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原先精心构筑的人际网络平衡,萧震本人则变成了最大的变数。王和与前书记董、市长任二位的关系,应该都还不错。
十几年前,王和跟着老书记做秘书时,董是副市长,任是经贸委主任,相互之间只是点头之交,并无太多的交往与交情。不过,每逢董、任有事向老书记汇报,或者老书记有事需要交待给他们二人,王和的二传手角色总是做得既到位又得体,对他们的尊重也表现得恰到好处。
几年一过。等到王和从省里回到吴城做副市长,董已经是市委书记,任则做了副书记、市长,后二者虽然暗中已经有些粗梧,但对这个。新上任的小弟弟都还比较关照。再过两三年,等到王和做到常委、常务副市长,相互关系就有些微妙了。
一方面,由于权力之争加上性格不合等诸多原因,董任二人之间的矛盾,渐渐由地下转为公开,两人甚至一度势同水火,闹到不在同一宴席吃饭的地步,或者是今天你在报纸、电视上放了个头条,明天我也非得找点由头挂个帅露个面,明显有了打擂台的味道。
另一方面,王和身为常委、常务副市长,属于在委、府两边都位置靠前的大员,自然成为董、任二人都极力争取的对象。处于这样的位置,倘是一般角色。可能早就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了,而喜和毕竟在省市机关浸润多年,见识过官场的风风雨雨,因此在二位上司之间搞点平衡并不困难。
从内心里讲,他对董的霸道、任的偏狭都心存不屑,且二者又都精于权术、疏于能力水平,也不在他高看与尊敬之列。可表面上,他对二人都谦虚礼让,敬重有加,基本做到不偏不倚。
更主要的是,与吴城官场上的多数官员不同,他从不在萧、任之间搬弄闲话、搅和是非,也不过多评判你对我错。因此。就一般情况而言。董、任对他是满意的,也经常在他面前发发牢骚说说心里话,不出意外的话,至少在推荐候选人时都会投他一票,说他几句好话。可是,问题恰恰出在这次的推荐并非一般情况,而是事有特殊之处。
首先,萧震代奔了董书记,成为第一个大变数,原本董书记那几乎十拿九稳的一票,现在就变得有些飘忽,不是那么靠得住了。不过,他对萧定这几乎是至关重要的一票,虽然不是十分肯定,但也还是有些信心的。因为他在得知萧震要调任来吴城任市委书记以后,就将萧客所有能够在明面上找得到的资料和履历全部拿来研究了一遍,除了他本人的施政方略之外,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也是王和的研究重心所在:即萧震的用人方法和偏好。
如果要问市委书记是管什么的?当然应该说什么都管。但实际上市委书记最关键的两个权限,就是财权和人事权。正是因为财权和人事权在手,所以市委书记才能任啥都能管。为了研究萧震的用人习惯,王和花费极大精力,研究透了自萧震从鼎清区区委副书记开始一直到朗柳市人民政府市长之间整整六年多时间内所提拔的副处级以上干部无一缺漏。根据分析,王和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萧震用人,首看能力。第二,萧定用人,偏好使用年轻干部和不得志干部。第三,萧震用人,一旦选定,通常都会用人不疑,放手使用,如果下面的人有需求,他会全力尖持。
第四,萧震喜欢有专长的干部,反到不怎么喜欢“万金油”。第五”
总之,萧震用人的前提首先是你得有用,一旦启用,他可能可以容忍这个干部的一些小问题,对于这个干部擅长的工作,他会全力支持。也正因为这些原因,所以萧震提拔的干部经常能出成绩,于是被上级关注,甚至重点培养。
简而言之,萧定这样的领导是跟有跟头的,只要跟上了他,掣肘那是大大的少,前途那是大大的有!王和是个聪明人,当他经过细致分析得出这些结论之后,他的工作风格就有所改变。原本王和做事,虽然看似雷厉风行,但实际上雷厉风行地只是他的表象,他在工作中做出的任何一个安排,都是顺着体制内的各种潜规则,绝不逾越,从不会落人把柄,也甚少得罪人。其手法之高明,不分行不知道,一分析吓一跳。
但自打萧震来了以后,王和的作风却是强硬了很多,这个强硬主要是对政策施行人员,也就是行政人员,对下也就是对民众,王和却变得越发的和善可亲,连旧城整修时某个民居边的一棵树要转移,他都亲自跑去跟树的主人连续谈了四次话,那树主人其实最终对政府的补偿方案都还是不满意,但却被王和的诚意所感动,竟然就此签下文件”萧震对此时颇为赞赏,在两次常委会上都专门提出来,一是表扬,二也是希望大家都向王和学习,学习这种亲民的做法。
王和对萧震的特点进行分析之后认为,萧震可能并不会太希望那种对官职太热切的干部,或者至少不太喜欢那种为了官职而巴巴地凑到他面前跑官的干部。他觉得萧震可能更喜欢那种在处理政务上有能力的干部,在被他“收服”之后再与他表现得亲近。这其中,要数那朗柳鼎清区原副区长,现任朗柳市汉宁县委书记郑之鹏最为突出。
因此这段时间,王和对政务上的事情特别关心,反而没有怎么去特意地亲近州戊,就目前的情况看。萧震的表现也的确没有出乎他的预料自己越是在政务上表现出能干、肯干、敢干,而又不刻意地接近萧震,萧震就对他越发欣赏。
有了这一条,王和认为萧震手里这至关重要的一票,自己还是有七八分希望能拿到手的,而至少萧震不会反对他,对他有什么意见。只要这一票到手,其他的争斗,就会轻松许多。这么说决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如果一旦萧震这个市委书记明确反对,那么即便他在其他方向表现得再好,省委也很有可能会直接无视掉。保证下级一把手权威,这是华夏体制内一个。人尽皆知的特点。
但是此刻的问题不光这里有,还有一点,就是这次民主推荐的特殊性。
民主推荐的奥秘之处,在于推荐的多元性,它不是一元性。作为萧书记与任市长,固然会说你王和的好话,把你当作候选人推荐给省里,可是同时他们也可以推荐别人,将其他人一起作为候选人推上去。而且,在排名的主次顺序、说话的轻重分量上,会有很大的弹性与玄机。
不错,平时你王和是比较聪明、圆滑,在处理萧、任之间的关系时平衡术掌握得恰到好处,通常情况下会两不得罪甚至两头讨好。但是你也别忘记,这推荐市长可不是平常时候,也不是一般的小事,在这种决定前途命运的生死攸关时刻,平衡往往意味着在走钢丝,圆滑可能等同于滑头、不贴心、不知己,这个时候的首鼠两端也许就会两边都得罪、两头都落空。对任选平不太过接近,是因为以前要平衡董、任矛盾,而对萧震不太接近,则是前面说的那个原因,但不论怎么,总之是对两边都没接近吧?那就还是有危险。也正因为如此,很多精于官场权术的大家,就像在股市或赌场上一样,天生具备赌徒的胆略与眼光,往往看准目标奋力一搏,敢于在一人身上下足赌注,最终赢得巨大利好。最近,吴城市级机关就频频传出信息,说是萧书蒋、任市长正在分别撺掇赵介民和杜秋声参与市长竞选。消息是否准确尚不得而知,分析判断下来却也并非没有可能。
市委恶书记杜秋声,明显是任市长的一员干将。任、杜二位都是本市郊区人,任在乡镇担任书记时,杜是副书记;任到区里当了书记,杜是副区长;任当市委副书记、市长时,杜一开始是市委秘书长,后来任虽然与董书记争夺市委书记失败,但杜秋声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反而升任了市委副书记,这其中未尝没有省委领导给任选平一巴掌然后再给一个甜枣的手段在里头。总之任选平和杜秋声两人长期在一起共事,杜对任以前是言听计从、随前侍后,后来地位差距虽然拉近,但也可谓百依百顺,而任对杜也是关照有加。
杜秋声其人,本事虽然有限小心术也不是很正,可仗着是吴城土生土长的干部,从基层一步步奔上来,又在市委做过多年的秘书长、组织部长、副书记,加上,他与任市长关系特殊,以前人称能够当到市委半个家,尤其是董书记后来病重,杜秋声在干部任用方面几乎也是一言九鼎,因此,其人脉基础自然相当雄厚,竞争力不容小视。这几年,杜秋声一心希望解决正厅问题,在吴城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那个副市长赵介民,刚刚年满四十男人年龄。在吴城本地习惯算虚岁,原是省团委的正处级干部放下来的。虽然没有多少基层管理经验
其实也有好几年,但体制内论资排辈风气很重,这几年也就不值一提了一却拥有农业、水利双硕士学位,虽然最近两三年故意压了一压,但其实是省委重点培养的年轻后备干部。他来吴城两年多,由于其背景单纯,与任市长那边无多瓜葛,前任董书记就对他紧抓不放,表现得相当偏爱,可惜后来董书记身体不好,最终没能再往上动一动,但他除农、林、水之外,还分管了吴城至关重要的民营经济,可见其人能力和上级的看重。而萧定来了之后,赵介民的地位顿时摆脱董书记后期的尴尬,一下子变得显赫起来一他竟然和萧书记是连续两次的中央党校同学!
最近,省委正在考虑任命赵介民兼任市委常委,据说正是得益于萧震的力荐。对于市长换届,如此年龄、学历、潜力优势明显的后生,难说不会成为一支黑马。如果萧、任二人真的分别大力举荐赵介民和杜秋声,虽说不致影响到他们对王和的基本评价,且相互较劲、搅局的因素明显居多,但对王和造成的实际影响却不耳低估。
再说王和本人,如果按照通常的官场晋升规则,应该说优势还是比较明显的。他二十来岁进入吴城市委机关。从小小秘书起步,到目前做到常委、常务副市长,一直给人以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埋头做事的良好观感。当年担任老书记秘书,十分得宠于领导,却从来不曾仗势弄权谋私,在秘书圈子内外口碑不错。
之后从省里回到吴城分管农业。刻苦自学,不耻下问,由一个不懂农业的外行,到拥有农业硕士学位,堪称大半个专家,深得系统内专业人士好评。自从担任常务副市长后,又一改过去白面书生形象,在分管的城建、交通、国土、规划等领域,大刀阔斧施展拳脚,整日奔波于废墟瓦砾之间,搞了不少颇具特色的亮点工程,又维持了吴城古城区的风格风光,于普通百姓中赢得“本地实事市长”的赞誉。
在广大机关干部和普通市民眼里,王和其人既无前任董书记的张扬、专横,也比任市长更加宽容、务实、低调,应当是一个理想的市长人选。可是,华夏的事情从来就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王和的市长之路绝不是凭借草根之民的粗浅印象就能成就。
在他身上,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弱点,可以说相当致命:步入仕途这么多年,他几乎没有在组织、人事部门任职的经历,也几乎不曾担任过某个区域性基层单位的负责人,因此,他就不像很多领导干部那样,拥有自己的山头、圈子之类。这样的状况,于平常也许是个优势,少了许多人事纠葛,落得省心,可现在到了需要人气、势力相呼应的时候,明显就成了一条不可弥补的短腿。
此时,王和非常清楚,萧“任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