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相处格外亲密。
“毕业后也没见过面了,我那天还给你家打了电话,不过没人接。我要结婚啦,你跟杨明朗啥时候有消息?”
钱芳毕业后没有回家,而是去了首都工作,所以并不知道杨桃经历的事,也没听说过那些传言。
杨桃道:“分手了。”
“分啦?咋回事?你们俩不是挺好的吗?”
钱芳惊讶的看着杨桃,旁边杨果心里哼了一声,她倒是想骂杨明朗一顿,但是车上人多,她怕说点什么对杨桃不好,只能闭着嘴。
“不合适就分了呗,他现在相亲有对象了,下次见了面你可别把我们俩扯在一块,不然人家对象心里不乐意。”
杨桃像没事一样,说完自己的事问起钱芳的婚事来。
“你说你啥时候结婚?”
“本来说要十一国庆结婚的,他那边出了点事,就把时间挪到年底了。年底结婚也行,那时候外边打工的人都回来了,也热闹。就是我听说他家那边结婚闹得厉害,我有点怕。”
钱芳拽着杨桃的手道:“你给我当伴娘吧,我本来还想着你结婚要比我早我给你当伴娘,现在看来你得给我当伴娘了。”
以原主和钱芳的关系,对方结婚去做伴娘是情理之中的,钱芳人也不错,年底学校放假,她也没有理由拒绝,所以就答应了下来。
“那说好了,我到时候还会找几个咱们高中的同学一起来,也算是聚一聚了。我结婚那天去县里叫人盘头,到时候通知你,反正你家就在县里,住得近。”
这事就这么说定了,等车子到了普罗县,钱芳转乘了回乡的车子,同杨桃分了手。
“你同学结婚了,回头要是给咱娘听见,估计又得说你了。不过你啥时候找一个姐夫呗,省的咱娘催催催。”
两个人步行过了红绿灯,上大堤的时候杨果忍不住开了口。
拜杨母每天的念功所赐,杨果也开始担心起杨桃的终身大事来。
☆、第34章
钱芳和杨桃选的并不是一个专业,两个却住在同一个宿舍楼层; 又因为是高中过来的同学; 和其他相比就格外亲近。
原本毕业之际; 已经有同学把结婚日期都定了; 钱芳那会儿还没有交男朋友; 所以和杨桃商定的是,等她和杨明朗结婚,她要去做伴娘的; 没想到没等到杨桃的消息; 她自己倒是决定了结婚的日期。
从晋市回来的长途车上碰到杨桃也是钱芳没有料到的; 惊喜之余也就顺道把自己结婚的消息告诉
了对方; 杨桃也答应她到时候会去参加婚礼。
等钱芳回到家和另一个相熟的高中同学说起婚事; 不免谈到遇杨桃的事情,就听对方道:“你在啥地方碰见杨桃的?”
钱芳告诉了她; 接着说道:“我还问了她跟杨明朗的事,看她那个样子两个人像是吹了; 车上那么多人; 又是当着她妹妹的面,我也没好意思问她跟杨明朗到底咋回事; 大学那会儿不是挺好的嘛。”
女同学知道她这多半年没回来; 不知道家里的消息; 就把杨桃差点被拐,杨明朗和她分手的事情说了。
钱芳一听,先是唉哟的惊讶一声; 紧接着说道:“那不是没事回来了嘛,杨明朗还分啥手?就他那个长相能找着杨桃当媳妇都是积德了,大学那会儿又不是没有有钱的帅哥追过杨桃,杨桃还不是守着他一个。”
“你不知道,我听说杨桃丢的那几天杨明朗还看过一次,后边就听他娘的话出去相亲了,现在都谈着哩,人家说不定啥时候就结婚了。”
钱芳哼了一声,道:“亏得我还觉得他老实,真是表里不一,越丑的越会作怪。”
说完这话,钱芳又想起杨桃这名声的问题来,农村就是讲究个好听的话,闺女家的不清白,谁都要说两嘴闲话,背地里不定多瞧不起人。
好在杨桃她家住县里,县里比村里要好些。
“我结婚那天,我对象说要请他玩的好的朋友当伴郎,到时候咱给杨桃看看,有啥好的没,你给看看。”
说道后头钱芳又开起玩笑来,她那女同学不禁呸了她一声:“用不着看,我自己会找。”
两个人说了这些话,关于杨桃的消息也算是有了个认识。
过了十一小长假,杨桃回到学校继续教学,也顺道给人带孩子,张思彤年龄不到进不了学,又不愿意每天呆在家,就跟了杨桃一块去学校听一听课,不说学了多少,杨桃有空也教她一些基础的入门知识做启蒙。
这天晚上等张思彤睡着了,杨桃照例起来打坐运气。
她的内功经过这些日子不间断的练习已经小有恢复,加上暗器帮忙,对付十几个大男人完全绰绰有余。
绣花的事情到底还是瞒不住,时间长了杨奶奶发现了杨桃放在柜子里的针线,知道她课余做这个活计,免不了要问一问。
杨桃索性直接说了,是拿来换钱的。
“你有工作还干这个赚啥钱?你要真会做点针线活,还不如给你爹做两双鞋,做两件衣裳,你娘那边都不着急的吧?”
杨奶奶从杨父那知道他要减了杨母那边的生活费,为了赵丽那个丢了个孩子做个惩罚,偏偏的过去两个月了,杨母那边也不着急,也没见着人过去找他要钱,杨父自个儿也急了。
他本来就是为了给杨母个教训,叫她知道男人是一家之主,做什么事都不是女人能管得,没想着真把儿女的经济也给断了。
赵丽这个孩子一掉,他就只有杨令翔这么一个儿子,以后养老送终的事情都放在了这唯一儿子的头上,现在把他给得罪了,将来苦的还是杨父这个做爹的。
但是杨父的话已经放下了,没人给他台阶下,他自己也丢不下面子上去做和解。
杨奶奶听了儿子含含糊糊的话也猜着他是面子上挂不住,于是就想着当娘的得帮儿子一把,对着一块住的杨桃说的话就多起来。
“他不是有人给做嘛,哪还用得着我。”
杨桃不冷不淡的回了杨奶奶一句,杨奶奶被噎了一下,拿这个孙女没办法,回头跑到她隔一层的大嫂子那说起杨桃的不好来。
“你听听她说的是啥话?从她过来和我跟老头子一块住,我给她做饭吃得不了一句好,住了一个屋里还得分灶吃,关心关心她结婚的事吧,她还给我甩脸子,要不是担心她那个名声,我这么大岁数的人了,值当的给她操心不?”
听她发牢骚的大嫂子与杨奶奶是隔了一层的,两人的公公是堂兄弟,因为上头姊妹弟兄多,关系有亲有疏,到了底下杨桃这一辈,大家外出学习的学习,打工的打工,关系变得更生疏了。
因为没那么亲近,看事情也就更清楚些。
“你别这么说,她年轻小闺女上了大学,想法就是比咱多。人家不着急,你在这着啥急?”
“能不着急不,她都跟她那个不知道事儿的娘学傻了。大鹏那事出来的时候你看看她闹得那个样子,见天的哭,看见谁都哭,我上她跟前说叫她吃饭吧,她跟没听见似的,这是当媳妇的跟婆婆该有的样吗?”
她这边只管念叨杨母的不好,听在她大嫂子耳朵里却不以为然。
杨奶奶在这说了好大会儿,坐在里间看电视的杨艳芳也偷听了一耳朵,她跟杨桃小时候玩的不错,心里头当然偏向杨桃,所以对杨奶奶的话嗤之以鼻。
等杨奶奶念叨完了离开,杨艳芳出来跟自己奶奶说道:“三奶奶说了一大堆,都是怪人家,她咋不看看她儿做的事好不好,谁家当媳妇的听见老公外头有女的能笑起来,她自己试试去。”
“嘿,那不就跟她没关系才这么说哩,儿媳妇能比过她儿?”
杨艳芳撇了撇嘴,她倒是想在杨桃跟前学一学杨奶奶说过的这些话,又觉得她到底不比人家亲祖孙近,这话也就藏在肚子里没在杨桃跟前学。
这两年普罗县进来不少外地的企业,因为这里劳动力多,价格便宜,所以很多加工环节的产品找的都是普罗县周边乡村在家的妇女做工。
杨艳芳从十几岁辍学就到南边打工,她只比杨桃小两岁,现在已经二十了。这个时候再不结婚年纪就大了,想找个条件好点的对象就不那么容易了,毕竟家里人结婚都早,除非是上了大学的,不然好的都被人挑走了。
所以杨艳芳回了家慢慢相亲,为了多赚点钱,就在离家不远的一家内衣加工厂工作,工资按照加工内衣的数量计算,一个月至少也能赚上五六百块钱,手脚勤快的七八百也不成问问题,比杨桃当老师给的工资还高呢。
她们两个年纪相仿,家里头年轻的女孩子有多半又不在家,杨桃和杨艳芳的交集渐渐多起来。
杨桃放国庆假从晋市回来带了些乐器,杨艳芳也看见了,知道她是准备拿来教孩子学音乐的,嘴里羡慕着说道:“你们大学还教这个啊,这两个你都会?”
琵琶是买给杨果练习用的,杨桃教学就只拿了一支笛子来,逛夜市摊的时候她还从挑货郎那买了一只埙,埙小巧便携,杨桃就一块带过来了。
杨艳芳是见过笛子的,却没听过埙这种乐器,放在嘴边吹了两下,呜呜的完全抓不住调子,就催着杨桃给她吹一下。
埙的声音显悲凉,在夜晚听来更能增加人内心的惆怅伤感。
杨桃捡了一首大家熟悉的《追梦人》吹给杨艳芳听,听完了杨艳芳瞪大着眼睛,用一种不敢相信的语气对杨桃说:“你这都赶上人家专业的了,不过你买这一个也没用啊,学生没法儿学。”
“就是让他们看看,要是人手都有一个,他们还有啥干劲儿。好好学习才有机会见着这些东西,给他们个念头想想,有点动力。”
杨艳芳嘿嘿一笑,道:“那你这老师当得还挺贼。对了,厂子里有一批内衣给俺内部消化,比外边卖的便宜一半。小芬她们买了好几个用,你要不?你要是要的话,我就当是我买的,多拿几个,省的你往集上买去,那里卖的又贵,还没啥好挑的。”
内衣这个东西自从卖到普罗县,大姑娘小媳妇一开始还不好意思卖,后边见有人穿了说好,又听着说是什么防止下垂的,对女人有好处,渐渐地也是普遍起来。
杨艳芳他们厂加工的内衣有一部分是卖给当地人,另一部分运到外省,放到大超市里专柜上出售。大家听说是要送到城里大商场卖的,那肯定又贵又好,虚荣心上说也要掏钱穿一穿的。
杨桃对于内衣这东西用不习惯,她还是喜欢用肚兜。不过内衣也确实比肚兜用起来方便,对于杨艳芳这个提议也就同意了。
“那你明天中午放了学跟我去厂里看看,咱们挑几个回来。”
等到了第二天中午放学,杨桃先把张思彤送回家,吃了饭跟着杨艳芳去了他们厂。中午上班没有固定的时间点,谁想什么时候来都行,干的多了赚的就多,所以只要地里不忙,最多睡个午觉大家也都过来干活了。
杨桃跟杨艳芳到厂子里的时候已经有几个人在那了,双方打了招呼,杨艳芳领着杨桃去做工房墙根那边,墙根边堆了两个纸箱子,里头装的都是内衣裤,颜色和款式五花八门,号码也不相同。
杨桃跟着杨艳芳选了两个,两人要买的装在一个袋子里,等下班的时候杨艳芳给了钱再带走。
“你先帮我拿下手机,我去解个手,等我回来你再走。”
钱芳今天穿的衣服兜太浅,她怕一会儿上厕所手机再掉出来,于是把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