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该带的东西都收拾的差不多了,郡主吩咐的,自然不敢怠慢,道衍大师送的佛经,还有燕王殿下送郡主的弓箭,我都给郡主装好了。”如意边收拾着桌上的茶具,边回答道。
徐妙锦一想到那弓箭,不禁红着脸低下了头,不由得回忆起那天的情景。
自那次西苑校场骑射比试之后,徐妙锦一直在跟自己怄气,虽然礼乐诗书骑射六艺中她也就写字和骑马还能算得上及格,礼仪倒是薛妈妈教了些,乐的话她能弹半首残破的古琴曲,诗?可饶了我吧,出口成诗这种事,从小学白话文又不懂音韵学的她怎么可能短时间内学得会!可是谁让她穿越到了这王侯家的女儿身上呢,如果再这么半吊子下去,那回了京城一交际起来,岂不是什么都露馅了,据说那徐妙锦原来可是京城有名的才女,文武双全自是不必说了吧!可是她谢依琳谢博士在这大明朝却偏偏是个废柴,她从来没觉得念了半辈子的书,又沾过洋墨水,到头来竟是这般无用!于是她便趁没人的时候,悄悄地来到燕王府的箭圃,装模作样的拿起一只箭搭在一把弓上。
这弓好重啊!徐妙锦不禁感叹道,哎,不行不行,拿不动了,怎么这么重!正待她欲放下那把弓的时候,一个高大的身影在后面半环住她,一手抬起她的胳膊,另一只手握着她那握着弓的手,把弓抬了起来,而刚刚抬起她胳膊的那只手又握住了她执箭的手,柔声道:“这弓是我平时用的,你一个小姑娘家自然是拉不开的。”
这熟悉的声音,徐妙锦不禁回头,正看到他轮廓分明的侧脸,靠着自己那么近,她的心顿时跳的跟小鹿一般乱撞,不禁红着脸转过头去道:“大姐夫,让你笑话了。”
朱棣握着她的右手,轻轻一拉弓弦,那支箭立即离弦而去,正中靶心。
“这只弓对你来说太重了,你若是真想学射箭,明天我让人去给你做一把轻的,玉英那丫头用的便是特制的轻弓。” 朱棣像哄小孩子一般,语气那样温柔。
“那妙锦先谢过大姐夫了。”徐妙锦低下头,虽是在月光之下,但那芳心却已是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徐妙锦回过神来,放下手中装着桂花雪梨汤盅盏,天气闷热,思绪繁杂,她决定去太液池边走走,她马上就要离开北平,纵她心中有千般万般的不舍,可皇上金口已开,她不得不走。
☆、第14章 侍妾林氏的秘密
第十四章侍妾林氏的秘密
这一天是七月十八,盛夏时节的北平城骄阳似火,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洒满铜钱大小的粼粼光斑,太液池的荷花正开的亭亭玉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大概是谢依琳唯一能记住的几首古诗词之一了。
燕王朱棣这一天一早就去庆寿寺了,当然他经常出入庆寿寺已经不是秘密,但这一天却不是平凡的一天。后来朝鲜使臣(现在还叫高丽)把这一天记载到了《燕行录》中,称这一天乃是燕王朱棣生母的忌日,后世史学家更是抓住了这一点,说马皇后的忌日是在八月,显然燕王七月十八祭拜的并不是马皇后。别问谢依琳为什么知道这些,因为后世史学家们八卦燕王生母是谁这个话题被炒的很热啊,百家讲坛什么的电视节目里,各种专家都在讲啊,这些人还分成了好几个派系,什么马皇后派,朝鲜人派,蒙古人派,元顺帝的妃子派,已经化身徐妙锦的谢依琳表示,她好想当面采访一下燕王,然后把这段采访用手机录下来,带回现代去,给你们这些史学家答疑,可是她没带手机啊!而且这个年代,也没有电啊!
但是这一天燕王朱棣确实是在庆寿寺待了一整天,朝鲜使臣并没有乱写,他确实是去祭拜生母碽氏了,在庆寿寺后殿有一间暗房,是道衍精心为燕王准备的,这间暗房里就供奉着燕王生母碽妃的牌位,那个萦绕在他童年生活阴影中的蒙古女人。
他没有在碽妃身边承欢膝下的孝敬过她,他和五弟朱橚是一胞兄弟,都是碽妃所生,却都从小被养在马皇后身边,但是血浓于水的亲情确是无法割舍的,毕竟生育之恩不能忘却,生母十月怀胎的痛苦不能抹杀。
燕王在暗室里独自念着佛经,为表诚心他今日更是斋戒一日,希望佛祖可以带他的诚意给自己的生母,祈求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更加顺利。
徐妙锦则是闲来无事,那些箱笼又不用她自己亲自动手来收拾,这也就是古代大小姐唯一的好处了吧,想想以前每次出门旅行的前夜,她都犯拖延症,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去收拾行李,哪怕第二天差点赶不上飞机,但就是不长教训,还是屡次都拖延到最后一刻。这会她在房里待的憋闷,那些剪不清理还乱的情愫让她的思绪繁杂,她决定去太液池边走走,赏赏荷花,在北平剩下的日子不多了,离启程回京的日子越来越近,她决定珍惜这剩下的时光。
朱高炽那小子极会附庸风雅,他悄悄地告诉徐妙锦,他在荷塘深处留了一艘船,闲来无事可以去那里看书休息,也可避避暑,所以徐妙锦一来到太液池边,就直奔那条船而去了,那几个孩子都去上学堂了,她今日倒是一个人难得的自在。
小船摇曳在荷塘中,空气清新。两旁荷叶微微摇动,荷塘里大部分都是白中透粉的荷花,它们中有些挺立在荷叶上方,亭亭玉立,清新,脱俗,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有些则是藏在荷叶下,开得妖艳,妩媚,更像是落在尘世中的精灵。
正当徐妙锦躲在这人间仙境中享受生活的时候,岸边突然传来了两个人的脚步声,徐妙锦没有去理会,因为知道这个秘密小船的人只有她和朱高炽,朱玉英三人,这会他们俩正在学堂里上课呢,就算是有人过来,也不会是来打扰她的。
两个人的脚步声越来越近,忽然就在离她小船不远处的岸边停了下来,徐妙锦透过荷叶的空隙,看到了一个妇人的侧脸。那妇人穿着鹅黄色的褙子,内搭淡粉色遍地云纹交领缘襈袄,轻挽云鬓,甚是温婉可人,又清丽脱俗。徐妙锦又定了定神,仔细看了看那妇人,虽然只见过两三次,但她心中便已确定了那妇人就是燕王府的侍妾林氏。
但目光所及之处,却看不到林氏身旁的男人是谁,只能看到月白色的道袍的一角和脚上的皁皮靴。徐妙锦心想,这林氏究竟是要干什么呢?大姐夫今天并不在府中,而这个男人究竟是谁呢?
“梦蓉妹妹,你怎么会在这里?”那男子轻声问道。声音好熟悉啊,徐妙锦不禁暗暗想,这声音是……这声音是……大哥!
“允恭哥哥!”那林梦蓉低低垂首,目光中似有闪闪泪光,果然她身边的男子就是徐妙锦的大哥,魏国公徐辉祖。徐妙锦不禁倒吸一口气,莫非这林氏与她大哥有私情?
“我爹爹因为胡惟庸一案,被冤枉胡党,我们全家被判流放烟瘴之地,这件事情允恭哥哥是知道的。”那林梦蓉低垂柳目,甚是温婉可人。
“我当然知道,那日我本已聘了媒人,要去你家说亲,想正式聘你为侧室,可是还没等那婆子走到林府,就见到官兵冲进你家,将林大人带走了,这时我才知道你家因为胡惟庸一案,被受了牵连。后来得知你全家被流放,我特意花了重金,去买通那看守之人,烟瘴之地远在西南边疆,路途遥远,我便使重金要他对你们全家不要那么苛刻,这事你可知道?”徐辉祖的语气温柔,无奈又后悔,言语中尽是歉意。
“我自是知道允恭哥哥对我家的照拂,就是因为允恭哥哥买通了那看守,我才没有被送去那烟瘴之地,而是被那看守卖到北方来。”林梦蓉低下头,无奈道:“因为我是罪籍,我原来的户籍自是不能再用,那看守明显是贩卖人口的老手,他帮我伪造了户籍,这时刚好燕王府需要丫鬟下人,我便被那人贩子推荐而来,燕王妃为人宽厚,她见我还算能干,人也老实,就花钱买了我,从此我便在燕王府做打杂丫头。”
“真是苦了妹妹了!都是我没用!”徐辉祖深深地自责,他想伸手拉林梦蓉的手,但一想到她此刻的身份,便又克制住了自己。
“允恭哥哥莫要自责,多亏了哥哥,我才逃离了那被流放的厄运,也是多亏了哥哥记挂着我,我才能被卖到如此好的人家,燕王妃是何等的待人,允恭哥哥自是清楚,我在这王府并没有吃过一丝半点的苦,反而还过的很好。”林梦蓉话语间带着感激之情,徐妙锦是能听得出这是真情流露,以她在北平的这段时日,还有她对长姐的了解,长姐对下人是何等的好,何等的赏罚分明,何等的宽容大度,她心里自是清楚的很。
“那你……你是怎样做了这燕王侍妾了呢?大姐夫他……他是不是欺负你了?”徐辉祖语气颇有些气愤,确又是无奈。
“并没有,殿下待我很好,只是那天殿下喝醉了酒,我正好在一旁侍奉着,就……就……”林梦蓉低垂的脸颊微微一绯红,便再没说下去。
“大姐夫怎能如此这般!”徐辉祖握了握拳头,愤恨不已。
“自那夜之后,燕王妃就擢升我做了侍妾,再后来……再后来我生下了常宁,殿下很喜欢那孩子,母凭子贵,便在这王府安稳的度日了。”林梦蓉娇羞地低下头,一提起女儿便是满眼的幸福。
“见妹妹如此,我也就放心了,自你家被流放,我便没了你的消息,也不知你是生,是死,如今看着妹妹生活的这般好,我也该改口了。”徐辉祖语气之中,尽是失望,没落,无奈。
“允恭哥哥,你我今生虽无缘分,但梦蓉永远不会忘记那一年上元节夫子庙灯会,我一不小心失足落入水中,你奋不顾身救我时的场景。自打那日起,我便暗暗下定决心,非你不嫁,我虽是庶出,但也自幼长在祖母膝下,也是饱读诗书,直到那日在曹国公府老夫人的寿宴上,再度与你相见,我便……我便……”林梦蓉说话间,已哽咽的泣不成声。
“好一个今生无缘,若来生有缘再相遇,我定三媒六聘,不负此情。”徐辉祖愤恨地道。
“有允恭哥哥这句话,我便觉没白来这世上走一遭。”林梦蓉泪眼脉脉,柔声道。
本无意间听到这段对话的徐妙锦,心里真是跟打翻了五味杂陈一般,本来理不清的思绪,变得更加混乱,她不知自己是该进,还是该退,作为一个现代人,她理应以追求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为目标,但在这古代,又是皇亲贵戚,那只不过是一件痴心妄想的空谈,她心里的那个人,心里已经有了她姐姐,又有这林梦蓉,她该如何自处?她姐姐在面对林梦蓉时,心情又是如何?她自己在那人心中究竟占多少份量?这一切的一切,都不是她能想明白,理得清的,来到这个世界上活一遭,她到底是要妥协于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还是坚持自己心中的那一点点不敢奢望的理想呢?如果不遵守这个世界的规则又会怎样?是要与其他女子共侍一夫还是一辈子枯灯伴佛不嫁呢?点灯伴佛之时,又能有多少时间不去思念那个人呢?
作者有话要说: 原来一直以为徐允恭改名徐辉祖是为了避讳朱允炆的名讳,坊间也一直是这么说的,但刚刚查了明实录,是洪武二十二年被赐新名,原因未说。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九十八
洪武二十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