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品娘子:夫人求圆房-第6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徐襄到达明州后,自然要办差事,住的也是明州的万象馆,乃是用来接待四方各国使臣的地方,占地颇广,修建了周边国家特色的屋舍殿宇,又有精致漂亮的园林景致,远看过去,一片高低错落、花木掩映,颇具规模,大国气象,不是一般府县简陋的驿站能比的。
    江夏带着孩子们没去沾徐襄的光,而是照旧去了四喜客栈安置。
    早在他们出京时,消息就飞快地送到了明州,这边的四喜客栈本就备着一个雅静的院落,得知东家带了好几个公子姑娘,一个院落自然不够,于是又辟出了相邻的两个小院子,连通旁边的两家民房也商议着收购了来,一番修缮整理,几个小院错落相连,内外有序,又有专门通往后街的院门,竟成了一处清雅别致的小别居。
    江夏走了一圈,很是赞许地表扬了一番。
    陪着江夏看房子的四喜客栈掌柜姓庞,单名一个安字。
    他见江夏满意,他立刻欢喜道:“这些都是庞家二爷亲自看过的,两间民居也是二爷买下来,又让小的看着并过来的……二爷让小的禀明东家,有什么不合心的尽管吩咐小的,小的再让人修整改过去!”
    “不必再弄了,这样就挺好。”江夏给他吃了颗定心丸,一边道,“庞家二爷也在明州么?”
    庞二跟着顾家郑家一起做船运生意,跑运河,也经营海船,最初的时候,庞二亲自跟着船出了几次海,最远穿过孟加拉湾,绕过印度半岛,一直到阿拉伯湾的柯枝、古里、撒法尔去,说是九死一生也不为过。这也是,庞家最初势弱,如今却能够跟郑家并肩的主要原因。当然,顾家和江夏,一时还是比不得的。
    庞安躬身笑道:“可是不巧,若是江东家早到半个月,就能见上庞家二爷。二爷九月初刚登船出海了,这一去听说要到撒法尔,买那边的香料,再去柯枝带些宝石回来……没有半年九个月是回不来的了。”
    江夏听得微微有些出神,柯枝,就是印度半岛最南端的一个城市,放到现代,大概在孟买附近。撒法尔则到了阿曼也门两国交接处了……想一想完全没被破坏的古印度文明、古阿拉伯文明,江夏就不由地心向往之。更别说,印度、阿拉伯有无数香料、药材,乃至各色宝石、琥珀等等等等,那些东西对所有的女人都有致命的诱惑,江夏也不例外。若是能够跟上海船,去到那边看一看就好了。
    然,她也知道自己是一片痴心妄想。过个黄河,那船都颠簸的她头晕了好几天,更何况去海上……这个时候的远洋船队在风大浪急的海面上,真真是没有半点儿胜算的,动不动病了,病了就是一个死。还有海上变化莫测的天气,万一遭遇上狂风暴雨、风大浪急,很可能整个船队都会沉入海底,葬身鱼腹。
    这不是她臆想出来的,每年的海运船队尽管尽管总得算下来是挣了钱,可也无法掩饰,几乎每年都海船、船队失事的现实。
    “是有些不巧!”江夏淡淡笑着,一边又道,“也无妨的,等庞家二爷回来,势必会进京一趟的,届时我们再摆酒庆功去!”
    很快,庞安告辞而去,江夏则带着丫头婆子开始铺置各房间的用具、被褥等,又去厨下看了,这边庞安给备了一位京帮菜厨子,也备了一位明州当地的厨娘,做的一手好明州菜不说,苏州杭州的清甜鲜美的特色菜叶会一些。
    江夏进了厨房,旁的不问,只问明州的厨娘,有没有明州的呛蟹和醉泥螺。
    厨娘是个四十来岁的微胖妇人,一听这话,脸上的拘谨都没了,拍手笑道:“夫人竟是来过明州的么?居然连醉泥螺都知道……那东西是最鲜的,却上不得台面,是海边人自家弄来下饭的小菜罢了呢!这里却是没备下的,不过奴家家中却是糟醉了好几坛子,夫人想吃,奴捎个信儿,让我家儿子送一坛子来给夫人吃吃好了!”
    江夏自然是欢喜应着,又让厨娘尽管施展出手段来,就做最拿手的明州菜,要最地道的明州口味才好。
    既然走到这里,自然要品尝当地的道地风味美食,想吃京帮菜、鲁菜,在京城有的是机会嘛,干嘛不远千里跑来宁波吃嘞!
    那厨娘却是进过大户人家帮佣的,知道些进退,江夏让她放手做,她却也不敢自专,沉吟着合计了几道菜,报给江夏听:“夫人,奴备了呛蟹,又有黄鱼鲞,还有带鱼和乌鱼……配着猪肉桂花馅儿的糯米圆子,再加个红毯馒头,可好?”
    江夏连连点头:“好,好,今儿就先做这几个菜。若是吃的好,以后再做旁的。”
    明州临海,菜色自然以海产为主。江夏只怕孩子们又吃不惯比较原汁原味的糟醉菜品的,于是也适可而止,转而让另一名大厨斟酌着做几道清淡爽口的菜搭配着送上来,孩子们万一吃不惯明州的糟醉海味,也好有饭菜可吃。

  ☆、1153。第1153章 江夏的心虚

江夏去厨下看过之后,要了热水来,给自己和孩子们洗梳,更衣。
    九月末,中午日头足的时候还是有些热,日头一偏,凉气就丝丝地漫上来,等太阳落了山,就很有些凉意了。
    一路奔波,到了这里,也差不多算是到家了,江夏放松下来,简单地沐浴了一番,换了一身柔软的半旧棉布夹袄裤,系了一条紫丁香碎花长裙,又搭了一条藕荷色窄腰半臂,头发简单挽在脑后,只用一根竹根簪子攒了。
    再出来,天光暗淡,已近掌灯时分。
    孩子们也洗漱了换了衣裳回来,一个个清清爽爽的,放松愉悦的,仿佛那一路颠簸疲惫也随着行尘一起洗去了。
    一见着江夏,曦儿和启娘两个丫头就捱上来,一边一个拉着江夏的手,随着她一道在暖榻上坐了。
    曦儿仰着小脸道:“娘,明儿就带我们去看海船吗?”
    江夏整个人放松着,连反应都慢了半拍,是以,听到曦儿这么问,竟是微微一愣,抬眼看了看孩子们都是一脸热切期盼,不由失笑道:“这就等不及了?……好,只要明天天气好,咱们就去码头看海船!”
    曦儿和启娘对望一眼,一起咧开嘴笑起来,几个大大小小的小子也跟着嘿嘿憨笑一气。
    从看海船,说到能登上船看看就好了,又叽叽喳喳讨论,听说那些大海船都有几层楼高,比最大的房子还大呢……
    江夏捧了杯茶缓缓喝着,一面听着孩子们说的热闹,外头水香匆匆走进来笑着道:“爷来了!”
    话音未落,徐襄一身半旧的靛青交领袍子,头戴着一顶普通的文士帽,面带微笑地走了进来。
    江夏看着他这样文质彬彬,身量也仍旧稍显单薄清瘦,又是半旧的衣衫鞋帽……如此模样走在大街上,大概就像一位温文尔雅、满身书卷气的江南文士吧?
    放下茶盏子,起身迎上去,江夏端详着徐襄,道:“可是差事累着了?怎么看着清减了些?”
    徐襄笑着摇头:“差事也还罢了,只是每日里都有官吏乡绅求见,只应付这些人,就累得狠了。”
    江夏了然地点点头,深有同感道:“这些事是累人。”
    相对于她的不爱交接,徐襄毕竟在官场混了这些年,与人交往要好上许多,连徐襄都觉得累受不住,她大概更是应付不来。
    两夫妇转身进来,孩子们纷纷上前见过。江夏让人备水给徐襄洗漱,一边吩咐摆饭。
    等徐襄洗了手转回来,饭菜已经摆好了,他一眼看见桌上的几碟糟醉菜品,不由就笑了,对江夏道:“原来在京里就看你吃这个,还以为是你自己琢磨的,到了这里才知道,竟是这里日常的口味……真难为你当初是怎么想起来吃这个的?好像之前你也没到过明州吧?”
    江夏南来不止一次,最远一次送平王甚至到了雷州和琼州,算是到了极南之地。只不过,因为明州稍偏一些,来回几次,还真是第一次到这边来。
    江夏心里有事,听徐襄这么一问,下意识地有些心虚。她能说,她前世不但来过明州,还在明州待过一些日子么?她能说,现代网络发达、信息爆炸,那么些美食旅游节目,根本不需要人亲自到某处,就能知道那里最偏僻的小巷子里有什么特色美食小吃么?她能说,作为一个资深吃货,她只需要登录某网站搜索购买,就能在家里等着吃各地特色美食吗?
    显然不能。
    江夏微微一怔,就失笑道:“也记不太清楚了,好像当初在一家南货铺子里买到了些鱼鲞,吃了觉得不错……你也知道,我每走到一地,都会要人将当地特色美食拿来尝尝的。”
    徐襄也笑了,道:“还真是这样。说起来,十里不同俗,这吃食上也同样口味迥异。吏部有一位老郎中,乃是晋人,顿顿饭不离老陈醋,吃碗面都要倒半壶醋进去!”
    朗哥儿跟着笑道:“我见过晋人吃醋的,那真是让人看着就牙酸的不行。”
    不大说话的长安也笑:“我没注意晋人如何,倒是见过胡饼店里的胡姬,任何吃食都要用胡椒,炒菜更偏爱胡萝卜。”
    江夏心底那点心虚放松下去,笑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风俗不同,口味也迥异,连说话的口音也是大不同的。”
    徐襄笑着点头:“说起口音方言,百官聚在一处,大都说官话,却也大都带着明显的口音……”
    话题从吃食上转开去,说起各地方言来,江夏也彻底放松了,笑眯眯地给盛汤端饭,又去照应长生连生两个小子,片刻后,话题告一段落,众人皆安静用饭,自然而然地止了话题。
    徐襄和江夏没有特别要求孩子们食不言,但读了书、学了礼仪后,孩子们吃饭时自然地不再高谈畅论,却也不会太拘束,偶尔小声交流一两句,也是自然温馨。
    因着江夏在京里时就时常吃一些呛蟹、醉蟹、醉虾,几个孩子都习惯了,都吃的香甜。徐襄因为有哮喘的旧疾,这些糟腌糟醉的海货江夏就不太让他吃,以免勾动旧疾。所以,他自吃几道京味的菜品,只是把江夏盛给他的几个桂花圆子吃了,赞了声好。
    江夏暗笑,她早发现了,徐襄一个老爷们,居然爱甜食。但凡香甜软糯的东西,他都是喜欢的。
    吃过晚饭,两夫妇与孩子们换到软榻这边来坐着喝茶消食,然后说起两相里分开后所经的种种趣事。孩子们这些日子走过江南好几个繁华城市,见识了好些新鲜的东西,说起话来就特别踊跃,七嘴八舌地给徐襄说看到了扬州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看过苏州的小桥流水人家,看过杭州的西湖烟雨,还看过了金陵十里秦淮的繁华……
    一听迅哥儿说起十里秦淮,江夏就暗道坏了,眼风儿飘过去,果然恰好对上徐襄似笑非笑的目光,她一阵心虚,下意识地转开了目光。

  ☆、1154。第1154章 海船与船坞

这个时候,陆路运输落后,所以,人们出行、运输货物,但凡有水运条件的,更多地依赖于水路运输。
    此行人一路南下,几乎离了京城就上了船,个别短途乘坐马车,竟是几乎都在船上过来,自以为也见识了一番桅杆林立、帆影蔽日的盛景,那运河里运粮、运盐的大货船,排成队长长地能逶迤出一二里地去,不可谓不大。
    只是,等江夏带着孩子们来到明州港口,亲眼看见那港口中停泊的大海船时,孩子们仍旧被惊呆了。那船的船楼高高耸立,大概有六七层楼高,桅杆更是了不得,竟是高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