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个锦囊是:见到司马懿猛冲潼关不下,就乘右丞相前后夹击司马懿的时候,扮作魏军往武关求救,与中途伏兵击杀魏军,取下武关。
关兴说:“三个锦囊,左丞相说,第一个锦囊在取下青泥隘口时开启,第二个锦囊在长安危机的时候开启,第三个锦囊在司马懿围困的时候开启。不想右丞相却在此时却遣人密令我领兵前往长安。”孝直与众人皆敬佩孔明智谋入圣,孝直亦自感不如孔明远见。
曹真与张既等领兵前往潼关,闻言长安丧失,曹真大呼一声口吐鲜血昏厥过去。张既也悲呼道:“曹公!我对不起你,西北就此失去了!”一行军马绕到径直往潼关。郭淮闻言长安沦陷,叹道:“总算是告一段落了,哎!”
其实孝直清楚此番谋略,司马懿实际上是胜出了。司马懿由于前翻数次小败给法正,便坚守渭河北岸大寨,死守不出,任由法正送他巾帼女衣言辞侮辱就是死守不出。张飞整日在渭水南岸骂战,司马懿就是不予理会。后来众将受不了了,就纷纷前来祈求司马懿,要与蜀汉人马决一死战。司马懿眼见众人怒意难消,又不能扶了众将的面子和意愿。司马懿便来一招千里请战,说是:他们来德薄才疏,恐有付重托,便遵命坚守,待蜀军自毙。奈何法正送他巾帼女衣,待他如妇人,侮辱甚深,故向陛下请战,与蜀军决一死战。贾诩一眼就看出来了司马懿的情况,劝曹丕下令司马懿不得出战,并让卫尉持节在营门外阻拦司马懿。于是司马懿每次便惺惺作态,假装要领兵出战,却被卫尉持节挡住了。
司马懿见到孝直驻扎五丈原,又派奇兵过武功,依山而东直袭长安,断其归路,司马懿大惊,以为孝直是民修栈道暗度陈仓,却不知孝直乘司马懿出兵拦阻他的时候,取了他的渭南大寨。司马懿郁闷不已。回到大寨苦思冥想,最终想得一法,可以使蜀军全军危机,攻伐无功。
司马懿闻曹真在新平大破羌兵十万,便料定孝直必定要乘机出奇兵偷袭长安。司马懿便开始布置起来,司马懿又知晓了前翻偷袭渭南大寨的先锋不是一支普通兵士,而是一支特强战力的特殊武装,于是司马懿料定,孝直此番若是袭取长安必定用此部队。司马懿先命人高挂免战牌,麻痹孝直的注意力,一方面调遣大军往长安靠近。司马懿为了对付这支战法犀利的特种兵,特意在长安城内安置了近二万精兵,设下埋伏。一旦有蜀军特种兵前来定然叫其有去无回。司马懿为保完全,命郭淮留守渭水北面的大寨,暗自调遣张合回援长安。司马懿向进一步扩大战果,就命夏侯霸,夏侯威,戴陵各领精兵二万,分三路抄远道绕到南面山间,乘孝直偷袭长安之时,分三路袭取五丈原大寨。司马懿自领大军,抵达长安专候孝直。
果然,孝直闻曹真大破羌兵,不再长安,立即决定偷袭长安。兵分三路,前后相继。孝直为保完全,又密令邓艾绕到取长安,威严直取长安,关兴领大军奔赴长安。如此孝直方安心。司马懿不知威严还在山中长久埋伏,有被孝直用沙粒和土雷扰乱了城内的伏兵,故而战到最后竟然不敌蜀军。孝直若不是梦见山崩,再见流星,再有踏叶追风的轻功相助,也不会算到司马懿暗中的阴谋,也不能及时赶到阻止了特种兵第一次偷袭。
有时候,人算不如天算,这话不假。孔明能看天象,能招东风,能设八阵图,能唤六丁六甲神兵,能镶星与五丈原,却没能算到上方谷的大雨。故而叹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孝直既得长安,将各处关隘把守住了,便着手处理死伤兵士的抚恤。这些兵士都是蜀中带出来的弟兄,如今天气炎热,若是运回蜀中,沿途早已腐烂,恶臭。可是兵士中有的是死去兵士的亲人或者至交,强烈希望能将遗体运回家乡安葬。
孝直招来死去兵士的亲人或者至交好友,对他们道:“死者为大,入土为安。如今天气炎热,沿途运送颠簸,遗体变质,是为不尊。有言道:少小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就让他们在此安歇吧,哪里黄土不埋人呢?让他们留在此处,留在大汉的青山上。也可让后人铭记他们的功勋。”
孝直好言劝慰一番,众军士方才点头同意。孝直亲自主持丧葬仪式,让所有的兵士都葬在终南山下,映衬着终南山的大好风水,映衬着商山四皓的名望,为终南山再添一道风景。孝直写下悼词,特种兵剩下的一千多人尽数到来,有的受重伤,不能起身,还是被抬过来的,人们在此刻肃穆致敬。孝直突然伤感了,一将功成万骨枯,兴亡皆是百姓苦。
914678
第106章 :西北选俊杰 文武得双全
孝直王平张翼各领兵三千过秦川取安定与狄道,命马忠与李恢各领兵三千取陇西冀城,命马超领兵取高凌,邓艾取池阳,张飞领兵取渭河南北未服之地。孝直云长威严等人守长安,赵云守渭南大寨。孝直在潼关遍布精干细作,虽然孝直自己有杀手锏,可是也得防止司马懿来招回马枪。
刘备在成都闻报法正取下长安,欣喜若狂,传捷报与群臣遍观,众人皆喜。刘备于是传令命右丞相总领雍州事宜,一切官员皆可量才任用,不必奏报。另外又下令免去雍州百信一年的赋税,令百姓生活安乐。
孝直接到刘备的法令之后欢喜不已,孝直随即命李恢驻扎秦川,与羌族和睦,命王平张翼马忠等人会长安复命。于是孝直在雍州各处官府留下了少许官兵维持治安,又修葺魏军走时烧毁的房舍,使百姓乐业安居。
孝直颁布下法令,说是圣上仁德无双,下令免去雍州百姓今年的赋税徭役,百信无不欢喜雀跃,称赞天子大恩。孝直又搬下法令劝慰百姓不要误了农事,劝其勤勉,劝百姓尊师重学。
只间法令上写着:“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究。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百姓见到,有识文断字者解释,皆称颂不已。
于是孝直将渭南大寨的大军缓缓迁入长安城中,安置好兵士,为他们规划好训练计划,屯田的范围,从汉中取些粮草来,补给军需所用,待到秋收,粮食丰收,军队先前种植的粮食也已经成熟,足以够兵士度用。
孝直命王平在冯翊吞并二万,邓艾在渭南屯兵三万,命张翼在青泥隘口屯兵五千。各处皆谨守便是,与长安互为呼应。孝直恐难保完全,又命马岱领兵三万居蓝田隐蔽驻扎以备万全。长安城中留下大部兵马三十多万。
长安城内有关羽赵云张飞马超威严五将镇守,敌方若无百万大军,必定不能奈何长安。孝直遣张苞关兴领兵三万返回上庸,再回转襄阳。
孝直恐西北人才不足,又亲自挑选数十个有才学的有声望的,懂得百姓疾苦的士族子弟在西北各处任职,一般都是担任县令,有的才能好一些的担任军中参军。安置妥当,孝直方才放心。
这日孝直召集了雍州众多有名望的子弟,亲自考试。每到一位,孝直都以礼相迎,身边的赵云不解道:“为何如此放低身份?”孝直道:“君子爱人,谦恭有礼。”待所招的百十位子弟到其之后,孝直才走到前面拱手道:“今日有请诸位俊才前来相会,礼数不周之处,还望见谅。”众人疑惑不解,皆窃窃私语。孝直微笑道:“我就是法正,忝居右丞相。”众人皆惊讶不已,他们原本以为在门口迎接的顶多是个仆人或者管家之类的,没想到右丞相穿戴如此朴素,如同农人,又没有丝毫官架子。于他们先前听说的脑海中的指挥若定,运筹帷幄的大丞相完全是另一种印象。孝直微微笑道:“诸位才俊,我听闻你们都是学富五车,名望甚高,有德行修养的人,今日在此我想请诸位出仕做官。至于官至多大,就请你们答完此份试卷,再做定夺。诸位还有什么问题,尽管说,我们尽力满足。”众人纷纷议论,其中有一人出列道:“请问丞相,此份试卷该如何考?是考四书还是五经?”孝直笑道:“见到了试卷,你就知道了。里面有四书五经还有《淮南子》,有孙子兵法,有太公兵法,有孙膑兵法,有战国策,有《汉书》,有《史记》有《管子》,包罗众多。各位考生可以任选三题作答。嘿嘿。”众人一听,有的傻眼了,有的高兴不已。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孝直请各位俊杰饮茶完毕,便命人抱来试卷,每人一份,两炷香时间作答。之间下面有的考生挥毫纵笔疾书,有的考生在思索答案,有的考生还面有忧色,有的则是欣然晃脑。
过了一会儿,有一考生欣然交上试卷,选答的是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等等。孝直读毕,笑道:“此人可用做县令。”
又有人送上试卷,选答的是《淮南子》答道:“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遍爱群生而不爱人类,不可谓仁。仁者爱其类也,智者不可惑也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孝直笑道:“此人现在可以任县令,将来或可任刺史。”
又有人送上试卷,选答的还是四书五经,答道:“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庐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