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望着这一片黄土地
脑海中就两个字:荒瘠
。。。。。。。。。。。。。。。。。。。。。。。。。。。。。。。。。。
广垠的土地上零散的
一片一片的树林
像古铜色皮肤上的疤痕
如蛛丝的水的流绕
听不出是欢欣或者伤悲
。。。。。。。。。。。。。。。。。。。。。。。。。。。。。。。。。。。。。。
就这么一片贫瘠的的黄土地
淹死了祖祖辈辈多多少少人
黄牛和水牛在泥淖中打滚
灌木的阴影下闪着一点火星
夏蝉在枯声长鸣
抗议着窒息的空气
背篓、锄头、牛轭、犁
背负着雨露与夕阳
漠然伤害着这一片黄土,田埂
一茬又一茬
耕播着明日的希翼
。。。。。。。。。。。。。。。。。。。。。。。。。。。。。。。。。。。。。。。
无论风雨晴晦
一切都那么平静
连林鸟的嘶声也亘古不变更
。。。。。。。。。。。。。。。。。。。。。。。。。。。。。。。。。。。。。。。
呆呆的站立了很久,陈后儒毅然决然的转身,踏着坚定的步伐,在幽静的小路上奋步疾行。小路旁的恣张的灌木和蔓延的荒草中,不时的跳动着、串动着不知名的昆虫和动物,春日的暖阳缓缓的升起,唤醒了在林间的百雀,一路上此起彼伏的欢歌。
踏尽薄薄的清霜,感受着太阳渐渐的炽烈,在一条条溪流和林间小路之中穿行。安静,安静,安静得只有自己沙沙沙沙的脚步声。
下午,陈后儒来到了一个叫做旧普驿的驿站。在驿站的旁边的一个茶寮里,陈后儒放下了行囊,点了一碗面条吃完,然后就在驿站的外面,寻个树荫下,静静的等待。按照村里面的外出过商旅的乡亲的介绍,陈后儒可以在这个驿站住宿下来,等待有人结伴前往县城。
天色渐晚,驿站也热闹起来,很多要前往县城的人们,由于路程尚远,都要在这里住宿一宿。夜幕降临以后,陈后儒就在驿站寻些干燥的稻草,铺设在地下,将就着就过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天色微明,陈后儒就傍着几个行脚商,一起踏上了前往县城的道路。
一路无话,就这样陈后儒没有经历什么波折的就来到了長治县的县城,到了县城以后,陈后儒先去寻了一个小客栈落脚下来。因为陈后儒此行,不仅对長治县人生地不熟,要去省城赶考的路程,自己也是毫不知悉,如果要他自己一个人单独前去,明显是不现实的。所以陈后儒来之前就已经想好,到了县城以后,定要寻一个熟悉路途的人,花费点银钱也好,托他给自己引一个路。第二天一大早,陈后儒早早的起来,没来得及欣赏县城的繁华,他就四处打听,知道了最好在县学去寻找。于是陈后儒前往县学,打听前往省城赶考的路程,同时看看有没有人愿意看在同乡同业的份上,能让陈后儒一起结伴前往省城。
县学耸立在县城北面的一座叫做书院山的小山的半山腰。陈后儒问明了路径,然后就朝书院山而来。
沿着繁华热闹的子午街,穿过北城门,再向前爬了一百多米的缓坡,向右一转,踏上了一段青石铺砌的小路,七转八拐,蜿蜒向上而行。道路的两旁,是修葺的菜地和丛生的杂草,或者有些柿树、梨树、拐枣树,和稀稀落落坐落的三三两两户的人家。花费了半个小时左右,陈后儒来到了这这座书院。
这座長治县的书院,坐落在书院山的半山腰,房子全部用青石砌就,三进三出,飞檐斗角,碧瓦红檐,出落得甚是辉煌壮观。
陈后儒来到书院的门口,只见两个大石狮子,威武的蹲坐在书院的门口两旁,书院的正门上,镂刻着一副对联,叫做:“宜以教人惟早起,耐而读书自有恒。”却是本地一个叫做张道野的学子所提,上联的意思就是说,能够教授学生的就只有早早起床,不要偷懒。下联的意思是说,要能读得好书,就要耐得住寂寞,要有恒心。
陈后儒读了这副对联,觉得这幅对联的优势,就是道理浅显和真实,遗憾的是这个措辞、气魄啊什么的有些不够高大上,似乎缺少一些堂而皇之的东西。无论从那个角度上来看,这副对联,实在有些太接地气了。
陈后儒走进书院的第一进,只有一个看门的老头在,他拦住陈后儒,问明了来意,倒也没有不耐烦,反而是和善的对陈后儒说道:“现下春学还没有开,你是遇不到任何学子的,倒是不妨前往市面上的馆驿,有些其他村寨的学子,也要在最近前往,为了安全,他们也要寻些伙伴结伴前往。你去县里的客栈留心打听这些学子,或者看到这些学子组成的队伍,不妨大胆前去,他们也必会容留,多个人,就多分胆气,毕竟路途遥远,世道安定,却称不上太平,绿林豪雄,夹道剪径,终是不可避免。”
陈后儒称谢,又闲聊了一会,就告辞离去。回到县城,此后每日就到各地的客栈,打听消息。
这些同为長治县的学子赴省城赶考,贫富之别甚是明显。县学中凡是稍微有点头面家底的人家的子弟,都将在他们家长的刻意安排之下,朋比在一起,带着大群的仆人子弟,和聘请的护院武师,头戴大红花,腰缠紫金带,鲜衣怒马,敲锣打鼓,仆从成群,飞鹰走狗,在一片礼花爆竹声中昂首挺胸的踏上了前往省城的道路。
而另外一类,就是陈后儒这一类的学子,都是农村的普通的学子,本身并没有什么经济来源,不仅要维系家中的营生,还要寒窑破窗,十年苦读。这类学子的前程,什么都要自己来操持,衣食住行,程仪盘餐,都要自己用心置办。
一连寻找了数天,陈后儒并没有什么遇见。这一天一大早,陈后儒又出去寻访了一会,实在累了,就回到居住的客栈,在客栈的门口,却遇到了两个士子从客栈里面走了出来,其中一个看到陈后儒一脸沮丧,微微一笑,朝陈后儒一拱手,问道:“这位兄台,可是要去参加乡试么?”陈后儒抬起头,赶紧拱手回礼,回道:“正是,请问仁兄也是前往乡试么?”“在下孟成峰,正要前往参加乡试,因路远无伴,正在寻找要去参加乡试的同仁,好结伴上路,相互之间有个照看,还能交流所得。”陈后儒一听,正中下怀,于是就上前,相互再次见礼,开始攀谈起来。
原来这个士子名叫孟成峰,今年四十三岁,是参加个两届乡试的士子,可惜每次都是名落深山,而其旁边的另一个士子则叫汪芦云,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也是和陈后儒一样,是第一次参加乡试的士子。#####新人新书,大家多多支持,推荐收藏。
第12章官屯轶事荡回肠()
原来孟成峰数日看到陈后儒屡次来往来书院客栈之间,既无结伴之人,又不事商贾之事,所以大胆猜测也是参加乡试的士子,不嫌唐突,出言相邀,幸而有中,遂成了约定。而孟成峰还邀约有几个过去参加过乡试的士子,将于近日聚齐。间隔了三两日,孟成峰邀约的人陆续到齐,总共有十一人之多,于是,在大家互相认识以后,次日,孟成峰带领大家踏上了奔赴会试的旅程。
一路上风餐露宿,一路上披星戴月。大家都是士人,互相之间吟咏唱和,互有往来。这一日,众人平平安安的来到了距离州府尚有三百余里的叫做官屯的地方,天色才过晌午,孟成峰却停了下来说:“各位仁兄,此去州府,尚有三百余里的路程,十余日即可到达。今日天色已晚,我们就在这里休息一晚。”
众人应了。于是寻了一家客栈,众人安置了下来,简单的吃过晚餐,因天气渐热,时辰尚早,众人也都没有睡意,却是各自来到了客栈的小院子中,寻个地方坐下小憩。
这些读书的士子,聚在一起,同样的是一阵海吹胡侃,倒也没有谁在认真的讨论什么经史子集,而野史杂闻、志怪轶事,一个个倒是信手拈来,侃侃而谈;一个个言语纵横之间,挥斥方遒,一个个是你方唱罢我登场,说的口沫横飞,手舞足蹈,甚是热闹。
陈后儒不善言辞,也就是静坐旁听,每每听到奇异曲折之处,也为之击节而叹、兴奋不已。而作为此次远行的带头人,往来了数次省城的孟成峰自然比较熟悉这一路的人物典故、轶事奇闻,这不,孟成峰就给大家讲了一个官屯飞瀑的故事。
在官屯,有一条叫作官屯河的波涛汹涌的大河穿行而过,在距离这位于众人此刻所在西北方向的三四里远的地方,官屯的地势忽然下落,峭壁悬崖,壁立千仞,而大河汹涌而至崖壁前千米处,倏然下落,然后经由崖壁,从距离崖顶约三四百米的地方奔腾而出,盘曲而下,滔滔无阻隔,形成了一个天地奇观,叫做官屯飞瀑。远远望去,如九天之上,一条白龙倏忽而出,滔天而舞,倏然之间,飞降山崖,崖壁山脚,飞珠溅玉,气势雄伟,声震千里,甚是壮观。而关于这个天地生成的壮观景象,还衍生出一个动人的传说。
这官屯,原来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飞瀑所在的高崖上,原本也没有崖洞和飞瀑。有一年,官屯突然来了一条孽龙。这条孽龙来到官屯以后,就在飞瀑所在的高崖上开辟了这个洞府居住了下来。不久,官屯的百姓发现,原来的溪流干涸了,井水也不再流淌了,就是天上下的雨,也就只下在那条孽龙所在的山崖下的一个小池子里面。村民们很奇怪,耐不住干旱,就到孽龙所在山崖下的池子去找水。可是,每次去找水的人都是有去无回,一来二去,村民们发现,每次去打水的人都被那条孽龙生吞活吃掉了,于是害怕的村民再不敢再去打水。
但是天气干旱了,渐渐的土地荒芜,一些耐不住饥饿的村民带上香纸来到山崖下烧香求拜。当时没有回应,有两个大胆的青年,悄悄的将水桶伸入了水池中,却只看见他们突然就掉落在水潭之中,只见咕咕的水泡冒出两三分钟,却再也没有看到两个青年浮上水面来。其他的村民见状,吓唬的屁股尿流的跑回了家。
当天夜里,村中七十一岁的长老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龙首人身的怪物,来到了他的面前,说:“老头,我是东海龙宫之二十八太子,闲游至此,喜欢这里的水土,以后就要长住了,但是,这个地方土地浇薄,出产甚少,你们每年需要供奉童男一名,童女一名,以供本尊享用。如若本尊满意,将庇佑你一方风调雨顺,如若不然,鸡犬不留。”醒来以后,这个长老就将这个梦转达给了官屯的村民,村民万般无奈之下,于是同意了这个协定。
至于童男童女的供奉办法,则是在争论了很久以后,就决定按照每年各家轮流供奉的方式供养这条孽龙。第一年供养以后,一条小溪里的水慢慢的涨出,流过村前的寨子,再流入山下的田野。但是,村子里面的井水、和山上溪流的水,还是一如既往的干涸着。尽管如此,冒出的小溪水也恰恰能够满足官屯乡民们的所需了。如此过了数年的安定日子,除了每年被献祭的童男童女的家长的憋屈、义愤和悲伤之外,村民们总算是重新过上了温饱安生的日子。
事情并没有结束,此后的某一年,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这一年,献祭的童女轮到了一个叫做张二古的人家。张二古妻子早逝,家中只留下一个女儿,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