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每一任GM高管来说,都要受到巨大的当期业绩压力,并购无疑是最有效的扩张方式。于是,GM没有像选择德国大众一样持之以恒改良工艺,也没有像迈巴赫一样的顶级手工工艺,更不像日系车考虑燃油费用;面对全美汽车工人工会,管理者也得过且过,强硬的态度会引发罢工,立刻影响当期业绩;更不敢跟经销商叫板,经销商转投他人,对当期业绩来说是硬伤。
GM管理层却有着充足的动力推进海外并购,每次并购都将是一次海外扩张,能迅速带来市场份额,能迅速提高当期业绩。
日复一日的并购铸就了GM庞大的身躯,也日益消磨了巨人的创新斗志。对GM来说,创新,只意味着创新广告概念,这样可以提高市场份额,比如,不切实际的生物燃料技术。上世纪80年代GM还曾经投资小型车Saturn,90年代也曾投资EVI电力车。然而,90年代后期GM创新投资大幅下降,最后竟然连技术也要靠并购。
2000年后小型车在市场上站住了脚跟,世界石油价格波动,GM惊讶的发现市场已经是小型车的天下了。然而,自主创新却非一日之功,GM的并购主体是销售渠道和海外品牌,面对挑战,这位老人显得手足无措。GM竟然将巨额费用用于游说政府维持低油价,甚至放弃了电动车EV1项目,使得丰田Prius混合动力车在美国本土长驱直入。
长期并购使得GM产量超强,但最美丽的女孩也会年老色衰,没有内涵,不可能靠容貌名垂千古。GM的产能就是这位迟暮的美人,空倚门栏,却再也不会被消费者选在身侧。
更为可怕的是,GM突然发现自己甚至调整产能都不可能,GM高管无力对经销商采取强硬态度进而紧缩生产,也不能压低劳动力成本。到2005年GM的在职职工小时工资均数为80美元,而丰田美国本土的这一数字仅为50美元。GM那出的策略,只能是消费者激励(过度)、简化产品(降价),甚至是降低研发费用。
饮鸩止渴。
一切的根由,都是GM自身对高管的激励机制,如同贪婪的投行家,他们太看重高薪了。
即使如此,GM并非没有机会
2005年美国富豪柯克·科克里安(Kirk Kerkorian)收购了通用汽车9。9%的股票,成为通用汽车最大股东,其助手罗姆·约克进入了GM董事会。
约克和GM总裁瓦格纳的经营思路截然不同,约克希望GM能对市场份额和收入预期持更现实的看法,削减多余产品和品牌、出售或关闭并不赚钱的业务,并以全新的视角看待通用汽车。同时,约克希望董事会尽快实行自己的经营方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时间就是一切”。
科克里安和瓦格纳由此形成了尖锐对立,2006年6月科克里安对瓦格纳发表了一封措辞强硬的公开信,要求GM和雷诺日产联盟,希望赶走瓦格纳。
美国企业中,并非成为大股东就可以控制董事会,那是教科书上的传说。控制一个企业,控股远远不够,还要有控制企业的经营团队。原总裁不配合,没事;如果整个企业员工都不肯放弃既得利益,就是全资控股也没用。
教科书告诉我们,大股东可以通过董事会换掉总裁。
对GM这样的企业来说,这是胡扯。
以高薪在市场招聘员工,想加盟GM的人会挤破头;即使以全世界最高的薪水聘请GM总裁,会发现,这个位置根本无人可替,因为全世界称职的人以个位数计算,而且他们早就有了自己的舞台。这样一个帝国,需要指挥若定,需要当机立断,需要……,任何人都可以被封为GM总裁,只是一纸律令根本无法保证控制整个企业。
何况,科克里安并没有在董事会取得多数席位。
瓦格纳在GM经营多年,在中小股东中颇有威望,最终瓦格纳取得了董事会支持,质疑科克里安联盟程序的合法性,进而单独组队与雷诺日产谈判。瓦格纳谈判的结果自然是失败,因为他坚持雷诺日产必须为入股GM支付股权溢价,这是雷诺日产不可能接受的条件。
随后,约克脱离GM,科克里安也清空了手中的GM股份,GM丧失了危机前最好的自救时机。
此时,次贷危机已经席卷全美。
美国人开始勒紧裤腰带,个人消费明显下降,GM融资渠道受阻,失去信贷途径的GM开始摇摇欲坠。2009年9月,GM、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家汽车巨无霸的CEO到华盛顿要求政府支持底特律汽车产业。令人愤怒的是,如此困境之下,三巨头仍然包了一架专机,这激怒了国会山。
结果是,申请没有获得批准。
11月,GM向美国国会递交了第一次生存计划(Viability Plan I)。
GM破产,显然是美国政府非常不愿意见到的,不仅因为GM自身数以万计的工人,更为关键的是GM背后超长的产业链会因此崩溃。为避免GM破产,前总统布什调整了国会援助计划,向GM紧急援助134亿美元。不过,134亿对亏损几近千亿的GM来说已经是杯水车薪了。
2009年2月,GM宣布2008年底公司只剩余140亿美元现金,若无政府救助将无法生存。当月,GM向国会递交了第二份生存计划书,同时向瑞典和德国政府求助。
即使此时,GM的掌门人瓦格纳仍旧坚持绝不破产,并向国会痛陈,破产将使得300万人失去工作,GM无法重整山河待后生,因为,没有人会购买破产企业所产的汽车。
国会拒绝了GM的生存计划书,瑞典表示“瑞典国家和纳税人不会拥有这家工厂”,德国政府也表示即使援助GM,也要符合欧盟法律,资金不会流出欧洲本土。
好莱坞巨片中的博派变形金刚并没有来拯救奄奄一息的GM,西元2009年6月1日上午8时,GM正式向纽约南区法院递交了破产重组保护申请,此时GM资不抵债额为906亿美元。
GM,在变形金刚的故乡,走到了尽头。
金融支撑世界,谁在支撑金融
如果复制、拷贝甚至盗窃核心技术真的可以强国,如果真的以为通过拆分别人产品领悟创新真谛,那么世界上就永远不会有弱小的国家了,再穷、再小的国家也会有天才。
引领创新的,是金融;决定创新的,是教育。
毫无疑问,美国是当今世界第一强国。回顾美国崛起之路,我们试图勾勒这个国家的发展战略。
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是:美国好像从来就没有国家发展战略。
从华盛顿时代,美国就没有所谓的发展规划,爱迪生没有获得国家基金支持,克林顿也没有制定伟大的信息产业纲领。非但如此,人们对联邦政府好像从来就不怎么尊敬,没事还经常刺杀总统解闷。
这是一个信仰新教的国家,从移民时代开始清教徒就不断移民新大陆。他们的思想始终为利益驱使,他们确实没有纲领性文件,但每一个人又遵循同样的行为准则:在现行法律框架内,赚钱、赚大钱、赚更多的钱。
或许没有人专门为他们设计,但他们确实朝着这个途径在走下去。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涌现了一批“大王”:牛肉大王、粮食大王……,各行业都有大王。他们是那个时代美国的中坚,但他们也终结了自由竞争时代,在残酷的商战中成长起来的垄断企业,今天它们被叫做托拉斯。
竞争必然有失败和胜利,也就必然有兼并重组,产业趋向垄断就是不可避免的,最后必然产生托拉斯。托拉斯被肢解,自然也就成了金融控股集团,产业资金转向更高端的汽车、石化,当这些再度称为夕阳行业,他们便转向了生物、核工业,跟着就是20世纪末的网络和虚拟经济……
其中的关键,是创新。
产业代表着利益格局,当主导产业形成,利益格局也就给定了。不仅美国人,全世界人民都一样,在既定的产业格局下要分割利益,不能说不可能,至少相当难。
每一个国家都希望能引领世界发展,民主国家希望,专制国家也希望。引领世界发展,仅有理想是不够的,甚至发愤图强也不够。
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美国人民也不懒惰、愚蠢、懦弱。街边小贩也很勤劳、对付城管也很勇敢、讨价还价更是智慧。
一个街边的小贩,他还是一个街边小摊贩。
靠这些,永远成不了富人,更不可能让一个国家一个产业走进真正的高端。从底层走到最高端,仅靠勤劳、勇敢、智慧,没有可能。
唯一的方法,就是创新。
创新一种新的产品,一种新的理念,甚至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此时,旧有利益格局就会被打破,而创新者,就会成为高端。
这是捷径,也是唯一的途径。
一百多年美国的产业创新中,金融为创新提供了充足的燃料——钱,世界资本在美国从一个产业转向另外一个产业,而在经济分工中,美国始终掌握着产业中最核心的创新。美国手中也始终掌握着世界最强大的资金,这些资金每日梦想着寻找更高的报酬,通过金融市场,一个个泡沫被吹出来,铁路、电器、汽车、生化、互联网,在泡沫中这些技术的赚钱前景被看成七彩玄幻,但最终在金融市场的引导下变为现实。
当一个夕阳产业落后于时代,核心技术被别的国家掌握时,新的技术便会出现,因为他们的目的很明确,只有独立掌握核心技术,才有可能赚更多的钱。拆分标准石油公司又能如何,拆分微软又能如何,美国始终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创新能力,有着世界上最优秀的技术。其他国家始终被压制于产业链的最低端,包括欧洲,也包括日本和中国,只不过,我们更低。
可以复制产业模式,可以复制机械设备,甚至可以复制软件源代码,永远不可能复制的是第一次的创新!
如果复制、拷贝甚至盗窃核心技术真的可以强国,如果真的以为通过拆分别人产品领悟创新真谛,那么世界上就永远不会有弱小的国家了,再穷、再小的国家也会有天才。
引领创新的,是金融;决定创新的,是教育。
面对西方列强大清朝有人提出“富国强兵”,可从来就没人提国“富国强民”。孙中山曾向李鸿章谏言,西人之所以船坚炮利是因为“人能尽其才,货能畅其流,地能尽其用”,唯独追求船坚炮利是舍本逐末。
没有富足的人民,哪来强盛的国家;没有富足的人民,怎么会有勇猛的士兵;没有富足的人民,又凭什么称雄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德国甚至日本在强盛之前都是率先发展教育,日本甲午赔款相当一部分用于国民教育。昨日风流不可述,今天,全世界大学排行榜中的前10位,8所是美国院校,其余两所则是大学的滥觞,牛津和剑桥。
以此克敌,何功不建?
大概还不能称呼这个逻辑为美国的国家战略,因为并没有一个专门的政策规定这些,这些是每一个人的行为理念:一代人会比下一代人更幸福。
美国政府做的最多的事情,不是试图引导产业资本,而是放任自流,给创新以空间。但是在教育方面,从来都是毫不含糊,即使南北战争内战期间,林肯总统一样要颁布《莫里尔法》,各州每入选一名联邦议员就要赠与本州学校3万英亩土地。
即使存在金融危机,1929年那样的风暴也未能击溃这位世界经济新秀。因为,这种教育体制给予人类一个公平起点,如果经济体制的遴选过程公平,优秀人才胜出就是必然,最后也必将经历持久的繁荣。
只有这样才可能有一个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