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到了家中的小院,还没等老家人的老伴热好饭食,他的小儿子便鬼鬼祟祟的走了过来,坐在桌子上与他父亲说道:“父亲大人,儿子以为明军内讧这是个好事情,咱们把那贼女子往府城的巡抚衙门一交,到时周家就完了,这附近的几片地咱们花些钱粮便可以到手,弄不好抚军老大人一高兴直接赏给咱家也说不定呢。”
第五十六章 追!(二)
啪!
老掌柜一个耳光狠狠的打在了他小儿子的脸上,用力之大竟直接将他小儿子打翻在地。
“周家对咱家恩重如山,你却被主忘恩,想要谋害人家一家,我怎么养出你这么个畜生!”说罢,老掌柜抄起了门边上的扫帚劈头盖脸的打去,怒目横眉之间显然他小儿子此前的话把他起了够呛。
老掌柜的小儿子被打的满屋子乱窜,却又不敢跑出去,直到他还在热饭食的母亲闻声跑进来才将已经气喘吁吁的老掌柜拦下。
“爹,周家对咱家是有恩,但是咱家做牛做马给他们家干了那么多年,也应该还完了吧。现在是他们家咎由自取,与旁人无干,就算咱们不惦记,也会有别人惦记,到时候咱家怎么办啊?”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老掌柜的小儿子所言非虚,他们家本就是仰仗着周家吃饭,现在周家依附的势力在金华府已经被人铲除,与其等着被波及不如先下手为强,弄好了没准还真的可以赚到一笔一家人干几辈子也未必能够弄到的家业。
只不过,此言一出却将老掌柜气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了。而此时,老掌柜的大儿子却也收了铺面回来,连忙上前奉茶,又将他弟弟拉过来认错。
老掌柜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大儿子以前在城里周家的铺子做事,善后大借款之后他父亲被派到了这里,他便带着媳妇孩子跟来开了个小食铺,仿着城里的吃食比乡下做得精细些倒也深受本地食客的好评;唯一的女儿比小儿子大一岁,今年刚刚出嫁,女婿是本地的一个自家有地的农户,老实也守规矩;而他的这个小儿子其实也并非那等早有坏心之人,只是到了这白龙桥镇后和镇上的一些无赖子有了些交集,此番大抵也是有样学样而已。
老婆子和大儿子劝了几句,老掌柜的气倒也顺了一些,可是看着小儿子任凭他兄长劝说却还是那副死性不改的样子,老掌柜拍案而起,直接将他的小儿子赶回了屋里,把门从外面一锁,直接把椅子和院子里的小桌拉到了窗下,看样子是唯恐他的小儿子私自跑去府城惹祸。
老掌柜的大儿子劝说未果,也只得赶去妹夫家约好明天护送周家小妹一行人的事情,甚至回到家时也没能把他的父亲劝回房中。
一夜很快就过去了,天还没亮老掌柜的女婿便赶了过来,于是乎困倦得已经快撑不住了的老掌柜便带着他的大儿子和女婿赶去客栈,而他的小儿子则还是关在了家里,打算到时见了周家小妹时只说是得了风寒爬不起床。
两个壮小伙子,再加上周家的车夫,三个男丁护着两个穿男装的女子前往衢州,虽说还是有些不安,但是怎么说也多了层保障。
然而,当他们这三人赶到客栈时,却从客栈掌柜的口中得知周家小妹一行人半夜就已经离开,并且还存了一纸留书权作是道别。纸条上的字老掌柜不认识,但是他的大儿子却在城里的铺子帮忙时学过一些,虽说也同样认不全,但是大概的意思却还能弄明白。
纸条上的留言很简单,便是路途太远,老掌柜家的男丁都去了的话路上太过招摇不说,而且也会耽误夏收,再加上时间紧迫,所以她便自作主张决定提前出发,向老掌柜表示歉意云云。
老掌柜看着周家小妹长大,深知周家的这个女儿绝非寻常女子,见识和决断往往就是连周家那几个读书人也未必能够比拟。眼见于此,他也只得领着大儿子和女婿回家,而且唯恐他的小儿子会借机逃出去,更是加快了脚步。所幸的是,回到家后他的小儿子还是锁在了屋子里,并没有离开。
听完了小儿子涕泪横流的忏悔,老掌柜还是把他的小儿子留在了家中,不让他如以往那般到铺子里干活。除了唯恐他的小儿子反悔或是走漏了消息,更是要借此事好生教育一番,省得跟着那些无赖子在一起学了坏。
而此时,周家小妹一行人早已经乘着马车从白龙桥穿过,行进在了前往汤溪县城的官道上。
虽说这残明末世官道也如其他道路那般长久未曾修缮,但是胜在路上人多,不会引起太大注意。而且周家小妹知道明军的军需一向是从汤溪县城沿着官道运往衢州,虽说金华府城发生叛乱,粮草基本上是不可能运过去了,但是陈文手中尚有重兵在握,叛军必定是要尽量保密,所以也不会有太多人知道路上不走军需,相比那些乡间小路却还是更加安全的。
只不过,对于半夜便提前出发,甚至仅仅是留书一封便回绝了老掌柜的好意,周家小妹的侍女却还是有些闹不明白。
“小姐,路上多几个人护着不是更安全吗,何苦……”
坐在颠簸的马车里面闭目养神,周家小妹听到这话才睁开眼睛,随即便对她的这个侍女说道:“从杂货铺子里出来后,吾总觉得有人跟在后面,直到了客栈后这种感觉才消失。此番事关重大,不容得半点闪失,即便没有弄到这些衣服、饮水和吃食也还是提前出发为妙,何况东西已经到手,还是赶快去衢州,早一天到的话兄长便多一日的时间去说服临海伯。”
周家小妹不知道这种感觉的来源是她内心中的忧虑,还是真的有什么人尾随而来,但是既然从在杂货铺子时开始出现的,那么提前出发消失在视线之中总比真的被人盯上要强。
昨夜在客栈里面周家小妹和她的贴身侍女便换好了男子的衣衫,此刻坐在马车中的俨然是一个容貌俊俏可人的读书人带着“他”的那个“娘里娘气”的书童乘着马车前往汤溪县城。
汤溪距离白龙桥镇直线距离不过二十余里,虽说浙江马匹稀少,周家用来拉车的这匹挽马也并非什么好品种,但是估摸着轻装前进的她们再慢今天晚上也能够赶到。到了那里,休息一夜便可以继续向西前往衢江之畔的湖镇镇,而后再行一日就应该可以到达龙游。龙游县城是明军新近收复的城池,此刻应该还在陈文的手中,到时凭借着周敬亭的关系,就可以借着明军的保护和运力赶往衢州府城了。
三天,算上今天的话也只需要三天的时间!
第五十七章 追!(三)
经过了一天的跋涉,仗着提早出发、轻装简行以及马车的运力,周家小妹一行走算是赶在关闭城门前赶到了汤溪县城。 ?·
汤溪县始于明成化七年,乃是分金华、兰溪、龙游、遂昌四县而成。汤溪县城初为土城,崇祯年间改为石砌砖封城墙,东南西各一门,后世抗战期间屡遭日军空袭才增开了一座北城门。周家小妹一行抵达汤溪县城后便住进了城东的一个破陋不堪的小客栈,准备明天直接穿城而过,从西门赶往衢州。
只不过,她们前脚住进了客栈,后脚县城的三座城门便宣告关闭。而且在关闭城门前,一个今日快马加鞭从府城赶来的明军装束的信使也策马冲出了城,似是打算趁夜回返金华府城。
第二天一早,汤溪县城并没有如往常那般将城门全部打开,仅仅是开了城东的迎旭门以供樵采,而且守门兵丁的检查甚是严格。
仗着车夫的老爹来过此地,曾与其讲述过一二,再加上周家小妹曾听她兄长提到过陈文遣参谋绘制地图之事,他们倒是知道汤溪县城就在白龙桥镇正西方向,昨天便是沿着一条破败官道抵达的此地。
可是汤溪本地口音与金华府其他地区相去甚远,主要是因为其他各县深受南宋官话影响,而汤溪县位置较偏,所以还保留着古越国方言口音才会如此。? ?·
周家小妹一行本就急于前往衢州,再加上生活在金华,对于此地的口音不甚明了,也无心明了。然而,在城中言语不明却使得她们并不没有注意到往来的百姓偶尔提到城门没开的事情,平白在城里转了一大圈才从进来的地方出了县城。这样一来,不仅耽误了时辰,甚至还一度被明军叫下车检查,甚至若非这支守备部队的守备出自当年的那支老南塘营,平日里对于军纪要求极为严格,又有专门的驻军军法官监督,还没有养成以刁难出入城百姓为乐或是为业的劣习,否则只怕是连女扮男装的事情都要漏了馅。
还好没有被彻底关在城内,可是耽误了这小半天的时间,再加上去年清军撤退时拉走了大量的民夫百姓,半年来这两地之间还是明清两军的势力分界线,双方为征丁派粮而频繁争斗,直接导致了本就不甚多的村落的破败。
两地之间已没有多少百姓居住,再难找到较为安全的客栈过夜,而在野外过夜对于两个大户人家的女子而言也太过危险,于是乎她们只得改变计划,在向本地乡民咨询后一路北上洋埠镇,随后便可以沿着衢江一路向西,这三个从未到过衢州的金华人也不必再担心会走错路了。
………………
与此同时,金华府城的抚标营驻地,周钦贵也已经完成了第 ·
随着昨天一早曹从龙以浙江巡抚名义联名本地文官公布的安民告示的张贴,金华府城内的这场为了争夺权柄而引发的内讧也算是有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至少他们认为这个解释很合理。
曹从龙在安民告示中痛斥陈文对鲁监国不忠,对前两任监军文官不义,实乃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同时更是一再提及那些借款、征地的事情,试图借此来引发本地士绅百姓对于陈文的仇恨。
如此不留情面的造谣,想来若非当年王翊在致信冯京第、黄宗羲二人以说明陈文反对赴日乞师的理由遭到了二人的极力反驳,以至于王翊并没有如期上书鲁监国反对赴日乞师,否则的话,这个事情传到了舟山,估计曹从龙今时今日也势必会把它翻出来用以证明陈文乃是阉党余孽,所以做的事情一定是祸国殃民云云。
那么既然陈文不是什么好人,代表月亮,不对,是代表鲁监国利益的曹从龙便可以将他连同金华府文官搞内讧的事情诠释为“忠义之士”义结同心,扭转乾坤,打击陈文****,为大明中兴为业添砖加瓦,借以配合他们叛乱初步成功的结果来将舆论引向所谓的邪不胜正。
只不过,不比那些因重新夺回权柄而沾沾自喜的文官,今天招募兵员整整一天却几乎无人理会的周钦贵却听到了一些风声,似乎本地的百姓对于曹从龙等人的做法极为不满,甚至更出现了曹从龙其实是满清间谍之类的奇葩论调。
陈文初到金华府时,借着戚继光、戚家军的赫赫威名以及他本人连战连捷的战绩,本地士绅百姓皆视其为能够将他们从马进宝手中解救出来的救星,所以得到的支持颇多,名声也甚好。
可是等到借款、征地等事一出,陈文的风评便开始直线下降,甚至在一些士绅口中更是已经和马进宝相提并论了。只是借款、征地等事中“蒙受损失”的人士虽然不少,但其中更多的还是各县缙绅富户以及受他们挑唆的无知乡民,事不关己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