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奶娘想起那软乎乎的小姑娘,心里也是一酸,可是她也知道眼前更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仍旧劝道:“夫人,奴婢知道您在乎四姑娘,可是二姑娘还在庄子上等着您,还有鸣哥儿,他可是您的命根子,您真的要为了这个跟老爷对着干,让其余两个孩子吃苦吗?”
张奶娘劝了许久,最后张氏只能无可奈何地同意了。
消息传到南风轩,郭姨娘正在写字,一个“忍”字被她写的锋利十足,听到消息她也不太意外,她知道夫人的性情,也知道张奶娘会劝着她,最终夫人还是会妥协的。
只是让她觉得惊喜的事情是,在夫人手下铁桶一般的后院总算是出现口子了,这个婆子是第一个,却不会是最后一个。
郭姨娘温言对婆子说了几句话,才道:“你做得好,去领赏吧。”
婆子欢天喜地地出去了。
郭姨娘漫不经心地放下笔,欣赏了一会自己的字,她的手指轻轻划过那个“忍”字上头的“刃”。
第十章
到了殿试那日,鲁安道一早就赶到乾清宫,问自己的徒弟福宝:“陛下呢?”
“陛下在练武呢!”福宝回答,又补充了一句,“快一个时辰了。”
鲁安道心中有数,这才走进乾清宫的后院。这一大片空地被改成了练武场,自从登基之后,承平帝寒暑不辍,每日早晨都要在这里练一个时辰的功夫。足足六年时间,连生病都不曾拉下,连他的武学师傅都感慨他也太刻苦了一些。
然而真相只有赵瑕自己才知道,他永远都忘不掉刺客扑过来的时候,他无法动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沈眠挡在了他的面前,鲜血溅了自己一身。午夜梦回,他总是无数次从噩梦中醒来,他无比悔恨,如果自己当初在武学上多用点心,如果自己的功夫再高一点,是不是就能挡住那个刺客,就不会让阿眠为自己而死了?
可是没有如果,但从那以后,赵瑕就如自虐一般每日学武,不敢有丝毫懈怠。
鲁安道到的时候,赵瑕已经练完了,一把接过他手里的毛巾,一边擦一边往殿内走:“东西可都准备好了?”
鲁安道恭恭敬敬道:“准备好了,士子们早早就等在了宫门处,到了辰时再入场。”
赵瑕点点头,然后走进了净房。
待到他出来的时候,桌面上已经摆上了早食,而副总管木清也站在一侧。
赵瑕一边吃,一边听木清汇报士子们的各种情况,他并非一味以学问来选士,对于这些即将成为大晋的栋梁,他更关心他们的品行。
赵瑕看似一心两用,实则木清说的他都听进去了,好在这一届的士子中并没有出现什么欺世盗名之辈,甚至还有不少人在乡间有美名。赵瑕不仅在听,还问,总算是心中有数,这才让木清下去。
吃过早饭,鲁安道伺候赵瑕穿上朝服,又戴上冕旒,这才随着御驾一同去了前殿。
…
因是科举取士,自然就没了早朝,奉天殿里早早摆好了桌椅和笔墨纸砚。士子们经过一道又一道门,一道又一道检查,总算站在了这个学子们所期盼的最高的殿堂。
顾云璧一向自诩算是个冷静自持的人,竟也紧张地手脚有些冰凉。
士子们都老老实实地站着,不敢发出丁点响动,四周都是全副武装的侍卫,待到辰时的钟声敲响,才有一列小太监走出来,带领他们鱼贯走入奉天殿。
殿内人数不少,除了高坐御座的承平帝,两侧还站着百官,只是所有人都不曾说话,只能听见衣角晃动的声音。士子们早就已经学过礼仪,跪伏在地上,在礼仪官的带领下拜见帝王。按理,他们是不能直视帝王的,但顾云璧的位置靠前,所以他还是看到了承平帝冕旒下的半张脸,并没有蓄须,露出如同少年一般光洁的下巴。
待到行礼完毕,士子们这才入座,等到负责计时的太监点燃香,宣布“开始”,他们才打开试题。
顾云璧首先就看到最后一道策论题。在殿试之前,所有人都在猜测这一次殿试的题目,其中海运是被提及最多的,即便他们自己也知道,帝王之意绝不可能这么轻易被猜出,但大部分人还是抱着侥幸看了很多有关海运方面的资料。顾云璧也是其中之一,如今看到虽然没有出海运的题目,但他心里也并不慌。
策论并不算高深,对于顾云璧来说并不算特别难,所以他很快就写好了,之后的经义题更是不在话下。然而在写到诗词的时候,他却忽然顿了顿,脑子里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茕娘所说的话。
虽说他们不能面见圣颜,但从承平帝的一些治国手段来看,他为人应当是大气稳重的,怎么会喜欢一些清丽的小词呢?他当时没有多想,后来细想时才觉得奇怪,贺闵也只是一个五品官罢了,他怎么能够时常伴随帝王左右,并且知道承平帝的喜好呢?更别提如果贺闵都知道了,那京中难道不应该都知道了吗?可事实是根本没有人知道这件事,不然就算是流言也该有所风闻吧。
顾云璧虽然想了很多,实则时间并不长,理智告诉他不应该去相信这种毫无缘由的东西,可是想到茕娘当时那笃定又自然的样子,他却又想要信她去赌一把。这毕竟是事关他前途的一场考试,顾云璧始终无法下定决心,直到那柱香都快燃尽了,他身边已有不少考生交卷,他才下定决心一般将心中的答案写了上去。
…
考试结束后,所有的士子都在偏殿等候,而礼部会将所有的试卷糊名,然后交由几位主考官看,最终选出前十名承至御前,由承平帝点出三甲和传胪。
这种时刻等待的士子自然是无法平静下来的,可考官们也不外如是,时常有因为士子精彩的答案而拍案而起的,或者直接就念出来的。若是平常这大概算是御前失仪,可是在这种时候,承平帝哪里计较的这么多,他也迫切想要看看这些将要为他、为大晋效劳的士子们究竟能做出怎样精彩的答案。
这样的评阅一直进行到了下午,几名考官并主考官和副考官这才商议出了前十名,将这些卷子拆掉了糊名,递到了御前。
赵瑕打开一份仔细阅读,不得不承认这名士子的确是学识高明,策论更是鞭辟入里,足见他并非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酸秀才,也难怪会被放在第一个,的确堪得状元之才。
往后几份虽然也很优秀,但比起第一份来说还是略有差距的,多少都有些瑕疵。赵瑕心中已经有了答案,顺手就翻开了最后一份。
时间有些久,主考官礼部尚书殷奉有些疑惑地抬起头:“陛下……”
赵瑕放下手中卷子,微笑道:“这人的策论和经义中规中矩的,可做的那首词倒是风流别致。”
赵瑕也没有细说,而是挑出最先看得那份卷子道:“这十人中,那个名叫于从安的士子不仅满腹经纶,更重要的是在看问题的时候,切中要害,分析亦是鞭辟入里,朕认为此人堪为状元。”
众臣都连连点头,这与他们的看法没有差别。
其后又宣布了榜眼的人选,只是在选探花的时候,赵瑕明显犹豫了一下:“这探花,朕心中有两个人选,一是那范阳府的张士忠,一是那宝庆府的顾云璧。众卿以为如何?”
殷奉与其他几名考官都对视了一眼,因为刚刚才评卷结束,所以他们对这几名士子的卷子还都是有印象的。顾云璧正是最后那一名,其实他的各方面都是比较不错的,尤其那一笔字让人看得心旷神怡,这才进入了前十,倒是没想到这人还有这般造化,一首词竟然让陛下看中了,直接从第十跳到了第三。
殷奉首先道:“论文采,那张士忠还是要略强于顾云璧的,只是诗词上,顾云璧又要略胜于张士忠,但科举选士本就以学问优先,故臣认为张士忠可为探花,顾云璧为传胪。”殷奉这也算是两边讨好了,虽然他自己是真的不觉得顾云璧那首词做得好,但有什么办法呢?陛下认为他做得好,自己总不可能去打陛下的脸啊!只能默认他作词好了。
谁知赵瑕沉思了一会,突然问了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这张士忠的年纪应该比较大了,反倒是这顾云璧,刚过弱冠不久,朕觉得,这探花还是让顾云璧当吧,张士忠为传胪。”
所有臣子的眼珠子都要瞪出来了,他们也算是官场的老臣子了,还是第一次听说这科举排名居然还能跟年纪有关,这、这不是玩笑吗?但也有人持不同看法的,毕竟赵瑕登基以来行事看似天马行空,却十分有章法,因此他们绝不认为他会因为这样的原因就草率定下探花之名,想来陛下这是在释放一个信息,他想要在朝堂上提拔年轻的士子了。
要是让赵瑕知道他这样一个举动让这些臣子们想这么多,他可真是要哭笑不得了,他只是在看到这两人的名字和身份信息时,忽然想到了以前沈眠说的。
“探花当然要年轻英俊的士子啦,这样才配得上这么一个风流的称号嘛!不然一个七老八十的老头子簪一朵芍药在耳边,简直就是辣眼睛啊!”
其实张士忠也才四十几,并不算老,只是比起顾云璧风华正茂的年纪来说,那可就差远了,况且这顾云璧的词做的这般风流,人应该也长得不差吧。赵瑕心想,大概阿眠要是知道了,也会觉得顾云璧当探花要更好一些吧。
既然名次已定,接下来的自然就是一甲头三名前来拜见皇帝,然后才是“琼林赴宴,簪花游街”。
小太监已经去偏殿叫人了。考官们也要和赵瑕一同回到大殿,只是众人的心情都有些复杂,且不论他们心里究竟想什么,至少有一点是相同的。
——这个顾云璧运气真好啊!
第十一章
所有士子都在偏殿中坐立不安地等待着最后的结果,也有一两人凑在一起窃窃私语。顾云璧一个人靠坐在一边,比起其他关心结果的士子来说,他可就看着超脱多了。
于从安作为这届士子中名气最大的一人,自然是被团团围在了中央,他却有些烦不胜烦,看到顾云璧一人坐在一边,便告罪走了过去:“在下嘉兴府于从安,不知阁下尊姓?”
顾云璧有些意想不到,但还是拱手道:“在下宝庆府顾云璧,于兄,幸会。”
两人便坐在一起聊天,于从安好奇道:“在下见顾兄安适自在,想来对这次考试的把握还是很大的。”
顾云璧苦笑着摇摇头:“于兄说笑了,只是在下想明白了,人生在世所有事情不外乎那么几个字——无愧于心,既然如此,结果如何又何必计较。再说,在下虽然认为自己于一甲无缘,但也不至于跌出二甲之列,故而才能坦然地坐在这里。”
于从安连连点头,觉得他说话极为有趣,两人这般聊了一阵,倒好像是积年好友一般了。
就在此时,一名太监走进来,现场顿时一静。
太监说道:“陛下宣嘉兴府于从安,暨南府韩隐,宝庆府顾云璧三人觐见。”
于从安和顾云璧都站了起来,顾云璧一脸茫然,他自然知道现在宣觐见的是一甲头三名,可是他知道自己的水平,也早就做好了在二甲中游的准备,然而如今这样大一个馅饼砸到了头上,他整个人都有些发蒙。
在其他士子羡慕的目光中,三人随着太监走出去,在外头稍微整理了一下衣服,才走进正殿。
正殿中除了坐着的承平帝赵瑕,还有这一次科举的考官及几位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