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三个小册子的核心思想,用直白的语言复述,那就是:信教可以很便宜,信徒没必要向教会交钱。要知道,上帝是万能的,懂个几十种语言也不成问题。通过神殿仪式才能和上帝沟通,也太小看上帝了。
自此,神权可以不再至上。
1580年,新教信徒集体破门,自称基督徒,不受教皇管辖。自此,受教廷领导的基督徒在史籍中开始被称为天主教,路德新教在史籍中取得了正统地位,称基督教。
任何一件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有着极其深厚的经济根源。单单一个赎罪券,单单一个路德不可能掀起如此大的波澜。
以上种种,都是表象。
罗马帝国灭亡以来,教皇才是欧洲真正的精神统治者。市民需要宽松的经营环境,最重要的就是精神自由。若连精神都不自由,我又如何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
他们更需要夺取世俗权力,而代表上帝的教皇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这样,教皇很幸福,市民却很不幸。
如果教皇始终控制着精神权利甚至世俗权力,人们都服从了教皇,如何自由去赚钱,如何实现对金钱的博爱?
“因信称义”表面上是恢复对圣经的崇拜,实质上否定罗马教皇最高权威。打破神圣的天国,上帝才能降临尘世。
尊重神权的权威,也就难有尘世的人性。如果不能对人性宽容,神性又有何意义?
资本的第一滴血,上帝哭了
与美女相比,“圣教干城”更喜欢教会手中的权力和金钱。这才是英国宗教改革的真正原因,于是,教廷成为原始资本积累的第一滴血。
第一代真正的世界级霸主,是英国。
西班牙、荷兰在全球耀武扬威的时候,英国只是毛纺原料产地和产品市场,主要的出口商品是羊毛和粮食,被称为“农业附庸国”。
更不幸的是,1453年英国在百年战争刚刚失败,国内金花雀王朝的两位继承者就大打出手,引发了一场三十年的“红白玫瑰之战”(两位继承者的家族徽章分别是红白玫瑰)。无论从哪个角度,这个资源匮乏、耕牧结合、战争不断的农业附庸国也不可能成为下一个引领世界的霸主。
英国崛起之路,源自宗教改革。确切地说,英国第一桶金连上帝都没放过——“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补充一句,一个国家崛起,仅有血腥和肮脏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不要以为每个农业国都有机会成为世界霸主。
事情还得从红白玫瑰战争说起:红白玫瑰战争,此战不关风与月,几十年来王冠在很多脑袋上辗转,变为贵族断头的利剑。
战争对人民造成了不小的灾难,对领主造成了很大打击。看清楚,我没说人民灾难很大,也没说贵族打击很小。
实际情况是,三十年来最大规模的战役双方投入兵力也没超过10万,就算放到春秋战国时代,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红白玫瑰战争,三十年来各派贵族都有胜利。
这句话的另一个意思是,各派贵族都曾经失败。也就是说,各派贵族为战争付出了无数生命和金钱。
1485年,王冠终于落在都铎家族的头上。
亨利七世带上王冠的时候,王冠的含金量早就不高了,贵族在战争中精疲力竭,英国早就是一个上帝的世界。教会总收入已经占到英国全国总收入(你也可以理解为GDP)的三分之一,而且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土地。
长此以往,别说新兴资产阶级,连国王也不要混了。
机会很快就来了——欧洲大陆宗教改革。
路德在欧洲大陆和教皇辩论的时候,英国国王是亨利八世,而且不是路德粉丝。路德刚刚发表《九十五条论纲》,亨利八世就提议国会通过《取缔分歧意见六条法案》,两周后,仅伦敦就有500人被处以火刑。
教皇很欣赏亨利八世,称他为“圣教干城”。
教皇没有想到的是,欧洲大陆宗教改革还没推开,英国就成立第一个新教国家。因为,圣教干城不但很快自己转投新教,而且,在全国亲自操刀推动宗教改革。
干城是如何变成叛徒的?
很多史籍这样记载:1527年亨利八世向教皇申请离婚,以便迎娶王后的侍女;教皇一直让亨利等了8年,也没有批准,亨利八世怒火中烧,宣布英国脱离教皇控制,开始宗教改革。
以上说辞,只是史家诙谐的玩笑,激励亨利八世的绝对不是男性荷尔蒙。
无论是侍女变成王后,还是王后变成侍女,结果都只能是抓瞎。变成侍女的王后、变成王后的侍女,两人的结局没什么区别,都被幽闭至死。
王后之所以变为侍女,是因为她出自西班牙王室,西班牙是当时英国资本新贵最大的敌人。如此,广大英国人民是不会答应的。侍女之所以变成王后,是因为她信奉新教又接近国王,英国需要一位新教王后,以便吸引来自欧洲大陆逃亡的新教工匠。
与美女相比,“圣教干城”更喜欢教会手中的权力和金钱。这才是英国宗教改革的真正原因,于是,教廷成为原始资本积累的第一滴血。
1533年,亨利八世宣布国王才是教会在尘世的最高首领;
1534年,英国议会颁布《至尊法案》,“英格兰为主权国家,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受任何来自帝国之外势力干涉”、“国王陛下,他的后嗣和继承者才是尘世中唯一的最高首脑”……
这位国王可比先人聪明多了,祖先偷个把银盘子就被教皇指着鼻子骂,亨利八世却直接封查了所有的教会财产:先用了四个月时间登记教会财产,编著了著名的《教产账簿》。然后,按图索骥,先易后难,先查封小修道院、后关闭大修道院:没收教会财产,尤其是土地。
圈地运动,由此开始。英国圈地运动的始作俑者,不是资产阶级、不是农场主,而是这位亨利八世。
因为,“国王要靠自己生活”。这里所谓的“生活”不是国王自己吃点、喝点、拿点,也不仅仅是多娶几个侍女,还有王国的一切内外事务,当然,也包括战争。
为了生活,国王不断出售教会土地,到1547年,23的修道院地产被亨利八世交换、馈赠和出售,其中出售占78”,仅15361547年王室法庭拍卖掉的土地就超过了100万英镑。最终,全国70%的王室土地和50%领主土地被卖掉了。土地的购买者则是新兴农场主和资产阶级,他们当然不是城堡式耕作,而是放牧收获羊毛。
中古时代,领主继承、婚姻、分封是地产转移的主要原因,结果是权势、财富只在领主层面转移。都铎时代,地产买卖不再具有封建因素,而是纯粹的经济现象。地产已褪去了光环,不再是社会、政治的附加成分,成为一种与货币进行自由交换的商品。
因为,王室只要钱。
维系中世纪的英国社会结构终于出现了变化——土地不再是控制臣民的方式,成为一种纯粹的物质财富。
圈地运动新解
任何时代土地都是主要的社会财富,但是,社会财富真正增加,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物质产出,也就是说利用土地的方式必须有所改变。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只有不同的生产方式才能带来辉煌。
传说中的圈地运动,有人痛斥这是一场“羊吃人”的悲剧:农奴成了离开土地的农奴,也失去了谋生方式,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必须的条件之一——自由劳动力。有人却赞颂这是“公地悲剧”的结束:自此,公用土地有了所有者,大家不能在公地上乱来了。
小时候,历史老师告诉我:“圈地运动”就是一个戴着礼帽的英国人赶一匹马,马跑到那里,这块地方就算是弃农从牧了。每次看到这段历史都很奇怪,为什么有人可以随便画圈,有人却只能离开土地?
连个幌子都没有,就抢别人土地,真牛!
现在我知道,领主土地分为两种,一种由农奴耕种,一种是城堡公地,大家都可以在上面搞些副业,比如,养羊。
被圈的土地,就是公地。而且,在向工业化演进的历程中,英国圈地运动始终没有停止。
不过,这里还是要说,失地农奴与工业革命需要的无产阶级并非同一群人,因为工业革命至少还要一个世纪才能发生,而圈地运动的高潮是在16~17世纪。
那么,失去土地的农奴到底去哪里了?
答:没有失地的农奴,直到18世纪末期,英国小农人数始终处于增加趋势。
耕地改为牧场了吗?
答:公用土地,只能放牧、烧炭、打草,本来就不是耕地。
全国皆养羊就能变成强国,那是绝对没有可能的。一个崛起的世界级大国,就算全国皆牧场、农奴皆流民,也不可能造就强势产业。
任何时代土地都是主要的社会财富,但是,社会财富真正增加,归根结底还是要靠物质产出,也就是说利用土地的方式必须有所改变。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只有不同的生产方式才能带来辉煌。
真正支撑英国崛起的,是牧业背后工场手工业的兴起,是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可以解放农业劳动力的生产方式。
既然是解放,当然会让农业劳动者脱离土地。只有脱离繁重的体力劳动,才有可能继续人类下一步辉煌。如果推动人类进步的生产方式都要被唾弃,那么,人类干脆回到茹毛饮血的时代得了。
在城堡庄园中幽闭一生就不悲惨了吗?英国正是靠着这种血腥的资本积累方式才积蓄了力量,国内纺织产业一跃成为欧洲翘楚,号称“衣被欧洲”。
所以,尽管历代史家对这段历史痛加贬斥,马克思对这段历史盖棺定论式的评价却是 “这场农业革命揭开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曙光,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圈地运动残酷吗?
圈地者无良吗?
农奴悲惨吗?
以上问题,答案皆为:是。
很多人被迫离开土地转入工场做工,这个事儿肯定有;资本家残酷奴役劳工,很多人宁愿流浪也不愿做工,也是确定无疑的。
于是,经常有人援引1572年《济贫法》,这部法律规定规定健康流浪者,被抓住三次,就要砍头。
于是,有人痛斥,这是王室和资产阶级的无耻勾结。
现在,我要提醒大家,人们歌颂或者贬斥一个现象的时候,往往会夸大某个方面(这本书也一样,我们只能尽最大可能还原历史)。所以,大家通常看到的《济贫法》只是删节版。
1572年《济贫法》确实是英国历史上最严厉的《济贫法》,不过,这部法律很长,穷人也分三类:一是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二是家庭规模过大,无力供养家庭的人;第三类人的名字叫做“有工作能力却好逸恶劳的穷人”。
严厉的条款是针对第三类人的。
1578、1593年《济贫法》又两次被修正,“每个城市、自治镇和集镇治安法官应为流民提供生产资料,将穷人安排进纺织作坊工作”,死刑、监禁、烙耳等刑法被取消。
英国王室是最大的领主贵族,小领主也是王室存在的基础。资产阶级要搞掉领主贵族,向往“平等、博爱、自由”,那就等于要搞掉英国王室所有的权威,王室才不希望跟资产阶级勾结呢。
勾结,去哪里勾,又怎么能结。
历史在很多时候都充满了偶然。身为国王的主人公猜到故事的开头,肯定没有猜中故事的结尾。亨利八世如果知道自己给子孙后代带来什么样的麻烦,一定会后悔到把棺材啃穿。
英国宗教改革的另一个结果:议会势力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