中秘密会晤了高顺贞,两人商谈良久,至于说了些什么无人知晓。
第二天高顺贞带领一家老小并一众族人离开善阐府前往高氏的另一块封地——会川府,宋军控制了全城。对于高宠放走高顺贞,还准许他们带走自己所属财产及族人,不仅那些随军征战的大理蛮长不解,连李泉等人也是一头雾水。谁都知道控制了高氏就等于控制了大理国,现在却轻易将其放归,岂不是养虎遗患,给大宋带来麻烦。
但高宠却另有打算,他放走高顺贞一是告诉其大宋并不惧他,能放他走也能再抓住他,攻打善阐府并不是想要他的命,只是促使他放弃与大宋为敌的想法,同时也显示了大宋的宽仁;二是高氏经营善阐府多年,势力盘根错节,让其退出正如龙游浅水,实力必受折损;其三就是大宋想要长久控制大理国,就不能仅仅是扶植段氏上台,使其一家独大,高氏还有其利用价值,能作为制衡段氏的一股力量……(未完待续。。)
第二百三十五章 震动
占领了善阐府驱逐了高氏,高宠将目光转向了罗婺部,对于这种总是趁火打劫,喜欢搞事儿的搅屎棍子,处理方式与高氏又是不同,他们这种势力往往不会安分,有机会就会站出来闹事,打乱大宋整合大理国各方势力的计划。因此高宠的做法就是毫不留情的予以打击,借以震慑那些还心怀侥幸的部落。
在高宠的统一调度下,除留守善阐城的狼翼一旅和东川郡的部分州军外,其余所部兵分两路。一部出善阐府向西穿插迂回为锤,广南西路州军并狼翼三旅出横山寨借道自杞国自南合围为砧,如同铁锤砸核桃一样给予其迅猛一击,速战速决结束战事。
罗婺部族长杨金堂想着天塌下来有大个儿顶着,没想到高氏平时看着气势汹汹,没想到却如此不济,只用了三天便丢了善阐城被迫应诏撤离,丢了自己的老窝。但是他并不想就此放手,将到手的东西拱手让出,当然更不想当下一个高氏。而现在宋军显然已经将他当做了下一个重点照顾对象,他自然不能坐以待毙。
于是杨金堂一面派人联络周围部落欲和他们结盟共抗‘外族’;另一方面却派人带着礼物前往羊苴咩城拜见国主表忠心,想借段誉之力摆脱宋军的打击。可人品太差鬼都不会帮他,周围的部族饱受罗婺部的欺压,如果是过去可能还会应付一下,可现在大家巴不得他被宋军灭了出口恶气,当然无人响应。而前往都城的使者连国主的面都没有见到战斗就打响了。
李泉将本来用来攻打善阐城的火炮这下全用到攻打罗婺部上,凶猛的炮火夷平了一个有一个罗婺部的城寨。部民们被驱赶着离开自己的家园迁往它处。而杨金堂见事不好,带着人钻进了大山中逃出了包围圈在山中东躲西藏多日后。吃喝全无便想着投奔其它部族,可此时谁敢收留他。终于在一个夜晚被敌对部落抓获送到了宋军帐前……
宋军先败高氏,后平罗婺部,两仗便改变了滇东的局势,震惊了大理国诸蕃。一时间各部悸若寒蝉,皆不敢妄动,段誉随即下诏命大理国三十七部蛮长前往善阐城会盟共商国事,高宠派李泉领一千军兵前往羊苴咩城迎接段誉前来。十日后,段誉到达善阐城,国相高顺贞也随其到达。他知道短短几日时间却已经物是人非,这里再不是高氏的地盘,国主也不是原来的国主了。
三日后,各部蛮长齐聚善阐城,大会在宋使的主持、**师金赫的见证下召开。在座的人心中都明白,大宋欲扶段氏重掌大权,高氏必然会被削权,这符合大家的利益,也是权力重新整合的良机。因此纷纷支持段誉主持军政与大宋交好。在内外巨大的压力下,高顺贞不得不俯首同意交出权力。
段氏独断朝政这不符合大宋的利益,当然也不是各部所愿。于是在宋使的斡旋下各部达成协议,大家尊段氏为主。接受其领导,但是撤销国相一职,改由左、右两相辅佐国主理政。左相由国主任命,右相由三十七部蛮长选出。共同处理国政。同时成立部族联盟,国有大事需共同商议再做出决定。
由于大理护军一直由高氏掌控。几成其私军,必须予以改编,几经讨论决定由国主担任‘三军都统长’统领全军,兵丁由从各部招募选拔。鉴于当前情况,段誉请求大宋派出人员协助大理整编军队,训练新兵,培养军官,同时将善阐城作为宋军驻兵之地,所需由大理国一力供给。
对于段誉的这个提议大家都心知肚明,他是担心自己刚刚掌权,手里没兵少将,一旦有变他毫无办法,留下宋军一来可以帮助他组建新军,二来也可以给自己壮胆。高宠对于这个建议十分欢迎,他知道皇帝也会答应的,大理军在宋军一手训练下将来必定心向大宋,而且也可从其中培养自己的代理人,而驻兵善阐城则取得了立足点,可以建立自己的基地,周边有事都能迅速反应。
就在各方达成共识,皆大欢喜之时,东川郡、建昌府和石城郡诸部‘突然’提出要求脱离大理国,归附大宋。这个问题一下让各方陷入了尴尬之地,大宋显然无法对倒向自己的人用兵,而大理国又暂时无暇顾及,就是想管也管不了,多年他们前他们就基本上处于独立状态了,不纳贡、不出兵。而这次高氏的讨伐让他们彻底倒向了为他们出头的大宋。
大宋一方显然不愿意因为这点事儿影响到刚刚正常化的两国关系,宋使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