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喜书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网游之超级掌门人-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荨氨剖捅ā闭飧隼系粞赖墓适拢久挥锌赡堋

3,李著中提供的另两个方案,“区别对待,分期撤藩”与“不急于撤,隔代解决”,笔者认为非但可操作性强,且也较容易实现。选择三藩并撤的方案,容易使他们因利益受损而走到一起,加强了反对派的力量。虽然在吴三桂刚叛乱时,康熙就调整了措施,停撤耿、尚二藩,但造成的损害已经无法挽回,只是相对减小了危害。如果一开始不急于求成,采取分阶段分批次撤藩的策略,各个击破,则损害会降到最低;“隔代解决”就是等三藩第一代吴三桂和尚可喜去世,待其第二代掌权时,乘他们年轻,威望不够,再行解决。这两种方案都极有可能避免叛乱的发生,收不战而屈三藩之效。

三、叛乱失败

“三藩之乱”是前明旧将与清廷矛盾激化的结果,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站在个人立场,说它是黑吃黑、狗咬狗皆可,但站在国家及历史的高度看,它是一场叛乱与平叛、分裂与反分裂的战争。同时,这场战争也“具有反抗民族压迫、维护民族平等的性质;具有恢复明朝社稷、实建汉家天下的企图”'30',但这并不能改变这场战争是“叛乱战争”的本质。

对具体的战争状况,本文不过多提及,重点分析一下“三藩之乱”失败的原因。

反清战争初期,吴军处于战略进攻地位,战争形势对吴军是有利的。广西孙延龄、福建耿精忠、陕甘王辅臣的相继从叛,再加上台湾郑经出兵浙江,仅一年,“逆贼得据大江之南”'31'。战火蔓延,连河北总兵蔡禄也反于彰德,塞外又有察哈尔部布尔尼的叛乱。甚至连越南、朝鲜也蠢蠢欲动,伺机反清。清廷失掉半个中国,军事上处于极端不利地位。

吴三桂的振臂一呼,同时也点燃了汉人反抗异族统治的烈火,广大汉军和民众也参加和支持了吴三桂的行动,这在当时清官方文件中也有记述。如湖广总督蔡毓荣奏报:“闻浦圻(今湖北浦圻县)一带山中百姓,俱行蓄发,交通逆贼,今大兵进剿,前有贼营,后有逆民,殊为不便”'32'。又兵部侍郎温岱奏报:“吴三桂贼兵未到,而江西等省人民,反叛于建昌、饶州等地,抗敌满洲官兵”'33'。各省特别是叛军所到之处,都有大量的汉人百姓参加。连康熙也承认:吴三桂起兵以来,“各省兵民,相率背叛”'34'。一时间,“东南西北,在在鼎沸”'35'。

初期的形势对反清力量那么有利,何以后来会失败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原因。

(一)政治上:1,不善于利用民心,变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为反抗异族统治的矛盾。吴三桂在起兵数月后的1674年伊始,正式称“周王”,废弃康熙年号,称周王元年,改元“利用”。抛弃明朝旗号,让那些思念故明的人寒了心,在原明朝的部分士大夫中引起了消极反响,甚至把他看成是一个野心勃勃的篡逆者。三桂很希望得到这部分人的支持,可是他们不愿跟他合作。就是在响应他叛乱的一些高级军政官员中,也产生了不满情绪。但吴三桂认为夺天下,不是靠一个空头名号,而是要靠自己的实力。忘记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儒家古训。

2,缺乏远大的政治目标。吴三桂在军事鼎盛时期,幻想与清廷“裂土议和”'36',意图割据江南,甚至贿买五世达赖从中斡旋,代为恳请。三桂此举,无疑是违背历史潮流的。

3,缺乏众望所归、政治威望高的领导人。吴三桂在明背明,事清叛清,政治立场的反复不定为世人所诟病。耿精忠就更不用提,与郑经的军事联盟,维持数月便告破裂。耿尝以盟主自居,向郑经发号施令,封郑经为“大将军”,派人送去敕印。郑经不屑:“靖南王乃食清朝的俸禄,且系明朝叛逆,为何封我郑经”'37'!

(二)军事上:1,起兵仓促,准备不足,对形势的估计也有偏差。虽然清廷军事上毫无准备,但清廷拥有的战争资源毕竟非三桂区区两省能比。三桂认为康熙年幼,低估了其能力和镇压叛乱的决心,他幻想“裂土议和”被拒就是例证。在对待两广方面,其部将马宝请求自任两广方面的军事,率部取两广,而三桂却说:“一辩士口舌可下,不烦兵,已遣人矣。”'38'。但事实并非如其想像那般。

2,军事上的保守主义。吴军在战争初期,一路势如破竹,进至松滋后,举足即可渡江。而吴三桂却未采纳部下“宜疾行渡江,全师北向”或“直下金陵,扼长江,绝南北运道”、“出巴蜀,据关中,塞殽、函自固”的建议,而是“屯松滋,与勒尔锦夹江而军,相持,皆不敢渡江决战”'39'。

吴军初至松滋时,江北清军未集,如能迅速渡江,独占长江之险,军事主动权稳操在手,并在政治上进一步扩大影响,动员江北乃至黄河流域的汉官汉将参加,清廷将无法收拾局面,势必继续退至黄河北岸,以图固守。但吴军进至松滋,屯驻三个多月,却未前进一步。

俗话说:江湖越老,胆子越小。军事上的保守主义,没能“宜将剩勇追穷寇”,是吴三桂犯的战略上的致命错误。吴军势单,宜行速战速决,不给清军喘息的机会。稍有迟缓,让清廷从容部署,它的战争资源调动起来,潜力是巨大的。坐失良机,让吴至死未过长江。也因为这个错误,埋下了吴军失败的伏笔。

3,反清力量各自为战,缺乏统一调度。这就为清军各个击破提供了可能。事实上,康熙正是利用各地叛军的各自为战,对各军极力拉拢利诱,孤立吴三桂,最终达到了各个击破的目的。

结语:由吴三桂主导的“三藩之乱”,虽然带有汉民族反抗民族压迫的性质,但其根本,乃是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爆发的产物。三藩的反清,其动机和行为都不可与明朝抗清志士仁人同日而语!其企图和政治目标,亦不足取。最后的结果,因为三藩失败了,按历史上“成王败寇”的规律,今人只能称之为“三藩之乱”。



作品相关
关于有人质疑朝鲜反清的真实依据' TOP '
'更新时间' 20111202 18:30:23 '字数' 6250

有人质疑,说朝鲜根本就没有那么支持大明,口说无凭,实证在此。

明末清初李氏朝鲜诸王简介

万历二十三年(宣祖二十八年,1595)十一月七日出生于黄海道的海州城。父亲为宣祖大王第五子,定远君李琈。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封绫阳都正,寻封绫阳君。

如前文所说,朝鲜光海君朝末年,东亚的国际政局出现了极大的动荡。新兴的女真军事力量在对明朝的战争中表现出了惊人的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光海君不得不采取一种圆滑的外交政策,在臣服明朝的同时也向后金示好。这种态度为朝鲜的正统派两班阶级所不容。再加上光海君在治国方面的一些失误,以及宫廷内部不同势力之间的争斗,天启三年(1623)三月十二日,朝鲜发生宫廷政变。西人党的李贵、李适、金自点等人在仁穆王后和新崛起的南人党势力的协助下,召集军队在绫阳君的别墅内会合,打入庆云宫,发动宫廷政变。三月十三日晨,绫阳君李倧即位于庆云宫之别堂。是为李朝仁祖。

仁祖即位后,光海君的亲信——大北派的李尔瞻、郑仁弘等被赐死,光海君和家人被流放到乔桐岛。仁祖在两班阶级、尤其是儒家学者支持下,采取亲明排金的政策。当时明金对峙,后金要想西进伐明,就要考虑东面朝鲜的行动。对于如何处置朝鲜,后金朝廷内部有两种意见。《李朝实录》记载,“第三子洪太时(皇太极)常劝其父进犯我国;其长子贵永介(代善)则每以四面受敌,仇怨甚多,则大非自保之理,极力主和,务要安全,非爱我也,实自爱也”。努尔哈赤为避免两面作战,对朝鲜采取拉拢的政策,多次派遣使臣赴朝鲜投书,希望朝鲜与明朝脱离关系,与后金结盟。但是朝鲜不为所动,仍然支持明朝,反对后金。

此时,明朝辽东巡抚王化贞标下练兵游击毛文龙率领兵丁二百余人,在朝鲜皮岛建立了牵制后金、联络辽民的海外基地,势力不断壮大。努尔哈赤要求朝鲜断绝与毛文龙的往来,遭到朝鲜严词拒绝。皇太极即位后,曾说“父王不听我计,临终方悔……我气不过就是东江(皮岛),只为山险谷深,前埋后伏,且他奸细甚巧,我的动静言语霎时可知,可恨!可恨!”。为了打破明、蒙、鲜三面包围圈,皇太极公开遣使与辽东巡抚袁崇焕讲和,暗地里则把进攻的矛头从西边转移到了东边,积极准备攻打朝鲜和消灭毛文龙,消灭后顾之忧。同时朝鲜方面因为后金的威胁与日剧增,也在加紧进行战争准备。仁祖二年,命令守御使李曙修筑南汉山城。碧岩大师被任命为修筑工程的总指挥,动员八道守军轮流服劳役,两年以后即仁祖四年,全长9公里、有四将台、四大门、十六暗门的南汉山城便竣工了。

1627年丁卯(明天启七年,朝鲜仁祖五年,后金天聪元年)正月初八,皇太极以朝鲜“助南朝兵马侵伐我国”、“窝藏毛文龙”、“招我逃民偷我地方”、“先汗归天……无一人吊贺”四项罪名,对朝鲜宣战。他命阿敏、济尔哈朗、岳托等人率军东征,阿敏率领三万余骑渡过鸭绿江,攻占义州,济尔哈朗则率领大军进攻毛文龙驻扎的铁山。毛文龙退居皮岛。阿敏认为皮岛隔海相望,没有水师,无法进攻,而义州则被后金轻易攻取,说明朝鲜防御力量很弱,足以取胜。因此,后金把进攻目标转为朝。阿敏率领大军南下,一面放兵四掠,一面以待朝鲜请和。仁祖得到后金大军南下、定州失守的消息,惊恐万状,将后妃送到江华岛避难。阿敏部将乘胜前进,先后攻占安州、平壤,至中和乃停止前进,驻营安扎。此时仁祖也已逃往江华岛,并命使臣到后金营中投书求和。双方经过一个多月的谈判,朝鲜迫于后金的军事压力,基本上答应了后金提出的入质纳贡、去明年号、结盟宣、约为兄弟之国等要求,惟有永绝明朝一条不同意。最后阿敏让步,向朝鲜表示“不必强要”。三月初三,仁祖率领群臣和后金代表南木太等八大臣在江华岛焚书盟誓。虽然阿敏在盟誓上署名了,但是对朝鲜誓文不满意,便令八旗将士分兵掳掠三日,使朝鲜京畿道海边一带“尽成空壤”。随后后金撤军到平壤,奉皇太极命令不再后撤,扬言“大同江以西,不可复还”,又逼迫朝鲜签订了平壤誓约,在中江、会宁开市、索还后金逃人、追增贡物。这次入侵,在朝鲜历史上被称为“丁卯胡乱”或者“丁卯虏乱”。

丁卯胡乱之后,后金和朝鲜的兄弟关系并不和睦。后金军一退,朝鲜马上向明朝“疏奏被兵情节”。崇祯帝在答诏中对朝鲜被迫与后金媾和的行为表示谅解,同时表彰朝鲜“君臣大义,皎然日星”。1629年,袁崇焕诱杀桀骜不驯的毛文龙,为朝鲜除去一害,朝鲜致书袁崇焕表示感谢。而在与后金的交往中,朝鲜多次表现出厌恶、不情愿的情绪。边境开市,被朝鲜以边地残破、百姓乏食为由一再拖延,定期交纳的贡物,朝鲜也找一切机会削减其数额。明朝孔有德自山东叛逃后金,皇太极命朝鲜助以粮饷,朝鲜非但拒绝,而且还帮助明朝追杀。皇太极一度对明朝采取和平攻势,要朝鲜从中调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