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妇贵-第5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郑重的把折子放在案上,笑道:“这次大旱恰逢国库空虚,多得几位爱卿和众朝臣倾力调配,钱粮物资和种子、农耕之物才能及时供给。众位爱卿功不可没。”
  已经坐下的四位相公齐齐站起,拱手贺道:“陛下洪福齐天,才能有此天时地利。臣等不过略进绵薄之力,当不得陛下赞许。”
  皇帝笑眯眯的摆摆手,让几人坐下,说道:“这真是大喜事。既然饲养耕牛有收益,还能促进农耕,那就传令各州郡,若有兴建养牛场的人家或商户,当地官府可予以扶持。”
  韩延回几人连忙应下。
  “至于农具,”皇帝转向瑾融,“原州的农事官员称,机械作坊出品的农具有很高的效用。你找叶家那妮子商量一下,她要怎样的条件,能把那些农具的图纸和制作方法推广开来,让天下百姓受益。”
  瑾融愣了愣,季府的事情已经让世人对读书人有了看法,现在又有原州等地使用新式用具,形成的便利。这个时候,难道不应该趁势推进专利律法,和工匠级别待遇的进程吗?
  但当着这许多人的面,他又不好反驳,只得敷衍道:“是,儿臣这就回去找江氏夫妇商议。其实父皇也是白担心,若其中有利可图,只要这些器具卖出去几件,仿制的人多的是。”
  皇帝见瑾融的语气和态度如此敷衍,皱眉道:“怎么?可是有难度?”
  瑾融斟酌了语气,说道:“儿臣以为,这个时候应该是讨论手工业和工匠作用的时候,其它事情,可以暂时放一放。”
  他此话一出,别人还好,刘成之的面色立时就不好看了。

  第九百六十九章 缺了点儿什么

  虽然有皇帝的一力支持,但朝堂上文官人数众多,基本都是读书人出身,所以专利律法的撰写和推行一直都有阻力。
  在瑾融和他身后一众人的参与和提议下,专利律法的内容,不但有保障匠人研制成果的条款,更有对做出成绩匠人的分级审定和身份保障。
  在瑾融的提议中,也就是叶欣颜的提议,根据匠人出品和所做贡献,给匠人评定级别。不同级别的匠人,享有朝廷不同等级的俸禄。同样也有见官不跪、等同于士子的优厚待遇。
  这是叶欣颜参照她上一世,工业刚刚兴起时,激励工人提高技术的措施。
  在没有扫盲、没有义务教育的古代,这种评定制度和优厚待遇,对工匠提高自身技艺、让更多的人进入工匠行,很有促进作用。
  可是,这样一来,工匠也等同于有了功名。虽然这只针对一小部分手艺精湛、对朝廷和百姓做出卓越贡献的工匠,却也严重挑战了读书人的地位和尊严。
  所以,在修撰律法的时候,遇到了相当大的阻力。
  即使阁部的四位相公也意见不一。
  韩延回自是赞成的,魏辛两人本心不赞成,但慑于皇帝威仪,只保持了模棱两可的态度,但遇到于此相关的事情,却是在拖延推诿,甚至制造阻力。
  其中,刘成之出身世家大族,反对最为激烈。
  皇帝把视线转向四位阁老,京城百姓对清流代表的季家有了的质疑,直接延伸到质疑读书人的品行是否高洁。
  所以,这真是个能压制众多迂腐文官很好契机。
  刘成之听了瑾融的话,已经面色难看。这时再看皇帝的神色,生怕这事情就此敲定,连忙起身,走出一步,拱手奏道:“律法是历代祖宗留下来的,本就不应更改。陛下为了天下兴盛,想试一试,臣等都愿意辅助陛下完成。但修订律法是大事,怎能操之过急?还有给匠人俸禄之事,微臣以为,这有违圣人之道,还是谨慎一些为好。”
  瑾融坐着没动,却开口说道:“刘相应该听说京城这些日子的流言了吧?百姓都在议论,既然读书人对众多百姓、对天下苍生没什么具体益处,那么百姓为什么还要捧着这些人、供养这些人呢?”
  刘成之面色涨红,暗骂季筱远趋炎附势,又没眼力选个好人选,最后连收尾都做不好,最终连累了这许多人跟着他蒙羞、吃亏。
  他心里是这么想的,面上却依然羞怒,怒问道:“殿下也是读过圣贤书的,怎可如此辱没斯文?”
  瑾融淡淡说道:“本王可没这个本事。是很多读书人对不起圣贤教诲,不为天下百姓着想,只为自己谋利。自取其辱而已。”
  “好了!既然都是读过圣贤书的,在这里吵得面红耳赤,成何体统?”皇帝把两人喝住,干脆转向韩延回,说道,“原州抢种抢收荞麦,还有朝廷工事上使用的器具,已经验证了工器发展和手工业的重要性。专利律法是一定要实施的,年底把律法条款拿出来,明年开始实施。”
  魏辛张了张嘴,这个,也太独断了吧?
  还没等他想好怎么开口,皇帝的声音更加冷冽起来:“礼部尚书黄静涛年纪大了,是否精神不济?这么点事情,拖了一年都没有结果。若实在不成,那就换个人做吧。”
  在场之人,除了韩延回和瑾融,其他人心中都是一凛。
  这事情是交给礼部来做的,若是礼部黄大人年纪大了,那岂不是说,他该告老还乡了?
  如此一来,接任礼部尚书的最热门人选,就是礼部侍郎孙霆越。孙侍郎的幼女,那是送入禹王府的,是禹王殿下的侧妃。
  刘成之心中一紧,心知这件事只怕不能在坚持了。福王殿下想再出朝堂,怎么也得等上两三年,不能在这两三年里,让禹王的势力太过壮大。
  如今,禹王协理吏部,当朝首辅的孙女是禹王正妃。禹王的死党江一凡如今在工部,虽然只担任郎中之职,可手下掌管的事务,却比寻常郎中多得多。其中大多数,是皇上直接交代的差事,即使监管吏部的阁部次辅刘成之,也是无权干涉的。
  若孙侍郎再接任礼部尚书之职,禹王就又有了一个大助力。
  而魏辛等两位相公,听了皇帝的话,再看瑾融的眼色,也有了实质性的变化。他们固然想维护读书人的地位,可也是自己当前的地位和官职更重要一些。
  当今圣上想发展手工业,若圣上有意让禹王继承大统,那他们就要好好想想,自己要不要继续反对皇帝和禹王的主张,断了自己和家族这两代的尊荣和富贵?
  在场众人,各自想着各自的利益和立场,竟然让皇帝把专利法的事情安排下去了。
  接下来两日,有官员得知礼部居然加紧修撰律法时,不怕死的在朝堂上提出,要谨慎处置祖宗律法。
  赞成变革的官员自然不肯想让,两方官员相争,口沫横飞,朝堂上鸡飞狗跳,好不热闹。
  开始皇帝还想讲道理的,见说不通,最后怒了,拍着桌子怒骂:“圣贤之道,难道就是让百姓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读书人高居上位,却熟视无睹吗?”
  “圣人有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难道尔等读上几本念歪了的圣贤书,就比百姓、比社稷、比朕还要尊贵?圣人口中的民为贵,在你们眼里就成了贱民,就成了教化不开。你们就是这样读圣贤书的?”
  “都会去面壁思过!”
  皇帝这通愤怒的斥责,让一众反对变革的大臣噤若寒蝉,效果那叫一个显着。
  可皇帝却感觉好像缺了些什么……是什么呢?
  哦,想起来了……
  皇帝看向韩延回和刘成之,说道:“这些歪曲圣贤教导的官员,你们回去给朕排一排序,依照他们歪曲圣贤的程度,罚奉吧。罚奉力度……半年到两个月,排序之后交给吏部,抄录一份给朕报上来。”
  说完,皇帝拂袖而去。
  …………
  朝廷接到原州荞麦收成喜报之后不多日,派去原州地区震慑民变的尹啸成回来复命,一同回来的还有派往各地的监察御史。
  和旱灾地区的收成喜报不同,御史带回来的消息让皇帝大为惊怒,就是很多朝臣在知道消息之后,也吃惊不小。

  第九百七十章 原来也有短板

  派往各地的御史,原本担的职责是监察镇压民变的官兵。防止兵士和将领有杀良冒功、或者趁乱洗劫大户的恶行。
  尹啸成治军有方,律下甚严。各地守军虽时有出动,却都军纪严明,并无违纪违法之事。
  御史们在本职工作上没什么展露身手的机会,反倒得知了引发民变的原由——原州等地赋税果然很重,异乎寻常的重。
  原州地区商贸发达,耕地也算得上肥沃,是有名的聚财之地,税收颇丰。与之相应的,在原州等地任职的官员,都是比较有油水的。
  也就是说,原州等地的赋税本比别的地方重。可是,从前年开始,原州和周边几个州郡的赋税,到达了堪称恐怖的高度。
  理由是:朝廷要修建运输轨道。
  所以,原州等地导致民变的传言并不是空穴来凤,而是朝廷的确在原州等地实施了重税,很重很重的税。
  各地御史收罗的证据和数据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原州连续两年的赋税,大大超出了户部记录在案的数量,甚至不在太子府和户部的私账记录中。
  这种不计后果的掠夺,真的能断了一大片地区的生机。其实,在旱灾发生之前,原州地区的商贸已经受到了严重影响。靠天吃饭的农人,也被重税压得仅剩一丝生机,都在勉强维持活着的状态。
  所以,在天灾降临时,原州等地毫无应对的力量。
  御史上奏的折子不同瑾融上交的账册,根本无法掩盖。派去灾区的御史不多,不到十个。但这个人数,加上他们的随从,根本无法控制消息不外泄。
  户部尚书于世清在尹啸成和御史出发之后,就心惊肉跳的等着这一天的到来。然后,这一天果然来了,原本就悬在头上的那柄刀,已经避无可避。
  御史上奏的折子放在案上,皇帝和阁部的四位相公都沉默不语。
  很多话不好明说,也不用明说。
  太子居然能如此丧心病狂的敛财挥霍,如此储君,是真的不能要了。如果让这样的太子继承大宝,不用外敌来攻,太子自家就能把自家江山断送了。
  可叹于世清等人,明知太子品性的情况下,还要扶持他上位,这是想做亡国之臣了吧?
  皇帝并没有把那两份账册公布出来,仅仅查办原州税收之事,就把太子降为靖王,于世清饮鸩自尽,其余户部官员秋后问斩、流放、革职的不一而足。
  反倒是地方官员,除了一些手握大权的官员知道内情,其余下级官员都是听令行事。
  查办地方官员的钦差,拿着大理寺出具的口供和皇帝的圣旨,带着皇宫派出的亲卫,前往原州,缉拿涉案官员。
  一时间朝堂震动。
  …………
  这些事情和百姓没太大关系,百姓甚至因为朝廷能不徇私情的惩办官员,欢声雷动、交口称赞。
  叶欣颜算是权贵,却也不受影响。半月后,国公府后巷的齐家热闹非凡,齐友年安顿了原州等地事务,回到京城。
  江一凡夫妇带着齐家两个小子,还有袁尚,也带着营造行的一众管事和得脸的匠人,很有些隆重的把齐友年接回来。
  大家热乎乎吃了顿便饭,安顿老爷子早些歇息,约好了第二天再来。
  第二日,江一凡两人早早就到了,和着袁尚等人,正式来给齐友年接风。
  齐友年虽然赶了十几日的路,精神头却还不错,兼且休息了一晚,身边有孙子和侄孙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