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是有了这些原因,杨渥才有足够的底气做出与联军决战的决定。
他将自己的打算和对敌我局势的分析给众将解释了一遍。
众将听了之后默然不语,显然都在心中思考着决战的赢面。
过了一会儿后,郭崇韬才首先说道:“大王,臣觉得您的意见是对的,此时退兵的确对大王的声望影响太大;同时,此时决战的话,我军赢的可能性的确不小!”
接着,王茂章等将领在仔细思考之后,也都承认,此时与敌军决战是更好的选择。
到了最后,众将终于统一了观点,那就是与敌军决战,在击败敌军、拿下江陵之前,誓不撤军。
见此情形,杨渥脸上不由得了露出喜色。
他知道,众将之所以会同意决战,并不仅仅因为自己的态度坚决,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认真思考之后,认同了杨渥的观点。
这些人都是有主见的人,不会因为杨渥是君上就无条件的支持他的意见,他们也有自己的判断,他们不会为了讨好杨渥而置全军的安危于不顾。
正是因此,当他们最后作出决定支持杨渥时,杨渥便知道,他们已经有了取胜的信心,这反过来又坚定了杨渥的决心。
作出决定之后,接下来就是商议具体部署的时候。
虽说吴军目前还有许多优势,但能否将这些优势发挥出来才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吴军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不是实力上的优势,而是指挥上的通畅。
杨渥作为主帅能够畅通无阻,如臂使指一般的下达命令,各部能够根据他的命令去执行。
而敌军方面却是三个统帅在指挥,各自只能指挥自己麾下的兵力,对于其他各部的指挥,却是只能通过协调来进行。
若是在平时时间充足的时候,这个缺陷还不够明显,但真到了决战之时,双方战事紧急,根本就不可能有时间去协调,到时候敌军三个部分之间的配合就有可能出现致命的问题。
这就是此战吴军取胜的关键。
“若是敌我决战的话,敌军在决战之前必然会作出一番部署,而这个部署,一定是针对咱们最可能采取的策略;那么诸位觉得,在敌军看来咱们可能作出的用兵策略又是怎样呢?”杨渥向众人问道。
郭崇韬沉吟片刻后,站出来答道:“臣以为,敌军肯定会觉得我军将会以梁军为首要进攻目标,因为若是能在这一战尽可能的削弱梁军,那么接下来我军进攻襄州的时候,遇到的阻力将会大大减少。”
“不错!”杨渥欣然笑道:“不仅是为以后攻打襄州做打算;同时,咱们之前集中兵力试图消灭梁军,结果虽然功亏一篑,但也极大的削弱了梁军的实力。敌军肯定会觉得我军这一次同样会以梁军为主要进攻目标。所以,孤打算反其道而行之!”
“反其道而行?以蜀军为主要进攻目标?”众将先是感到惊讶,不过随即,大家又纷纷叫好起来。
“大王此计神妙,便是我等都不会想到,敌军就更加难以想到。”王茂章喜道。
“不错,只要敌军认为我军将会以梁军为首要目标,那么他们就必定会以此为前提作出部署;等到真正开战的时候,即便他们发现咱们的意图与他们预料的不相同,那时候他们也来不及改变了!”朱瑾有些兴奋的道。
其他将领同样为杨渥的这一决定感到兴奋。
他们的心中都在想着,当敌军发现自己的部属与实际敌情完全不同的时候,寇彦卿和王宗寿等人会是怎样一副表情。
到了那个时候,敌军若是继续按照之前的部属用兵,那明显是中了吴军的下怀;但若是敌军临时改变策略,那么他们又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商量,到时候寇彦卿、王宗寿、高季昌这三个统帅,各自作出应对,不出现问题才怪。
那时敌军只怕会更加混乱,更加容易被吴军所趁。
这时,郭崇韬站出来道:“大王此计的确极妙,不过要保证万无一失,还需要让敌军彻底相信我军将会以梁军为目标才行,不知大王有何办法让敌军深信这一点?”
杨渥心中一动,反问道:“郭参军可是想到了什么好办法?”
郭崇韬笑道:“好办法没有,不过臣觉得大王或许可以派一个使者出使敌营,劝说蜀军撤军!”
杨渥低头想了想,欣然笑道:“那好,孤便派一人去出使就是!”
在这个时候派人出使蜀军营地,表明自己无意与蜀军为敌,并且劝蜀军退军。
这样一来,王宗寿必然以为自己的主要目标还是梁军。
当然,这也有可能造成相反的作用,引起蜀军的怀疑,让蜀军觉得自己是故意如此,暗中却隐藏着消灭蜀军的目的。
不过从各方面的消息来看,王宗寿此人心高气傲,而且擅长诗文,却不擅长军事。
若是换一个人,或许还会怀疑吴国的目的;但王宗寿的话,此人若是见了吴国的使者后,必然不会有什么怀疑。
只要能让王宗寿觉得,自己依旧是以梁军为主要的进攻目标,那么接下来这一战吴军就已经取得了一半的胜利。
剩下来的就是在战场上将这个胜利落到实处。181
第五百四十章步步紧逼()
武义五年四月二十一日,梁、蜀联军抵达江陵,驻营于江陵城北二十里。
第二天,江陵城中的高季昌率领一万大军出营赶往联军大营汇合,三家的联军在休整两天之后,开始向吴军营地进逼。
二十五日,联军进逼到距离吴军五里之地,两军隔着一条小河对峙,河面上有几座浮桥连接着河两岸。
面对联军的进逼,吴军选择了避而不战;他们很快就放弃了营地,向后撤十五里重新安营;而联军轻易占领浮桥之后,没有多少犹豫便渡河继续向东进逼。
最终,吴军不再后撤,而联军也停下脚步。
两军相距十里对峙,吴军在东,联军在西;而联军之中,梁军和荆南军在北,蜀军在南,组成一南一北两处营地,相距五里,成掎角之势。
这天,蜀军营地里来了一个吴国的使者,正是杨渥身边的通事舍人周宗。
“吴国的使者,这个时候过来是什么意思?难道是来求和的不成?”
中军主营内,嘉王王宗寿高坐于上,对着众将轻声笑道。
“想来不是求和的,那也应该是来请殿下撤军的吧?”一旁,王宗寿的亲信副将赵本笑着答道。
“该不会是来请求投降的吧?”另一人则是一脸郑重的问道,引得场中众将一片大笑。
见到众将气氛热烈,王宗寿的心情同样极好。
这些天以来,蜀军先是成功突破吴军的封锁,并且挫败了吴军先行击败梁军的企图,这对王宗寿来说可是一件大喜事。
不过更加让他感到兴奋的却是接下来的这几天,面对联军的步步紧逼,吴军只能步步后退,显然不敢与强大的联军为敌。
要知道,之前虽然挫败了吴军的企图,不过那一次吴军的实际领兵将领乃是秦裴和王茂章二人。
秦裴和王茂章虽然也能算得上吴军名将,在天下间都有很高的名望,但他们毕竟是比不上杨渥的。
而这几天被他们逼迫得连连后撤的,却是由吴王杨渥亲自统领的吴军!
杨渥是什么人?或许这几年杨渥一直呆在金陵,使得他的名气比不上如今风头正盛的晋王李存勖;但在早些年,当李存勖还只是晋王李克用膝下一个默默无闻的少年之时,天下间广为流传的却是杨渥的威名。
淮南第一次北伐之战,先是在淮河以北大破梁军,消灭敌军多达五万多,接着又夺取宿州,再之后,更是趁着魏博军叛乱的时机,以五千精兵大败朱温亲自统领的十万大军,那可真是名震天下。
甚至到现在都有很多人认为,梁国由盛转衰就是因为那一战。
因为在那一战之后,梁军不管是与晋军交战,还是与其他势力交战,都没有了以往的气势和威风,反而势力越来越衰微。
而杨渥这样一个直接改变了梁国国运的人物,在之前的几天里面对联军的进逼竟然只能步步后退,这自然让蜀军众将兴奋不已。
便是作为统帅的王宗寿碍于身份,没有过多的表现自己的喜悦,但偶尔流露出的笑容,也说明了他心中的兴奋。
蜀军之中,唯一感到不安的或许就是镇江节度副使张武了。
倒不是说张武就看出了什么不妥,而是这位在沙场上征战了数十年的老将,本能的觉得吴军的步步退让有些反常。
毕竟在他看来,吴军虽然在之前的战事中遇到了一些挫折,但总的实力上,即便是吴军不如联军,那也不会差多少。
这还仅仅是张武从两军兵力对比中得出的结论。
既然吴军的实力并不比联军差,那么吴军为何要连连后撤?难道吴王杨渥胆子就那么小,连与联军一战的胆量都没有吗?
若真是那样的话,吴军在几天前趁着联军尚未抵达时,就从容撤走了,何必等到现在?
可惜的是,他毕竟不是主帅,甚至他在王宗寿的心中也不是地位最高的副帅;再加上张武虽然心中感到不安,但他却拿不出任何的证据,想要说服其他信心满满的将领谈何容易?
而高季昌和寇彦卿那边,高季昌且不说,此人本来就心思诡谲,一心想趁着这一次的“大好局势”,给吴军一个“深刻的教训”,以免吴军不久之后就卷土重来。
所以高季昌自然是极力怂恿对吴军发起进攻的。
而寇彦卿的态度同样是如此。
张武不知道的是,寇彦卿之所以主张与吴军展开决战,是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个方面,如今朱温病重,梁国局势很有可能会随着皇位的继承而出现动荡,若是这一次不能一举重挫吴军,那么等到梁国内部动荡之时,吴军再次来攻,他就不能保证那时候梁军会是怎样一个局面了。
而迫使他对吴军强硬的第二个原因,说起来就有些可笑了。
当初荆门以北的战事中,梁军虽然挫败了吴军击败他们的企图,但实际上自身也损失较大,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但寇彦卿在给朱温的上的表文中,却是将此战说成了一场胜利。
朱温病重,朝中局势动荡,正需要一场大胜来鼓舞人心,结果在寇彦卿口中的一场普通胜利,到了朝中某些人口中就成了一场大胜。
既然是一场大胜,那么哪有半途就撤军回去的道理?所以朱温给寇彦卿下了严令,务必要乘此机会击败杨渥,让杨渥在短期内不敢北上窥视梁境。
所以此时的寇彦卿是不战也得战了。
当然,他也不是傻子,若是明明打不过吴军的话,他也不会硬着头皮去打;真正让寇彦卿决定与吴军决战的,是刘鄩南下时带来的一万五千援军。
这一万五千人里面,除了一万从各地征集的州兵之外,还有五千人却是龙骧军精锐。
正是有这一万五千人的援军,使得寇彦卿认为联军的实力已经压过了吴军。
此时与吴军决战,他们有很大的可能取胜;而一旦他真的击败了吴军,击败了杨渥,那么他寇彦卿说不得也要真正名扬天下,成为梁军中能与杨师厚比肩的大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