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素质教育在美国-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科笔记一学期记80页,一学期只算6f7功课,那么其笔记复印总费用就是0.2X80X6=96元。这样算来的结果也就和这位大学生的介绍相差不远了。
  三、考试背老记(近100%)
  大学生应付考试往往不再是死啃书本了。因为他们的老师扬言:考试就考笔记。于是记笔记和不记笔记的,到了考试期间拿起笔记就背的现象屡见不鲜。然而考完之后,这样的大学生又能学到什么?
  四、考后扔笔记(约占82%)
  考后扔笔记,大多是平时不记笔记者。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他们扔笔记的理由往往是笔记的内容脱离书本、脱离现实,并无多大保留价值。其中,一位姓张的历史系女大学生告诉笔者,她记笔记完全是应付考试,考试完了,也就该把那该死的东西(指笔记)扔了,连同那被考试压抑了一学期的坏脾气!
  学生们为什么不记笔记
  大学笔记到底记的是什么?这其中也许有大学生不愿记笔记的一些原因。
  地理系的一位男同学说:“老师讲课就讲课吧,干嘛要从海湾战争吹到个人在某地算命被骗钱云云,简直风马牛不相及。”另有一位中文系的女同学说:“文学原理课就讲原理嘛,老师何必扯上个人工资待遇差劲,教学没劲等问题,是无聊还是宣泄?而这些内容记上又有何用?”
  这两个个案也许远不能概括大学生们不记笔记的原因。但是它却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课堂上,老师你讲的是什么?你该讲些什么?你要求自己笔记又是为什么?
  老师们的呼吁和呐喊
  面对高校校园日趋严重的“笔记问题”,并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视而不见、漠不关心,许多老师和大学生辅导员都大声疾呼:制止不记笔记的现象!改革笔记!
  某大学文学院97级辅导员李老师便是其中的一个。李老师把在教学实践中取得的一些经验告诉了笔者:他不定期地到97级五个班的课堂上去抽查学生笔记。他说这样既监督了学生也监督了任课老师。而考试之前,他更是以复印机室为突破口,坚决杜绝学生复印课堂笔记的不良现象,而且还特别规定:凡本年级学生复印笔记者,一律重处!他所管理辅导的五个班的学生综合测评总成绩以绝对优势喜获全院第一,其中90分以上者占26.2%。另外,李老师还说:“制止不记和改革笔记千万不能只走形式,而是要加大力度深入持久地搞下去,特别是笔记的内容、形式等的改革还需要有关主管教育教学部门拿出硬性的规定和有力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笔记到底该何去何从
  大学校园的课堂笔记发展到如今,该续旧,还是该改革,这就由读者去自由品评吧。不过,笔者近日关于高校校园笔记问题的抽样调查数据或许能够说明一些问题。笔者仅据某大学校园内调查的数据发现:有83%的大学生表示笔记改革后的内容有用则记;有94%的大学生表示,为了考试就不得不记;也有16%的学生表示不考试是绝对不记的;68%的学生表示记不记要跟着形势走。
  (据(蜀州彭志强文)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有感触。这是应试教育体制下派生的怪现象。那位李老师的“经验”是以怪制怪,实在不值得推广。要改革的不是记不记课堂笔记的问题,也不是怎么记课堂笔记的问题,而是根本的教学方向需要改革!
  为什么在中国学得多悟得少?
  记了那么多笔记,大点小点,大小,可谓“学”得多矣!但当你带着这些笔记离开课堂,甚至离开学校时,你有没有想过:那些笔记,那些大点小点,大A小a…··审多少是你自己的东西呢?“学”得好的学生,不过是转手“卖”老师的“二手货”!其实,如果那真是老师的“二手货”就不错了,恐怕你的老师也是从他的老师或别人那里转手来的。
  如果应试教育是目的,那么课堂笔记就是应付考试的手段,就不能责怪发生在学生中的种种怪现象。只抓笔记,是治标不治本,是本末倒置。
  在美国学习,我总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学少悟多。虽然从老师那里转手来的外在的东西不多,但是内心里却不断地“悟”出不少东西,而且这些东西都是自己的,并不是老师“教”我的,更不是老师“交”给我的。
  11年前,我就在(人民日报)上撰文呼吁取消“高考”,改革招生制度和分配制度,当时我正在攻读硕士学位,学的也不是教育学,笔记本上是找不到的,也没有哪个教授和我讨论过中国的教育问题,全都是自己“悟”出来的东西。而且“悟”的东西源源不断……
  不少美国人都向我赞美一个中国的哲理性非常深刻的古谚:“Gvemeafishandlwilleattoday.Teachmetofishandlwilleatforalifetime。”翻译成中文是“给我一条鱼,我今天将会吃掉它;教我钓鱼,我将受益终生。”
  我想来想去,它大概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吧?只不过翻译成英文时,没翻好罢了。译没译好,倒是次要。关键是我们这么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被人“中”为“洋”用了。我是到了美国才“悟”到“授人以渔”的精要的。
  “授人以鱼”讲的是灌输书本知识,读“死书”。
  “授人以渔”讲的是培养人的能力,教人做学问做研究的方法。
  美国的学校从小就鼓励孩子做研究,就培养孩子的研究能力。因为许多美国教育工作者相信:做“研究”,能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同时也能在研究中学到书本知识和实践中的知识。
  而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做学问的相互脱节的两阶段战略。
  许多人认为,中国的初等教育是很棒的,那是世界上有目共睹的,现在的问题是高级阶段的研究没做好,要加强的只是高级阶段的研究工作的创造性问题……
  我认为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
  我们说,人的创造力和创造性是“培养”出来的。既然要培养,就要从小开始培养。这种培养,不但要有内在成长的连续性,还要有外在培养环境的持续性。同时,创造力与人的个性和独立性是分不开的,而个性的发展和独立性的培养又必须始于幼年。
  如果我们在初级阶段只搞适应“应试教育”的智力开发,到高级阶段才培养人的创造力和研究能力,我们将难以培养出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培养创造力必须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培养创造力应该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是初级教育和高级教育这两个阶段必须贯穿一致的核心。 
七、教育要不要平等?
  平等的困惑
  我们将教育的使命概括为:起点是人,归宿也是人。但“人”是否生而平等,就一直困惑着人类本身。
  据说,国内有一位演反面人物的演员,对历年来的“百花奖”、“金鸡奖”只颁发“最佳配角奖”给反派演员而愤愤不平:既然演员包括了正面演员和反面演员,那么“最佳演员”就应该也包括了演反派的最佳演员。凭什么反派演员就只配拿.配角奖?于是,此君便义愤填膺地上了美容店。谁知道,整容医生比比划划,沉吟琢磨了半晌,不得不告诉他:“对不起,先生。爱莫能助,您的脸只能演反派人物!”
  平等是美丽诱人的,但它总是像海市蜃楼那样,给追求它的人留下一片荒漠。历史用其艰辛的步履向全人类宣告:人人应该生而平等,但实际上人人生而不平等!于是,“起点是人,归宿也是人”的教育,不得不面对平等的困惑。不平等的三个永恒前提
  第一,造物主先天造就的不平等。
  芸芸众生中有高有矮、有俊有丑、有壮有弱、有全有残。来到这个尘世的人,一睁开眼睛就会发现造物主造物的不平等,以及由这种先天不平等延续的一个后天的不平等:有人生在百万富翁家里,有人产在露宿街头的母亲怀里,有人的父亲是农民,有人的父亲是将军,有人的母亲是文盲,有人的母亲是教授……这种先天的不平等和后天的不平等虽然没有作百分之百的固定化循环,但这两种不平等在相互强化。
  由于这个永恒的前提——即人的差异的存在使得任何平等都变为不平等。就像单数加上双数永远得单数一样。当我们把两杯均等的牛奶分给两个孩子,由于孩子的需要、状况、背景等等的不同,这种平等的分配将产生不平等的结果。比如,一个是百万富翁的女儿,一个是乞丐的儿子——背景不同;一个是少年,一个是婴儿——需要不同;一个善于吸收,一个消化不良——状况不同……由于人的差异是绝对的,因此两杯均等的牛奶在他们身上的结果必然不平等。
  第二,人类无法避免社会分工。
  人是社会高级动物,人类必须组成社会,人类不组成社会,就无法生存。有社会就有等级、有分工;有等级、有分工就有不平等。学生做作业,老师判分;学生几十人一间教室,老师一人一个办公室。就是教师中也分等级,教授亦分正副,其工资、住房都不同。这是分工,也是等级。除非人类改变性质,不做社会高级动物,不组成社会。这样一来,社会分工虽可避免,但家庭也随之消失,人类也会不复存在。
  第三,竞争行为的客观存在。
  竞争是人的社会心理现象,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竞争”,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竞”赛来“争”夺一定的东西。“竞”是手段,“争”是目的。其规律是有人得,有人失。得与失就是一种不平等的结果。
  从上述三个不平等的前提,我们是否应该得出一个悲观的结论呢?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可以、也应该拥有更先进的观念。三个概念:平等、公平、公正
  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承认人的差异,要么是“鸵鸟”,知道有差异,但不愿去面对差异、承认差异;要么是“皇帝的新衣”的围观者,知道差异的存在,但违心地否认现实。
  其实,承认差异并不太难,最难的是去确定什么才是最恰当的处理人的差异的方式。
  在国内读书时,曾听到一个怎样评判环校跑的争论。争论是由如下三个选择引起的:
  一是不分男女老少,不管到达终点的先后,参与者(包括“走”到终点者),人人一条毛巾。
  二是不论男女老少,只按到达终点的先后名次颁奖。
  三是让60岁的女性先跑一定时间,然后60岁的男性再跑……依此类推,男青年最后跑,然后按照到达终点的先后名次发奖。
  这三种评判环校跑的办法着眼点各有侧重:
  第一种办法不计较人先天的条件以及后天的努力,只侧重结果的平等。
  第二种办法不计较人客观的条件,只强调人的主观努力。
  第三种办法不但重视人先天条件的不同,而且正视人的主观努力,最后还强调一个公平合理的结果。
  简而言之,第一种评判的办法侧重终点线上的结果平等;第二种办法强调起跑线上的公平;第三种办法是兼顾两头。
  从这些不同的着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