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娃哈哈”帝国时代
在浙江本土立足之后,宗庆后把进军全国的首战目标锁定在了大上海。
他采用全方位的广告轰炸,立即让上海人对这个来自杭州、曾在农村呆了十多个春秋的“乡下人”刮目相看起来。一拨又一拨上海人,开始带着谨慎的心态,满怀好奇地买来娃哈哈儿童营养液,试着给孩子喝了,结果发觉孩子胃口真的好起来了,于是口碑迅速传开。
第一个月,销售量就超过了20万盒。
旗开得胜!
上海试水成功后,宗庆后的信心顿时暴涨,他一鼓作气,直取全国心脏,攻下北京和天津市场。
从此开启了属于宗庆后的“哇哈哈”帝国时代。
尽管对于娃哈哈管理模式的可持续性和发展路径,争议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但就宗庆后个人修为而言,这近乎一个“完人”,无可指摘。勤勉敬业、生活俭朴、乐善好施、从不知道享受为何物,过着如同清教徒般的生活。正值冠盖满京华的两会期间,这位身家67亿的富豪却悄悄住在一家每天两百元的标准经济旅馆里。
精明、务实、坚韧,这些浙江商人的生命基因,在宗庆后身上都得到了传承。然而,草根出生为主的浙商“散、小、乱”的遗传病,却有幸得到了突破。因为,宗庆后是个不知满足的人,以自己独有的理解和方式,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所有随他奔跑的人——下属、伙伴和他的对手。
从创业至今,从未向银行贷过一分款,到今天银行里还存着娃哈哈近40个亿的真金白银,这让宗庆后颇感自豪。在这个大谈资本运作的年代,宗庆后依旧一分钱一分钱地做着自己的实业,老派得有些“落伍”。19年来,他带领娃哈哈所创造的财富,相较股市造就的多少“纸上富贵”,坚硬、踏实得如同娃哈哈在各地的厂房、机器,沉默地矗立。
、19.木匠张果喜:中国企业家“摘星”第一人…
20世纪80年代初,他的个人资产就已达到3000万美元,成了新中国的第一个亿万富翁。如今,与他同代的富豪要么早已出事退出历史舞台,要么风光不再已经淡出公众的视线,而他依然还是江西首富,还是那么火那么红。关于他和他的企业质疑的声音却不曾有过。当不少明星民企沦为流星的这30多年,他所一手打造的企业依然立在时代的潮头,他让他的企业和他一样,成了谜一样的寿星。
1993年6月5日,江西南昌,一个别开生面的大会令人瞩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要将一颗由其发现的编号为3028的小行星用一个人的名字命名,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极其慎重,几经推敲,批准了紫金山天文台的决定。这个大会就是命名大会,用作命名的人就是企业家张果喜:自即日起,这颗编号为3028的小行星就叫“张果喜星”了。
白手起家干厂长
20世纪70年代,15岁的张果喜,初中还没读完,就辍学进了余江县邓家埠农具修造社木工车间当学徒,每天做的活就是锯木材。虽然锯木材不需要多深的技术,但要把一堆一堆的木材变成木锹、犁耙、独轮木车等,却要消耗很大体力。那时锯木材不是用机器,而是用手拉锯,上进心极强的张果喜没日没夜地拉,结果把肾给累坏了,拉尿带血,几乎是每星期一次。五年的“血尿”,给张果喜换来了一个“好木工”的称号和“车间主任”的职务。可是,车间主任没当几天,农具市场就饱和了。
1972年,张果喜的木工车间因无活儿可干被厂里割离出来,单独成为木器厂,张果喜被任命为厂长。名为厂长,却一无厂房二无资金,只有从农具社得到的三平板车木头、几间破工棚和21名职工及家属近百口要饭吃的人,另外还有“分”到他们头上的万元的债务!第一次发工资的日子到了,厂里却连一分钱也没有!张果喜不得不说通父亲卖掉了土地改革时分给他们家的房子,得到1400元钱,一部分作为职工的工资,一部分作为厂里创业的本钱。
张果喜知道,单靠卖自己家房子的这点儿钱,是发不了几回工资的,木器厂要生存必须找到能挣钱的活儿干。然而,在附近农村即使找到了一点活儿干,又能赚多少钱呢?张果喜大声向厂里的职工宣布:“要吃饭的跟我走!”于是,有21位兄弟积极响应,跟上了他。可是,饭在哪里?张果喜想到了上海。在上海雕刻艺术厂,他们看到了一种樟木雕花套箱,由两个或三个大小不一的箱子组合而成,每个箱子都是单独的工艺品,套在一起又天衣无缝;箱子的四沿堆花叠朵,外壁层层相映着龙凤梅竹,十分精美。张果喜问管理员,这套箱价格是多少?回答是200元。张果喜以为自己听错了,便又问了一遍,回答仍然是200元。
此时的张果喜又惊又喜,200元啊,他们4个人千里迢迢来上海,全部盘缠也不过200元呀!于是,张果喜决定要把这个手艺带回余江。他们4人分工,一人拜一个师傅,一人学几道工序,就是死记硬背也要把这个产品的工艺流程和制作技巧牢牢地记在脑子里,就样苦学了7天。
临走时,张果喜还从上海艺术雕刻厂的废纸堆里,拣回了几张雕花图样,又顺手牵羊地带走了一只报废的“老虎脚”。回到余江的当天夜里,他就召开全厂职工大会,决定做雕花套箱。第二天,他把全厂的零木碎料全部清理出来,分成三十几堆,全厂职工每人一堆,让大家照着他从上海带回来的样品花鸟去练雕刻。
、19.木匠张果喜:中国企业家“摘星”第一人…
那时候,江西没有外贸,出口产品都要通过上海进出口公司,所以,他们把制作的第一只樟木箱送到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由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送给广交会。结果第一次交易会上就订了20套樟木箱。这20套樟木箱让他们赚了一万多块钱,同时还使他们了解到了客户对他们产品的要求。根据客户需求生产樟木箱,一下子产品的销路就打开了。
技术和机遇同样重要
1979年秋天,张果喜又到上海。如果说张果喜第一次闯上海是为了找碗饭吃,那么,第二次闯上海就是他走向中国富豪迈出的第一步。在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样品陈列厅里,一尊尊出口日本的雕花佛龛,久久地吸引着张果喜的眼球,再一打听,一个佛龛有70%利润,而他生产的雕花套箱一个只有25%的利润。
工作人员告诉他,佛龛是日本的高档工艺品,也是日本家庭必备的“三大件”(轿车、别墅、佛龛)之一。佛龛是用来供奉释迦牟尼的木雕宫殿,大小只有几尺见方,结构却非常复杂,成百上千造型各异的部件,只要有一块不合规格或稍有变形,到最后就组装不起来。因为工艺要求太高,许多厂家都不敢问津。
面对佛龛,张果喜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用料不多而价格昂贵,这是把木头变成黄金的生意啊!
“这个活儿,我们能做!”张果喜毫不犹豫地与上海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签了合同。他带着样品回到厂里,一连20天泡在车间,和工人们一起揣摩、仿制,终于把“佛龛”做出来了。
第二年,果喜木雕厂创外汇100万日元,其中65万日元就是佛龛收入;第三年,果喜木雕厂创外汇156万日元,佛龛收入超过100万日元!
或许是缘于他只有初中肄业的文化、土木匠、草民这样草根出身的考虑,他的第一桶金,乍一看像是“无心插柳柳成阴”,但注意到他推进的每一个关键点不难看出,他实际上是“有心栽花花亦发”。他的崛起应该归于“一招鲜”—生产佛龛的技术门槛让后者一时难以跟进;他对传统雕刻工艺工序的改造使产品便于大规模生产;他对质量的精益求精阻击了韩国、港台的对手,几乎垄断了日本整个佛龛市场。由此,夯实了果喜大业的地基。
不倒的富翁
与同时代的富豪一个明显的区别是,作为新中国第一个亿万富豪的张果喜不怎么折腾。30多年,张果喜在以下几个方面始终保持不变—
角色不变。随着张果喜和果喜集团的崛起与社会知名度、影响力的形成,社会应酬与社会活动也免不了多起来。但张果喜坚守一个企业家的本分,专注于将自己的果喜集团做强、做大。
1985年,当人们对万元户都感到很神秘的时候,张果喜已经成为亿万富翁。组织上要他去当鹰潭市副市长,他却没有去,理由是:“每个人的爱好不一样,追求也不一样,我能把一个企业搞好,不等于说我能把一个鹰潭市搞好,因为我原来所从事的所了解的所学的都是搞企业管理。从企业来讲,我刚刚描绘一个蓝图,只有一个轮廓,颜色正在一笔一笔地上,企业不能离开我;从我个人来讲,我爱我这个企业,所以我坚定不移地毅然留在企业。”如果当初张果喜当了市长,也许结局是:市长没有当好,自己的果喜集团也丢了。
主业不变。这么多年,生产佛龛一直作为果喜集团的支柱不动摇,张果喜和他的果喜集团在专业化这条企业发展之路上坚持了几十年。近几年适度多元化,也是在突出主业、做好主业的前提下渐进式实施的,这种谨慎决策与那些一旦做大就盲目多元化的民企是不可相提并论的。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张果喜应对市场风云乍起的定力。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日本经济严重衰退,佛坛市场也随之变得异常萧条,很多佛坛生产、经销厂商关门倒闭。对此,张果喜非常冷静,20多年在佛坛摸爬滚打的经验给他一种直觉:这种萧条是暂时的,宗教是日本民族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只要有日本人存在,就需要佛坛产品。在市场低迷不前的情况下,张果喜不但没退出佛坛生产领域,而且还投入了4000万元,新上了两个厂。两年后,日本经济逐步复苏,张果喜的“佛龛”生产正好迎合了市场所需,销量大增。
总部基地不变。余江只是个农业县,且偏居内地省份江西一隅,可几十年过去了,果喜集团的总部基地牢牢地扎根在这里,张果喜本人也始终不曾动过变迁的念头。今天,不但神龛等木雕工艺生产线在余江,而且果喜的电机生产也在余江,化工产品最初也在余江。
张果喜这种所谓“农民式保守”背后实际上藏着他作为一位企业家的精明、智慧:余江有着他所熟悉的低成本人力资源、个人品牌资源。这种资源在果喜集团已经形成了良性循环,甚至浑然一体。变更总部基地不但会由于财税利益伤了地方政府多年的“和气”,而且企业本身在新地方的不适应也会引发负面的连锁反应。因此,不是万不得已,只要有可能,果喜集团除了将总部基地长期设在余江,其新上生产项目首选地也会是余江。
心态不变。余江县委宣传部一位干事在谈及张果喜时感喟:有些人国外行国内不行,有些人有钱没有名,有些人有名没有钱,有些人有名有钱没有家,有些人家庭好但子女不好,有些人有名有钱什么都有但身体不好,有些人身体很好但朋友很少。可是张果喜却什么都有,家庭、事业、朋友、身体、亲情都很好。
张果喜之所以能够拥有这一切,在于他的平常心。做大了的张果喜这样告诫自己:“我们还要谨慎摆正自己的位置,放下架子,把自己看得还是和原来的小木匠一样,才能与人和睦相处。做到不但善于雕刻木头,还善于雕刻资源,从而雕刻好我们的人生。”尽管已是亿万富翁,张果喜身上从不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