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能不能先鉴赏一下我从中南省江阳县的荒山野岭中带过来的茶叶?
叶云清望了望岳浩瀚,说,好,等水开了,就先泡一壶你带来的茶叶;把茶叶给我,我先看看品质究竟怎么样?
岳浩瀚忙把带来的茶叶递给叶云清,叶云清打开茶叶袋子,放在鼻孔跟前闻了又闻,然后,又倒出来一部分茶叶在旁边的一个茶碟中,拿起茶桌上的茶夹慢慢的拨着倒出来的茶叶,仔细的看着,然后,又端起茶碟闻了闻,说,味道不错!但加工工艺太差。
放下手中的茶夹,叶云清看着岳浩瀚,问,小伙子,这茶叶是不是农村小作坊里纯手工加工出来的?这茶叶原材料品质很好,就是制茶手艺太差了。
岳浩瀚回答,说,叶总,你说的没错,这茶确实是纯手工制作的。我们那里有大片荒芜着的茶园,没人愿意承包,这茶还是我的一个爱茶的农民朋友,他承包了二百多亩茶园,每年自己手工炒制加工后低价销售。
叶云清说,亏了!亏了!这样的茶叶要在炒制上提升工艺和档次后,不比上等的西湖龙井差,看来,你说的那个地方,很适宜发展品质高档的绿茶。
聊着天,茶桌上的水开了,刚刚进来的那紫红色旗袍姑娘,拿过紫砂壶用开水涮了下,然后拿着茶匙,问,叶总,泡哪种茶叶?
叶云清说,让我来。
说着话,叶云清拎过紫砂壶放到自己的面前,接过那姑娘手中的茶匙,从刚才的茶碟中,挑了几匙岳浩瀚带来的茶叶,放入紫砂壶中,接着,把刚刚烧开的沸水倒进紫砂壶,又迅速熟练的把水倒了出来,说,我这叫“洗茶”。这会喝茶的人,要讲究茶道。
岳浩瀚问,叶总,茶道好概括啊,具体指什么?
叶云清看了眼岳浩瀚,说,茶道,简单的说,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茶道也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让喝茶的人,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华夏传统美德,这茶道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茶道精神可以说是茶文化的核心。
说完,叶云清把沸水再次倒入紫砂壶中,叶云清在倒水过程中让壶嘴“点头”三次,即所谓“凤凰三点头”,表示向客人示敬。叶云清一边做着,一边说,这叫“泡茶”。
一直把沸水倒得高出壶口,叶云清用紫砂壶盖拂去上面漂浮着得茶末儿,说,这叫“春风拂面”。接着,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说,这叫“分杯”。
然后,叶云清又将壶中茶汤倒入公道杯,说,这叫“玉液回壶”,目的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接下来,叶云清非常专注的将茶汤分别倒入闻香杯,把闻香杯里斟的七分满,说,这个叫“分壶”。说着话,双手端起闻香杯,给每人奉了一杯,说,这叫“奉茶”,你们几位将茶汤倒入你们面前的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这叫“闻香”,你们再用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取过品茶杯,分三口轻啜慢饮,这叫“品茗”。
看着叶云清边泡着茶,边解说着,一套动作做下来,岳浩瀚简直看的入迷了,轻啜了口手中品茶杯中的茶,说,叶总,没想到喝茶有这么多的讲究。
叶云清笑着说,这是品绿茶,喝不同的茶,有着不同的讲究,自古以来,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在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到了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叶云清品了口茶,接着说,清代至今,流行工夫茶,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叶云清分三口轻啜,把自己品茶杯中的茶品尝完,放下杯子,说,你这茶,品质不错,香味浓郁,带着股野性,味道算得上绿茶中的上品。若在炒制工艺上再上一个台阶,就是绿茶中难得的精品。
;
第一百三十五章茶文化 下
岳浩瀚听着叶云清对自己带来的茶叶的品评,不失时机的邀请着叶云清,说,叶总,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我有个不情之请,不知道叶总能够赏光吗?
叶云清望着岳浩瀚,已经猜到了岳浩瀚的用意,笑了下,说,小伙子,你是想让我到贵地去考察一下这茶吧,你就是不邀请,我也准备抽时间去考察考察。我首先是个商人,商人以逐利为目的,只要有利可图,我会不请自到。
品尝过岳浩瀚带来的茶叶,叶云清吩咐那旗袍姑娘,说,给几位泡壶上等的“大红袍”,让几位好好体验体验这“茶中之王”的味道。
那旗袍姑娘应了声,便到茶柜跟前,拿出一个里面装着茶叶的精致茶盒,到了茶桌跟前,开始操作,泡茶,叶云清微笑着,介绍说,我这大红袍同一般的大红袍不一样,这茶一年只能加工制作几斤,市面上买不到,出售以两计算,一两茶一万八。
叶云清的话,听得岳浩瀚和程梓颖大张着嘴巴,岳浩瀚看着叶云清,问,叶总,那一斤就是十八万?一般人可是真喝不起啊。
叶云清“哈、哈、哈”笑着,说,小伙子,你算说对了,这茶本来就不是一般人喝的,在古时候是皇帝的贡品,今天也是机缘巧合,我这里刚好还有半斤,你们可以好好享享口福,感受一下古代帝王喝的是什么样的茶。
停顿了下,叶云清接着说,这大红袍茶树生长在武夷山的岩石缝隙中,所以也叫武夷岩茶。武夷岩茶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自唐代开始,已栽制茶叶,在华夏民间就已将其作为馈赠佳品。宋代开始列为皇家贡品,元代还在武夷山设立了“焙局”“御茶园”,专门采制贡茶,明末清初创制了乌龙茶。武夷山栽种的茶树,品种繁多,有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水金龟“四大名枞”,此外还有以茶树生长环境命名的,如不见天、金锁匙等;以茶树形状命名的,如醉海棠、醉洞宾、钓金龟、凤尾草、玉麒麟、一枝香等;以茶树叶形命名的,如瓜子金、金钱、竹丝、金柳条、倒叶柳等;以茶树发芽时间早迟命名的,如迎春柳、不知春等;以成茶香型命名的,如肉桂、石**、白麝香等。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武夷岩茶开始远销西欧、北美和南洋诸国。当时,欧洲人曾把它叫作武夷茶,作为华夏茶叶的总称。
旗袍姑娘把“大红袍”泡好,给每人奉了一杯,岳浩瀚接过杯子,闻了一下,香气清爽;抬眼望了下叶云清,只见叶云清端着茶杯,吸入后,深呼一口气从鼻中出,说,你们也像我这样,只有这样才能闻到这“大红袍”的幽幽香气。
众人闻过香气,品尝了一口,茶汤入口甘爽滑顺,叶云清放下品茶杯,说,关于“大红袍”茶,还有个传说。
在明朝洪武十八年,举子丁显上京赴考,路过武夷山时突然得病,腹痛难忍,巧遇天心永乐禅寺一和尚,和尚取其所藏茶叶泡与他喝,病痛即止。
丁显考中状元之后,前来致谢和尚,问及茶叶出处,得知后脱下大红袍绕茶丛三圈,将其披在茶树上,故得“大红袍”之名。状元用锡罐装取大红袍带回京城。
丁状元回朝后,恰遇皇后得病,百医无效,便取出那罐茶叶献上,皇后饮后身体渐康,皇上龙颜大喜,赐红袍一件,命状元亲自前往九龙窠,披在茶树上以示龙恩,同时,专门派人看管,采制茶叶悉数进贡,不得私匿。从此,武夷岩茶大红袍就成为专供皇家享受的贡茶,大红袍的盛名也被世人传开。
叶云清讲完,大家再次端起品茶杯,岳浩瀚轻啜慢饮了两口,放下杯子,说,我们华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少说也有4700多年历史了,茶文化积淀沉厚,自古有民以茶代礼的风俗,关于茶方面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提高,在悠久的茶文化的熏陶下,茶的市场潜力很大,很值得挖掘。
叶云清接过话,说,什么叫茶文化?茶文化就是在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茶艺等等。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华夏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
再次饮了一口茶,叶云清接着说,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这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茶文化的形成,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饮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从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
听着叶云清关于茶文化的高论,岳浩瀚忍不住的点了点头,抬眼望了望叶云清办公桌背后墙上的“品茶悟道”四个字,说,其实茶文化的精髓就是“茶道”。
叶云清用欣赏的眼光,望着岳浩瀚,说,很对,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华夏的茶道出现很早,但遗憾的是华夏人虽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华夏的茶道可以说是只重精神而轻形式。
叶云清端起品茶杯,把里面的茶汤喝起,接着说,华夏茶道,讲究天人合一、尊人、贵生、坐忘、无己、道法自然。
岳浩瀚认真的听着,在叶云清停顿的间隙,接过话,问,叶总,那茶道中的天人合一、尊人、贵生、坐忘、无己、道法自然,是怎么个说法?
叶云清说,天人合一,是因为,我们华夏的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饮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便是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并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理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太极哲学思想融入到了茶道精神之中,在华夏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使华夏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我们华夏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天人合一”的绝妙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