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极品农女:拐个王爷来种田-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舅舅,你听俺说。这次回去,别再四处打零工了,就用这些银子做个小买卖吧。还有,让俺木文哥哥也去私塾读书去。这也是俺们孝敬给姥姥的。”晴娘就连忙笑着解释,把银子又推了回去。
  舅舅家里现在没田没地的,就是回去了,也是得四处打零工谋生。朝不保夕的,到时候,姥姥和金氏还得跟着过了苦日子。
  况且,木文也是个知道上进的好孩子。
  就这样跟了老爹四处打零工,都知道抽出时间来学习读书。这么用功好学的人,如果不让他专心去读书,那就真是耽误了他的前程!
  晴娘就和木氏商量了,送给木家十两银子,让他们做了小生意,谋生。好彻底安定下来。
  “哎,真是好孩子啊——谢谢你了。”木易就叹了口气,满脸的感激,再不推辞了。
  不舍是不舍,但该来的,总还是会来的。
  第二天,舅舅和木老太太一家,果真就要离开了。一家人就依依惜别的,很是不舍。
  晴娘还怕木老太太身体不好走不得山路。忙就跑了雇了村里的驴二叔的骡车,送他们回去。一家人就挥洒着泪水,互相道别着。
  等舅舅他们都离开了,家里冷冷清清的,这边晴娘又想起了安顺了。
  记得以前冷清的时候,安顺总能及时出现,围着晴娘转来转去的,陪她说话唠嗑,陪她散心。
  可是某一天,安顺却忽然不见了。王家人也没有个消息。晴娘就很担心。不知道安顺他们家,出了什么事情。
  于是忙就跑了王嫂子家去敲门,想问问安顺的行踪。
  可是,晴娘砰砰的敲了半天的门,王家也没人应声、开门。
  再看王嫂子家门口,野草都长了老高了,就像着房子里,很久没人居住了似的。
  晴娘就觉得很奇怪,搞不明白王嫂子他们一家人哪里去了,心中一紧。忙就去问左邻右舍,追问王嫂子她们一家上那里去了。
  “哎,你还不知道呢吧,安顺舅舅他们家出事了——”邻居中,就有个信息灵通的人告诉晴娘。
  原来,安顺的舅舅是铁匠,还是特出色的能工巧匠,想做什么,就能做出什么来那种。
  结果,这事儿就出在他卓越的打铁、发明能力上了。
  前段时间,西北有一股蛮夷犯境,大周国征发民夫,铁匠,为军队效力。就把他——给征走了。
  安顺舅舅家里就没人照顾。可家里还有俩老人和孩子没人照顾,铁匠铺也没人照管,王嫂子他们家,就搬去了那里,帮他去照顾生意去了。安顺也跟着一起去了。
  青山村这边,就空了下来。暂时没人住了。
  盯着安顺家,晴娘怅然若失,心里酸酸苦苦的,很不是滋味。
  好吗,要走都走了,木文走了,安顺也走了。
  哎,还有那个该死龙笑天,自从那天早上离开后,也没了消息,也不知道,他还能不能再回来了——
  晴娘就有些情绪低落的,低着脑袋,离开了安顺家。
  不过,不管是谁走了,该过的日子总还得过下去的。
  房子盖好了,该置办的家具也置办好了,一切都步入了正轨,晴娘他们就把精力,放到了好好过日子上。
  晴娘家曾经在河边买了八亩土地,盖房子和院子,大概用了一亩多地。还剩下七亩左右的土地,现在是空闲着的。
  又都到了夏季,植物的种植气节也都到了。于是晴娘和木氏就商量了,剩下的这些地,得抓紧时间马上种上。
  可是舅舅他们走了,家里的劳力就剩下木氏和晴娘俩人了。指望她们这俩女人种六、七亩的地,还是没有开垦过的生荒地,那可就难了!
  种过地的人都知道,第一轮开荒的土地,那可是最难挖掘的。一铁锹挖下去,不是草根就是树根,还有就是硬石头块的,那个难挖,半天都开不出半分地来。就是晴娘有异能在身,这个,也是做不得弊的。

☆、225。第225章 优选法买种子

  而晴娘家,又没有老牛,没法像人家那样,套上老牛就可以耕地种田了。
  没办法,晴娘就决定,在村里雇佣几个人来,帮忙干活。
  就是俗话说的——雇长工!
  赶巧,前段时间帮晴娘家盖房子的力工里面,就有好几个人是闲着的,晴娘想在里面请两个庄稼活干得好的,来帮她干活种地。
  就挑了几个庄稼活干得出色的,人又老实肯干的人家,上门去接洽一下。
  “行啊,晴娘妹子,咱正好要找活干呢,你家的活咱接了!”那两个庄稼汉子,也都是爽快人。二话没说,就接下了这个活计。
  双方就讲定了,一个月三钱银子,一天包两顿饭,中午一餐、晚上一餐。又因为都是村里人家,汉子们晚上都要回家陪老婆孩子,所以就不包住。
  还讲好了这一年都在晴娘家工作,干得好,以后还会长期合作。
  两个汉子就高高兴兴的应下了,来到了晴娘家,取了农具,就开始卖力的开荒干活了。
  还别说,男人们就是比女人们有力气,几天下来,就挖了好几亩地。开好了荒地。
  剩下的,晴娘他们就得计划了,该种植点什么了。
  玉米,是大周国常吃的主粮,产量高、味道也好。得种植些。晴娘他们就计划着,先种植两亩玉米看看。
  除此之外,人们常吃的粮食还有小麦和黄豆、黑豆、高粱什么的。
  晴娘家土地有限,每样都不能种植太多,就计划了必须要种的黄豆,种两亩,黑豆种植一亩地。就这样,七亩地很快就去了五亩了。
  剩下的两亩地,晴娘就想种植点杂粮作物,比如绿豆啊,高粱,饭豆,红小豆什么的,这些晴娘在那个时空经常吃,又爱吃的东西。
  而靠近院子。离得家近的地方,晴娘还专门划出了一片土地,种植了蔬菜。
  计划好了这些,晴娘就和木氏开始筹备种地最重要的东西,种子了。
  一般来说,种子都是各个农家上一年留下来的。可是晴娘家,以前是住在李家的。没有自己的土地。
  现在离开了李家,也没有分到种子,就没办法种地。晴娘她们就得想办法去买种子来。
  可是,大周国跟那个时空不一样,都是小农式的家庭生产方式,并没有专门的种子商店出卖种子。晴娘她们,就得在村里收购种子。
  晴娘就委托了里正大叔,在村里的大柳树上,挂出了公告,想高价买几麻袋好种子。
  “吓,河边木家又出幺蛾子啦,咋还向别人家买种子呢?”就有几个碎嘴,又闲的没事干的老婆娘,围在公告边上,议论纷纷的。
  村民的种子都是自家上一年留下来的,很少有从外面买的。她们一看晴娘家大规模的收购种子,就奇了怪了。
  “啧啧,你不知道啊,那木家的是被李家赶出来的,听说连块布条都没分走,哪里还有什么种子留下来啊——”
  “你们看,这价钱出的还挺高的嘞——”见到晴娘在布告上写的一斤种子给十五文到二十文钱,比镇上的粮食价钱都高上好些,就有不少妇人,动心了。
  “咱家还有点剩种子,她们要买,就卖给她们去!”于是,这些老婆娘们也都跑回了家去,寻找家里剩下的粮食种子,一个比一个快的,拥拥挤挤的,扛了来,想卖给晴娘她们家。
  结果,晴娘她们挂出了告示,没出一天,就受到了奇效。好些个村里人家,就都把家里剩下的粮食种子,拿来卖了。
  可是晴娘她们收种子的方法,却很特别,不是没个人家的都收购,她们只挑种子颗粒最饱满最好的收购。还用了专门是露眼的筛子来筛露粮种。凡事掉下露眼、个头小,不够饱满的,她们都不要。
  这下,就有妇人不干了。
  “吓,不就是收购点粮食种子吗?咋还那挑剔呢?”
  “就是就是,俺们家都是这样种地啊,每年随便留下些种子,就可以种了。谁家这么挑啊——”
  有几个老婆娘就开始唠唠叨叨了。还有几个性子急的婆娘,就不耐烦了,想抽回口袋,拿回家去。
  可是,又有点舍不得晴娘开出的高价钱。就犹犹豫豫的,想走不想走的,站在那里,脸色愤愤然的站在那里说话。
  “敢问各位大嫂,那你们家种地,产量如何?一亩玉米能产多少斤?”晴娘也不恼,就不动声色的,笑了问她们。
  这些古人不懂什么粮种优选法,以为随便拿一个能发芽的植物种子就能当粮种来种。有的人家,为了节省粮食,还专门挑了一些歪瓜裂枣,像是秕子类发育不良的种子来种,粮食产量能高了才怪呢!
  果然,晴娘这句话问过后,那些老婆娘一个个的都撅着嘴,面面相觑的,不说话了。
  她们家的土地,一亩地能产个两、三百斤的玉米就不错了。(还是按照一斤十六两来换算的)
  说起来,真就是产量低得很,都不好意思说出来。
  “晴娘,那你说,这一亩地该产多少玉米合适?挑了好种子,产量就能高了?”不过,还有人就是不服气的很,就气鼓鼓的质问晴娘。
  她们祖祖辈辈的都是这么留种子,种地的,可谁家也没这么挑剔过。不也这么过来了?
  “呵呵,别人家俺不知道,但俺知道,俺这么挑过的种子,亩产六百斤不成问题。”晴娘就笑得温婉贤淑,猫狗无害。
  不是她晴娘夸下海口,其实在那个时空,一亩地的玉米产量,最少也能在六百公斤以上,八百公斤也是常见的。(一斤按照十两算)她还说得保守了呢。
  “吓,哪能收这多呢嘞,要真是能这么多,那俺们明年也这么选种子!”就有不少人动心了,说道。
  “吓,一个小孩子说的话,你也信!”当然,也有人不屑一顾的,只是相信自己以往的种植经验。
  见状,晴娘就笑笑,自家种自家的地,谁吃亏谁知道!
  于是,再也没跟她们争辩,只是忙着挑选种子,称了给银子。

☆、226。第226章 新科技种田法

  由于晴娘她出的价钱高,村里很多人都争先恐后的带了种子上门来卖,出不了两日,种子也都收购齐了。
  晴娘她们就忙分发种子,让长工们种下去。可,别的种子都种下了。玉米种子,晴娘却没有急着让种。
  不是晴娘不着急种玉米。而是太着急了!
  现在都夏天了,再不种下去,今年就收获不成了。晴娘就借鉴了现代社会种植玉米的方法,先把那些种子都浸泡发好了芽,又弄了好些圆形纸槽子,填满了土,再把发芽的玉米种子,种下了。
  种好之后也没有放松,又用上了异能,在上面转了一圈。结果,这些种子不出一天的功夫,就全变成了一颗颗,一扎高的碧绿小秧苗。
  这时候那几亩地,长工们也刚好种完了,晴娘就把这些带着纸槽子里的玉米秧苗,都发给了长工。让他们直接就栽了上去。
  就这样,别人家种地,都是直接播洒了玉米种子,然后再看了老天的脸色,等下了一场雨,那些玉米种子才能勉强发芽长苗。
  而晴娘家的玉米,直接就是栽种了碧绿的秧苗。载种完之后,一眼瞅上去,就是绿油油的一片。还成活率特别高,一棵就是一棵,几乎不用补种秧苗。
  就把这些长工们给惊讶得够呛,说他们是头一次见过这样种地的。也头一次见到秧苗成活率这么高的。
  也把那些村里人,也都惊讶得不得了,觉得稀奇得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