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清野”却不同了。
宁小闲随黑锋军离开了十余天时间。在这期间,隐流、奉天府和朝云宗拧合而成的大部队继续前进,真正深入了敌腹。
这样一支人数远超百万的部队行进,即使从高空俯视下来,那视觉效果也是杠杠惊人,所以怎样也不可能瞒得过对方。事实上,广成宫早在月余前就下了一纸死令,要求收缴方圆七百里内所有的粮食、肉类、药材!
宁小闲看到这纸命令之后,就明白广成宫对于即将开始的恶战,已有充分认识。虽说联军貌似强大,无论是隐流、奉天府,还是朝云宗,都是南赡部洲上赫赫有名的妖宗、仙派,战力强横,甚至还有仙人境、神境的大能压阵,看似战无不胜。然而这里是广成宫的地盘,主场作战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提前布局,待君入瓮。
无论这一次战斗的主事者是谁,他都清晰无比地意识到了接下来广成宫获胜的关键,其实只有一个字——
拖!
联军当中仙宗无数,然而巨无霸却只有三个。撇开奉天府和朝云宗这两个老巢相对较近的仙宗不提,隐流这一次东征最大的弱点,或者说是软肋,就是战线拉得过长,物资得不到补充。长途奔袭一直是兵家大忌,宁小闲从神魔狱里面搬出来的海纳袋解决了大部分问题,但仍遗下一个矛盾尤其突出:
哪怕火工营一路走来都奉行以商养军的策略,然而妖怪和修士毕竟不同。(未完待续……)
PS:还记得水云曾经和大家保证过,欠下的债一定会还上么?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水云手上的各种麻烦事终于告一小段落了,再想想大家最近也熬得很辛苦,所以任性地决定了:11月11日这一天,哪怕是双11剁手节,哪怕水云本身要考科目3,也依旧要爆更给亲们以示感谢。SO~11日将有十连更,从早上7点开始,每两小时整推送一更,也请大家将手上月票都投给水云。咱们还是要争一争榜位哒~~
第1213章 坚壁清野
这些家伙需要定时进餐以保证充沛体力,甚至在大型战斗前后都需要补充血食,以激励士气或者帮助伤口愈合。这也就意味着,隐流在长途行军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向当地商户、农家甚至是府衙购买粮食、肉类,以保证妖员的体力充足。
这两样东西都有个共同特点:消耗品。并且肉类还有保存期,再新鲜的肉块也不可能放上三个月而不腐。实话实说,隐流从巴蛇森林开拔之前,火工营就做了大量而充分的准备,甚至向海中牧族购买了大量鱼肉和富含油脂的鲸肉,随后晾晒成干。东征过程中,火工营总会抓紧机会购入海量兽肉,和城邦的交易里面,肉类和粮食的购入也是一大项目。甚至在经过某些部族占据的大草原时,还将草原上超过半数的牛羊和马匹都收进囊中,当然这其中也用了些手段,说是半买也好,说是半抢也罢,总之并不那么光彩。
鉴于隐流的行军速度太快,歇息的时间太少,再也无暇晾晒,伙头兵们只好将肉类切割完毕之后,抹上盐巴腌制起来,做成咸肉。
尽管宁小闲着力约束,然而她心知肚明,这样大量掠夺牲畜的行为一定会对当地凡人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并且妖兵野性难驯,出去搜运粮食时,少不得还要再做些破坏。要知道牛、马、驴等牲口都是极重要的生产资料,一旦失去,也许农人无法耕种、商人无法买卖。城邦之间的交易也根本不能进行。
然而别无他法,为了保证大军的正常行进,她只能默许。因为隐流这一战。许胜不许败。
广成宫正是看穿了这一点,才会实行清野之策,并且宁小闲都能猜想到它接下来面对联军的进攻,一定是采取守御为主,然后将一个“耗”字诀施展得淋漓尽致。
任你狂风暴雨,我自龟缩不动。这才是广成宫目前最有效、伤亡也最小的策略。
只要耗下去,隐流的后勤补给就一定会出问题。
只要耗下去。隐流见不到获胜的希望,就一定要退兵西还,因为它的老巢在极度遥远的南赡部洲最西端!
只要耗下去。耗到隐流铩羽而归,那么它战无不胜的光环就会被打破,声誉扫地。最重要的是,就算它再攻下广成宫以正声名。那也至少是数年之后的事了。理由还是那么简单:它的老巢位置太远,从南赡部洲最西走到东边,伤筋动骨。
所以此刻实行清野之策,就是要狠狠收紧隐流的命门。她看了案上文书,才知道广成宫做得也够绝,居然以其驻地为中心,将方圆七百里之内各个城、乡、县、镇的各类粮食全部缴收上来,凡人家养的猪、牛、马、羊、驴、狗这六种牲畜尽皆要上交。每一户凡人家中。只允许留下二十天的口粮,以及三天的肉食。当然如鸡鸭、鼠兔这等散养的小动物,也不够给妖怪塞牙缝的,倒是没有催缴。
原本一向宽厚示人的广成宫,这回也拿出了严律:但凡有隐匿粮食拒不上交者,一律是杀无赦!
这可是一纸绝户令。
对于凡人来说,是被斩立决还是择日再死,这个无奈的选择不难做罢?可是人被逼到这个份儿上,那离暴动也不远了。若是搁在地球上,这个地方的老百姓必然是揭竿而起,反他娘的了!可惜这里是南赡部洲,有神仙的地方,凡人连力量都显得微乎其微。发自百姓眼里的那种愤怒、悲哀而绝望的眼神,令她目不忍视。
所以火工营派出去的搜粮队伍,真的也就几乎绝收。凡人的二十天口粮,对百余万修仙者大军来说,塞牙缝都不够。
这里就必须提到南赡部洲中部的特殊之处。这里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气候湿润、雨露丰厚,被称为天赐之地,正是整个南赡部洲都有名的鱼米之乡。联军行进时,常常能看到广阔的田野从脚下延伸到天的尽头,并且走上几天几夜都走不出去!
也正由于地域广阔,物产丰饶,所以这里也诞生了人口数量集中的城市,以及规模更加庞大的巨型城市。
大家都知道,城市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分工的细致化、层级化和专业化。而城市的数量越多、规模越大,就意味着越多人放弃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耕传统,进入城市当中生活,也就意味着土地、田野这样的生产资料大规模地集中到少数人手中,划片经营;再往宏观来看,则诸多地市开始出现闻名远名的特色生产,并为城市供应专类的大量物资。比如饶平县就盛产小麦,它的产量足以供应方圆七百里内的几座大城使用;而在它二百里外的另一个倨瑶乡,虽说只是乡镇的规模,拳头产品却是大豆、玉米和茯苓,甚至广成宫脚下、联军目前所驻扎的嶂栾镇,其所用的牛马饲料也是出自倨瑶乡。
正因如此,广成宫要收缴民间的粮食实在再迅捷无比,只消到这几十个产粮的县城走一趟就能拉回来六成粮食,再从城市里头逐级下手,当能保证九成的粮食都收入广成宫库房,重重锁起,民间余粮,不过二十日矣。这情况也只在南赡部洲中部才能发生,若换了其他任何地方,无数农户分散种植,粮食统归统收的方式很难实现,民间总是有粮。比如隐流数年前吞并西南地区的时候,就从未为粮草发愁过,就是这个原因。
而在此时,联军已经深入了广成宫腹地,所经之处的城县就和嶂栾镇一样,不仅粮食被收缴一空,药行里连五十年份以上的老山参也被搜刮干净,剩下的只有当归、熟地这些普通药材,整座城市死气沉沉。所有人都用仇恨的目光望着联军——若不是你们来,我们怎么会没饭吃?因此广成宫在缴粮的过程中,也成功地将这种无以生存的仇恨转嫁到隐流身上。(未完待续……)
PS:明天就是双11了,亲们的购物车,装满几部啦?^_^水云囤货去也。
第1214章 口腹难填
可是问题在于,修仙者们可以不在乎这种眼神,却不能不索求物资。
他们对食物的需求虽然不像凡人那样,要照着一天两三顿的标准来,可是大战一旦开始,修士固然需要吃饭休息,妖怪更需要血食肉食补充元气。一百多万人马,一顿下来消耗的食物就是个能吓昏人的天文数字,那么如果战争进入了加时赛阶段呢?
所以彼时宁小闲虽然不在,但长天却已意识到这问题的严重性,并且火工营也开始着手应对。
平心而论,眼下这局面是早在火工营意料当中的。如果仅仅要供应隐流数十万妖兵所需,那么火工营里的储备再坚持一个半月都没有问题,可是除了隐流之外,还有大量参援的中小仙宗,人家自带的口粮不足了,隐流身为老大,要不要给人管饭?
朝云宗和奉天府不若隐流这样有海纳袋可以轻便运输,他们的粮食和物资转运,同样要通过地面部队来进行,这就给了广成宫以可乘之机。
要知道这里已经是广成宫的地盘了,凭借主场作战的优势,拦截下这样运送物资的队伍简直不要太轻松。所以十支运粮队里头,有三支能安全抵达就很不错了。大家都是一条绳上的蚱蜢,难道隐流可以抛开两大盟友,只管自己吃饱,冷眼看同伴挨饿?
既然广成宫将多数物资都锁在了防守严密的库房当中,这种情况下火工营的选择当然只有一个:派出队伍。开赴七百里之外的城市和产粮大县里头获取物资,再用海纳袋转运回来。
凭心而论,这可说是惟一的好办法了。放在宁小闲案头。就有一份各地汇总上来的物价报表,如麦子、大豆、玉米、黄黍等,竟然在短短一个月内身价飞涨了十倍不止!基础粮食的涨价也带动其他农副产品价格上扬,红枣、胡萝卜、枸杞也涨了四倍有多,可见广成宫腹地的收粮策略产生的影响,也呈辐射性向四面八方快速延伸。
现在宁小闲就拿着几份急报看了许久。
形势不容乐观。火工营往远处派出去的十几支搜粮队伍,只有两支满载而归。其他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狙击。损失最严重的一支队伍全军覆没,连首领都当场战死,管事身上的二十余只海纳袋落入敌人手里。
前头说过。这一带粮食作物的分区化太明显,广成宫对自己的地盘又了若指掌,自然知道产粮的集中地点就是那么几个,隐流可能去哪里运粮。干脆就派了伏兵守候。果然将隐流伸出来搜粮的爪子给打折了一大半。
她沉吟了一会儿,问出了最关键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储备,还能使用多久?”
副主事躬身:“这便要视战事强度来定了。如果都像现在这样局部作战,只需供应出战的兵员战前饱餐,战后再补一餐就可以了;若是大规模作战,那么用量自然大增;另外就是伤员每天都需供应,随着战斗持续下去,伤员必然也会越来越多;假设以三天用一餐的频率来换。如果只供隐流自己使用,那还足够三十次之需;如果要供应三军。恐怕只有七次了。”
仅仅七次!她眉峰顿时紧蹙。也就是说,目前这场战斗在隐流阵营全无损耗的情况下,后勤供应也只能支撑二十一天!然而就是对战争再无知的人,也知道这是绝不可能的。随着这场战斗深度和广度的不断推进,食物的损耗只会呈几何式递增。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