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了一间房屋前,这房间边上都是柱子。窗户已经将纸头换成了玻璃,窗帘拉着,里头有些微的灯光透出来,他对着窗玻璃看了看自己的形象,将帽子拿了下来,轻轻地放在了边上走廊的栏杆上,随后整理着衣领,拍了拍不平整的地方,又转身看了看身后。
将衣襟向下拉了拉,似乎是要将衣服拉的笔笔直,随后看看身上,似乎没有龌龊的地方,瞧了瞧,一双皮鞋子上,似乎沾着一点点泥水,他抽出了一张纸巾,使劲地擦了擦,一双鞋子擦干净之后,才走到门前,小心翼翼地敲了敲房门。
笃笃笃。
声音不大,却是让里头的人听得到。
“红袖,去看看,外头好像有人。”一个老妇人的声音响了起来,这声音,让张三贤激动的笑的合不拢嘴。
“谁啊?”
红袖是个中年妇女,是镜湖的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穿着青花布袄子,脚上一双得体小棉鞋,她丈夫前几年死了,这两年日子过的辛苦,儿子还在读书,她也没有勇气去改嫁,张德功就让她在家中帮忙照看原配大*奶,每个月给点辛苦钱,她和儿子的生活费绰绰有余,一个月下来,还能富余千儿八百。生活也是无忧无虑。
门栓咔哒一声拉开,吱呀一声,房门拉开。
红袖看着外头一个老头儿,愣了一下,回头道:“祖奶奶,外面站着个光头老头子,不认识他,他是怎么来后宅的?”
她没什么见识,可也知道,能进张家后宅的人,可是不多的,能进来,必定是有什么身份。
里头的人轻声道:“德功既然让他到后头来,又是来找我的,兴许是娘家的什么人,就让他进来吧。”
红袖将身子让开,点点头道:“进来吧。”
张三贤笑了笑:“谢谢了。”
他迈步进去,这房间却是没有什么变化,房间房门是朝南的,因为是原配正房大*奶,这是正儿八经的妻子,身份高贵。
床铺靠着东边墙头,有一张占地极大的红漆棕绷大床,四周牌子都是雕花,多数都是牡丹芍药,外头来挂着棉纱帐,用黄铜钩子勾住了,不让棉纱帐落下来。
床上铺子有几床被褥,红红火火的凤凰鸟绣在上头,床下放着一双棉绣花鞋,在西头,则是有个小隔间,书柜上摆满了书本,窗户底下更是有一张书桌,上头是文房四宝。
房间内唯一有点杀伐气的,恐怕就是那搁在中间墙头条桌上的一把宝剑,连着剑鞘,也是不知道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张三贤转身面对床铺,走着小步子,仿佛是快要找到答案时候的那种紧张和惊喜,床上铺子里的人动了动,红袖过去扶她起来。
“是谁啊?”声音充满着疑惑。
这是一个同样过了百岁的老妇人,只是虽然百岁,头上的银发还在,长长地盘绕起来,用一根木头簪子固定住,发式看上去极为普通,只是为了防止头发披散开来似的。
她眯着双眼,看着来者,端倪了许久,似乎在哪里见到过,又似乎想不起来在哪里见到过。
张三贤缓缓地走到床前,跪在地上,双手搭着床沿,缓缓地抬头含泪欢喜喊道:“娘亲!我……我回来了!”
床上的老妇人端倪了许久,听到这一声娘亲,整个身体突然一阵,像是耳边响起了炸雷,将她许多浑浊的记忆全部唤醒了似的。
“妈!看,我已经能舞动四十五斤的大关刀了!”
“老娘,你看,这百几十斤的家伙,我轻轻松松……”
“娘亲,你要保重,我要去杀东洋鬼子了!”
……
历历在目,那画面,竟然是这般的清晰,老妇人就像是从深渊和迷茫中爬出来似的,摸索到了张三贤的手掌,牢牢地抓住,紧紧地握着。
“三哥儿!小三儿!我的儿……”
张三贤老泪纵横,红袖在一旁惊讶无比:什么?!这就是老太公的三儿子,那个反出家门的三少爷?那个……祖奶奶一直念叨的英雄儿子,好汉儿子?
“老娘呀……我终于又看到你了!”
张三贤一声哭嚎,眼泪水如泉涌一般地流了出来,“我不孝,孩儿不孝啊……”
老妇人将张三贤拥到了怀里,只是落泪,却是不说话,她抽噎着,眼泪水流出来,起初还是浑浊,到了后来,却是让人觉得,她一双眼睛,竟然是变得清明起来。
“不!我的儿最孝顺,他知道保国安民。我的儿最孝顺,他知道仁义恩德……我的儿从来都不会不孝的……”
她竟然语言清晰,断断续续,拥着张三贤的头,抱在怀里,用极为自豪坚定的语气说道:“我诸葛小容,嫁给了一个英雄好汉,还能有更加盖世英雄的儿子,我已经心满意足了。多少年了,我一口气撑到现在,我知道我还不能去见佛祖,我还有心愿未了,我要看一看,一定要睁眼看一看,我的英雄儿子,他是什么模样了。”
张三贤哭的宛如孩童,岁月流逝,点点滴滴,那过去的硝烟厮杀,那沙场的阵阵苍茫,在此时,都是显得简单起来。
他有一个好母亲,她叫诸葛小容,张家的正房大*奶,一个充满着智慧,又充满着包容的女人。
诸葛小容她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她觉得自己活到现在,能够看到自己的儿子回到身边,她已经无怨无悔。
她怀疑过,怀疑过自己的儿子是不是不要她了。
她揣测过,揣测过自己的儿子是不是早早地把她这个娘亲给忘了。
她害怕过,害怕过自己的儿子是不是其实已经死在了战场之上……
但是现在,那些怀疑、揣测、害怕,都已经烟消云散,她看到的是她诸葛小容的儿子,哪怕也已经老了,哪怕现在也已经是儿孙满堂了,哪怕……他现在泣不成声,但是这一切,都不及她的高兴,她的欢喜。
她的小三儿回来了。
她的三哥儿回来看她了。
“红袖,你扶我起来。”诸葛小容抹着眼泪,说道。
红袖劝说道:“祖奶奶,天气冷,起来了不好。”
“我要起来,我一定要起来。我要看看小三儿给我舞刀弄枪,我要看看再给练练刀法。”诸葛小容执拗地说道。
张三贤猛然抬头,抹着眼泪水,坚定道:“娘亲,我舞枪法给你看!”
“红袖,快点快点,我要看小三儿的枪法,你服我起来,快点快点,我要穿好衣服,你扶我起来。”
诸葛小容一边说一边笑,她是这样的开心,这样的快乐,洋溢着幸福的笑意。
红袖只觉得手上的力道变大了,祖奶奶就像是突然得到了无穷的力量一般,她竟然这样的活力四射。
红袖咬咬牙,扶着诸葛小容起来穿上了保暖的棉衣棉裤,随后将一张藤椅放到了大门正中间就在门槛后面。
扶着她缓缓地坐到了藤椅上,诸葛小容一双脚搁在门槛上,膝盖上盖着一条毛毯子,她笑呵呵地看着门外已经握着一杆大枪的张三贤,怀念地说道:“以前啊,我也是在这里看着小三儿舞刀弄枪,不过那个时侯呢,我都是在前头,扶着栏杆,他耍着刀枪棍棒,我却是要给他做一双好鞋子的。以前啊,我的小三儿,就是一个好男儿,是个男子汉……”
张三贤将枪头微微地抬了起来,斜着朝天一戳,突然扭头对诸葛小容喊道:“娘亲,这一招,叫做虎头望天……”
第六卷【猛虎出海亦刚强】 NO。76为何嚣张(今天遇到矬事!)
NO。76为何嚣张(今天遇到矬事!)
张贲已经摆开了阵势。如果换个姓氏,他这就是打上门来,放天津卫的武馆道场里头,这就是踢馆,性质极其恶劣。
张家大院的几个老东西都是暗暗皱眉,心中自忖:这到底是玩的哪一出?
老爷子手拄虎头九节杖,目光让人有些闹不明白,这老太公和重孙儿,到底是玩的哪一出?
边上冯庆华暗暗焦急,张丙生狐疑地转着眼珠子。
好一会儿,张俊才见张贲一脸的严肃,他才恍然悟了出来:屌了屌了,小老虎还真是费尽了心思,屌了!
“俊才阿哥,这小老虎,到底是唱的哪一出?”
张丙生小声地问道。
他们讲的是江南土话,和张家老宅这边的话是大相径庭。
吴越语系和江淮官话那真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周围的人多半都是听不懂,那些看热闹的外人,都是一脸的奇怪惊讶,都是小声地窃窃私语:“这张家,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也看不懂啊。一头雾水,前头老头子大怒,然后年轻生出手,完全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看不懂啊……”
“有点儿意思,这张家人,还真是和传言一样啊。”
“你瞧出来了?”
“算是看出点门道来。”
边上已经一排排地清空了位子,那些帮工都是将一只只椅子排好,张德功一撩衣摆,向后一坐,正好是一只雕花太师椅,那一层宛如铜钱颜色的清漆,真是漂亮,还有山东老工匠做的雕花,正儿八经的北派好活儿。
四平八稳,双脚分开,腰杆挺的笔直,双目有神,瞪圆了看着张贲,手中的虎头九节杖朝着四周随意地一指,朗声道:“你们哪个,来会会这头渡江而来的小老虎?也不能让他小瞧了咱们本家老爷们儿啊!”
他自称本家,这是非常有资格的事情。
以张三贤为例,他反出张家,另立了门户,他手下的十八长工,如果他将他们都算入新立门户底下。那么十八长工就是张三贤的分家,他就是本家。
但是对于张德功来说,他有多少个儿子,除开最大的嫡亲儿子,其余的,统统都是分家。
这关系,和那些大家族却是大大地不同。凝聚力小的多,如果本家不着力没出息,分家大可以不甩他们。只是张家教育也是一绝,否则也不会在大门口有出将石马,入相石燕这等几百年的东西。
张三贤早早地反出了张家,他张德功此时说了一句本家,潜台词,还是承认张三贤这个儿子,甚至可以说,他心中其实并没有将张三贤扔到角落里。
能坐椅子的,放古代争龙头的时候,那都是一方豪强,最起码两淮江南绿林道的扛把子,在永乐年间是三十二位,到了清康熙年间鼎盛。曾经有过七十二位扛把子。大龙头名叫张元胜,是张家的一个分家家主,在漕运、私盐两头那都是大大的有名。
也是从那个时代,流传下来一个年初五的活动,唤作“年初五,七十二虎闯江湖”,这是类似闹花街的活动,为的是壮声势,同时也是散财,让周遭的贫苦人家能够吃顿饱饭。
虽然后世对康熙多有粉饰,但实际上在两淮江南一带,对于那个时代的描述,从族谱中就能窥探一二,当时张元胜后头有一个小注:饿殍无算,衣不蔽体……
当时在周遭一带,年初一之后,都盼着年初五,因为到了那个时侯,能够吃到一顿饱饭,虽然未必多么精致,其实也只是青糠饼外加野菜疙瘩,但是比起吃糠喝稀来,那真是好了太多。
“丙生,我问你,老三他和二老爷之间的事情,小老虎他知道不知道?”张俊才撇过头轻声问道。
他们长工兄弟也是一人一把交椅,虽说只是第二排,不过也是不错了。
张家算得上家主的,也是少数。
张怀仁也在交椅上坐着。论起位子来,他比别人稍微靠前一点,不过也仅仅是右起第八。嫡亲子孙都是坐左边交椅,位子是不能做乱的。
这排交椅,是每年最头疼的事情,哪怕是放到二三十年代,也是如此,只是靠着小镜湖,周围的农田还算肥沃,吃饱未必,但是饿不死肯定是没问题了。当年没什么穷讲究,不过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