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木林笑了笑,又四处张望起来,离家十年再次回到家乡,看着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小镇,李木林不免想起在家时候的事情。
李木林对大哥没什么印象,打懂事起就知道大哥跟着部队打日本鬼子去了。二哥李木武打小老实巴交的,但却很有哥哥的样子,也十分护着弟弟,家里每回过年吃点好的,李木武只略微尝个味道,剩下的都让给两个弟弟。李木森和李木林年龄只差两岁,两个人小时候就睡一个被窝里,和双生子也没什么差别,两人一起上山捡柴火一起下河摸鱼,整日形影不离的。
李木林离家的时候,已经二十来岁的李木森哭成了泪人。
侧头看了眼明显见老的二哥以及和自己生疏了三哥,又想起家里白发苍苍的老娘,李木林有些懊恼和后悔,这么些年怎么也该抽出时间回家一趟的。
一行人刚走了二十来分钟,李明信就有些走不动路了,他委屈地看着张春华,嘴一撇就滴下眼泪来:“妈,我不想走了,我累。”
张春华看了眼小儿子,见他一脸疲惫的模样顿时心疼不已,再瞧瞧大儿子明书,正一脸渴望的看着前面的牛车。
张春华有些懊恼的咬了咬嘴唇,不甘心的看着李木林,可李木林只低着头往前走,压根就没回头瞧他们娘三个。
“等一下。”看着小儿子无精打采脸色发白的模样,张春华不敢再耍什么小心思了,只能硬着头皮叫了一声。
可前面四个老爷们唠着家常谁也没听见张春华喊人的声音,依旧迈着大步子一边说笑着一边往前走。见没人理自己,张春华的气焰又灭了三分,只能提高嗓门又喊了一句:“木林,明信走不动了。”
李木林停下脚步回头一瞧,两个儿子累的蹲在地上起不来了,他连忙过去抱起明信,埋怨地看了眼张春华:“让儿子坐牛车你又不乐意,要是累发烧了我看你怎么整,这里看病可不比冰城那么方便。”
张春华一听吓坏了,连忙说:“坐坐坐,我抱着儿子坐车,我们不走了。”李木林没说话,只沉默地把两个儿子抱上牛车,又把张春华扶了上去。牛车上有三个小木头板凳,张春华把小儿子搂怀里,自己从包袱里拿出了一件破棉袄给明信盖上,又把两个大包袱挪到腿边用来挡风。
牛车缓缓地往前行驶起来,张春华坐在上头揉着小腿心里特别后悔,若是知道早晚都得坐这破玩意,还拿什么谱啊,累了自己不说还白矫情了半天。
“娘,我们回来了!”马车慢悠悠的走了一个来小时终于到了家门口,李木武一边拿包袱一边扯着嗓门喊了一声。
“回来啦?”木门推开,厚重的门帘子掀了起来,李老太拄着拐棍激动的手都哆嗦了。
刚把儿子抱下来的李木林一回头看到弯着腰拄着拐棍的老娘,眼泪顿时就下来了,把儿子放在一边就往里跑:“娘!”
“你还知道回来?”李老太红着眼圈,举起拐杖朝着李木林就打了几下子:“你这个忘本的东西,你心里还有没有我这个老娘?”
“有!有!有!”狠狠的挨了几下子,李木林顿时感觉浑身上下都十分舒坦:“我做梦都想娘拿拐杖打我几下。”
“欠揍的玩意。”李老太笑的嘴都快咧到耳朵根后头了。
李木林一边揉着肩膀一边回头朝儿子招了招手:“明书、明信,过来叫奶奶。”
明书和明信站在不远处惊恐地看着李老太的拐棍,又看了看亲爹被揍以后灿烂的笑容,两个小子沉默了片刻后,一大一小两张白嫩的脸上迅速摆出可爱的笑容:“奶奶好!”
“哎呦我的孙子,快进来!”看着招人疼的孙子,李老太拐棍也不要了,往旁边一扔,一手抓住一个就往里走:“路上累不累?肚子饿不饿?”
明信低头看了眼抓着自己的又干又瘦的手,脸上露出比哭还难看的笑来:“饿!”
“桂花,赶紧煮一大碗面条,打两个鸡蛋,放几滴香油,给明书和明信吃。”李老太吩咐完又后知后觉的看了眼儿子和第一次见的儿媳妇:“你俩也没吃饭是不?有现成的大饼子和玉米糊糊,先去吃一碗再来说话。”
在心中模拟了无数次和婆婆面对面的场景,可张春华实在没想到,婆婆拿一碗玉米糊糊就把自己打发了。
东西都是现成的,一直放锅里温着,桂花支起桌子,摆上一笸箩窝头,又盛了几碗糊糊,摆上一碟咸菜、一盆粉条炖酸菜。
在火上呆了几天,李木林一家子都是拿干饼子和热水凑合,现在坐在桌边闻着热气腾腾的饭菜香味,张春华不得不暂时把小心思歇了,摸起个窝头就咬了下去。
桂花手脚麻利的烧水煮面,里头还舀了一勺给王素芬炖的野鸡汤,盛了几块鸡肉。明书和明信两个站在厨房边看的眼都直了不停的咽口水,还不忘给李老太拍马屁:“奶,你家可真好,还有鸡肉吃。”
“那是野鸡,没什么啃头,给你二大娘补身子用的,改天让你几个哥哥带你们去山上转转,要是碰到傻狍子傻的拖回来,那炖肉才叫香呢。”
明信吞了吞口水,他回头看了眼一口饭一口菜的张春华,忍不住问道:“妈,你不说奶家可穷了吗?我看着奶家比咱家吃的好多了!”
张春华冷不防的被亲生儿子拆台,一口窝头噎住了嗓子眼,顿时发出了惊天动地的咳嗽声。
第6章
吃了一碗香喷喷的鸡汤面条,两个小子迅速喜欢上李家,围着刀子嘴豆腐心的李老太奶奶长奶奶短的叫个不停,李老太抱着两个小子稀罕了一会,就打发明南带着他俩一起玩。明南、明北都是自来熟,没一会就和明书、明信好的和一起长大的亲兄弟似的。
明北兴致勃勃把自己上山下河的事讲了个遍,听的明书津津有味,四岁的明信没什么心眼子,什么话都往出说:“我妈说奶奶家穷,没好玩的。”
“扯淡!”明北翻了个白眼:“我和你说,我们家这啥都有,现在你别看天冷,可有时候山上还能抓到些野鸡野兔啥的,你刚才不是吃了两块鸡肉吗?”
野鸡肉虽不好啃,但熬煮来的汤很香,许久没吃过鸡肉的明信舔了舔嘴唇,露出天真的笑容:“鸡肉好吃!”
明北摸了摸明信的脑袋,忍不住笑了:“你们在冰城都玩啥有意思的?”
明信歪头想了想,半天也没想出什么,只能老实的摇了摇头。明书年纪大些,对玩倒是有些经验:“去松花江看冰钓有意思,只是离着我家太远,我妈不愿意让我们去。”
“那有啥,咱家前头就有条永翠河,这个月我和我哥钓过好多鱼呢,明天带你们去。”明北信誓旦旦的拍了拍胸脯。
明书和明信听了连连点头,明北又说:“我家还有个好玩的。”看着众人看过来的好奇眼神,明北骄傲的挺起小胸脯:“我娘刚给我生了个妹妹!”
“哇……”明书和明信一脸崇拜的看着明北:“二大娘好厉害,我家都没有小妹妹。”
“我三叔家也没有。”明北很得意的说,他往里瞅了瞅,见大人都坐在西屋说话,便朝两个新来的兄弟招了招手:“我带你们去看我妹妹。”
四个小子蹑手蹑脚的到东屋门口,明北小心翼翼的打开房门朝里探头看了一眼,正好蓁蓁刚吃饱了肚子,正精神的活动着小手和小脚。
其实打李木林等人回家的时候王素芬就听到声音了,可那会蓁蓁正一边睡着觉一边吃着奶,王素芬怕弄醒蓁蓁不敢乱动。
可外面说话的声音实在是太大,蓁蓁最终还是被吵醒了,见她不哭不闹的自己玩的高兴,王素芬便想着换件衣裳带她到外面认认人,正巧她刚换完衣服打开房门的插销,几个小子就进来了。
“妈,这是四叔家的明书和明信,他们想看妹妹。”明南和明北拉着两个孩子进来,笑嘻嘻的和王素芬打了声招呼。
“长的真俊。”王素芬听见西屋李老太骂人的声音,果断带着几个孩子进了屋:“快,去上炕来坐,正好你妹妹醒了。”说着把蓁蓁放在褥子上。
明书见状连忙拖鞋上炕去瞧蓁蓁,明信还有些害羞,站在炕底下不肯上去,可没一会功夫三个哥哥就把蓁蓁围的严严实实的,他在下面什么也看不到,一着急也顾不得什么羞涩了,脱了鞋上炕就从明南和明北中间挤了进去。
因为婴儿长得快,蓁蓁又不会爬不会坐的,李老太并没有给她做新衣裳,只找了两件明南小时候穿过的半旧衣裳稍微改了下就给蓁蓁穿了。
火炕一天不断的烧着,西面又是火墙,因此屋里十分暖和,蓁蓁只穿着一件单衣躺在炕上还觉得有些热呢。明信好奇的打量着这个看起来白白软软的小婴儿,忍不住摸了摸她的小手,朝王素芬咧嘴一笑:“妹妹真好看。”
“那是!”明北得意洋洋地一笑,煞有介事的告诉他:“我妹叫蓁蓁,那个字老难写了,我爸说我妹上学写名字的时候肯定得气哭。”
明书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闻言顿时震惊了:“为啥起了个难写的名字呢?二大爷不喜欢妹妹?”
“因为好听,还好养活呗。”明南趴在炕上两只脚在空中晃来晃去,他看了眼明书说:“我爸和我奶都可喜欢妹妹了,奶说蓁蓁是咱家五代唯一的女孩。”
明书和明信不太明白明南说的什么意思,但这不妨碍他们表达崇敬之情:“真厉害,我妈就是生不出妹妹来。”
明北自豪的昂起小脑袋,不知道的还以为夸的是他呢,蓁蓁虽然听的懂大家说的话,但是她毕竟还没满月,也不敢说话,只能咿咿呀呀两声表现出自己的热情。
明书看着蓁蓁睁着又黑又大的眼睛十分可爱的模样,便试图努力回想了下明信小时候的样子,只隐隐约约记得个大概:“明信小时候可没妹妹这么乖,那时候他除了尿就是哭的,一点都不好玩。”
“我妹妹不哭。”明北立马说道:“她每回看到我都笑,奶说等妹妹长牙了让我见天钓鱼给妹妹吃,到时候妹妹就最喜欢我了。”
蓁蓁忍不住满脸黑线:傻小子,奶奶那是忽悠你干活呢。
明北见蓁蓁脸上露出笑容,顿时高兴起来,他回头问王素芬:“妈,你看妹对我笑了,她是不是最喜欢我?”
“是!是!是!”王素芬连声附和,不忘顺便给傻儿子挖个坑:“等你给妹妹钓鱼打兔子捡榛子松子,你妹妹会更喜欢你的。”
李明北急了:“妈你咋当着我三哥的面说,让他知道了和我抢可咋整?”
李明南深深的翻了个白眼,强忍着吐槽的欲望,努力挤出一个亲切的笑容:“当哥的咋能不让着弟弟呢,我是不会和你抢的。对了,等来年秋天捡柴火时候你可得多出点力,要不然冻着咱妹可咋办?”看着明北看着明南一脸感激的样子,王素芬忍不住大笑起来。
东屋里王素芬领着一群孩子温情满满,西屋里的气氛却有些尴尬。张春华自认为是城里人,北岔这种地方在她眼里就是乡下。当初她嫁给李木林,完全是因为看中李木林家离的远,还有好几个哥哥,没有什么养老负担。
张春华妈妈当年生她的时候伤了身子,之后因战乱到处东躲西藏的也没做好月子,打那以后再也没怀上身子。张家就张春华一个丫头,老两口便想着以后招个上门女婿给自己养老。
如今这个年月,吃不上饭的人家多得是,张家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