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床焓购鸁鷹卑凑盏鹿穆骄ㄖ啤⒄绞酰褂醚笄寡笈谘盗贰岸ㄎ渚保10营,步队3000人,炮队1000人,马队250人,工程队500人,共4750人。光绪二十一年(1895),由袁世凯接手,并更名“新建陆军”,人数扩大到7000人,增加了步兵2000,马队250人。新军建制一是分兵种(如上述),二是实行营制。全军分左右翼(相当于旅),下面有营、队(相当于连)、哨(相当于排)、棚(相当于班)。官制:总统1人(袁世凯摄),两翼各有翼长1人,统领1人,分统2人,营有统带官1人,帮统官1人,队有领官1人,哨有哨官1人,哨长2人。棚有正副头目各1。新军机关有总部,下设参谋营务处、执法营务处、督操营务处、稽查营务处等。新军使用武器有奥国造5响曼利夏步枪,马枪,6响左轮手枪和格鲁森快炮。聘德国人伯罗德操练,德国人祁开芬为炮队教习,挪威人曼德为马队教习。新军除袁世凯的陆军外,还有光绪二十一年(1895)张之洞在江宁编的自强军。该军也分兵种:步队、炮队、马队和工程队。全军13营:步队8营,炮队2营,马队2营,工程队1营。编制仿欧洲军队:步兵营分5哨,250人;炮兵营分4哨,200人;马队分3哨,180人。工程营100人。35名德国人当教练,将领贝伦可多夫作总教练,天津和湖北武备学堂学员为分教练。后来又聘请了日本教习。自强军后来由刘坤一接办,最后归袁世凯,做他的武卫右军。
清朝军制的变化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比较特别的朝代;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中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全国性统一王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统一的王朝;也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且还是一个跨越了古代和近代的朝代。在它的身上既可以看到中国曾经的骄傲与荣光;也能看到中国曾经受到的屈辱与伤痛。在这个发生了剧烈变动的王朝统治期间;有着许多相时而变的制度;这也包括清朝前后推行的军制;当然我这所讲的军制不完全局限于清朝;也包括其入主中原之前和清朝灭亡后的一段时间内与其相关的军制变化。其变化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八旗制度时期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由此产生八旗兵。八旗制度是由女真氏族公社末期的狩猎组织演变来的。当时,每逢出猎,氏族成员每人出箭一枝,以十人为一单位,称“牛录”(汉语“大箭”的意思)。1601年,努尔哈赤将一牛录扩大至三百人,分别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为标志。1615年,由于兵力增加,努尔哈赤又决定于牛录之上,设立甲喇和固山。即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这时,也从以前每牛录一旗,改为每固山一旗,另增镶黄、白、红、蓝四旗,合原四旗,共计八旗。每旗七千五百人,八旗共计六万人。八旗制度是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八旗兵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八旗制度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军事战斗力,也促进了满旗社会的发展。八旗和绿营时期清入关后,为了镇压各族人民的反抗和巩固其封建统治,进一步加强了武装力量。清军主要分为八旗和绿营二种。八旗又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由中央八旗都统衙门掌握,地方督府无权征调。八旗军分为守卫京师的“禁卫兵”和驻防各地的“驻防兵”。绿营兵,主要是清军入关后收编的明朝降军和各省改编的队伍,用绿色军旗,故称绿旗兵或绿营兵。兵种有马兵、步兵和水师。在京师者为巡捕营,隶属步军统领。在各省者,有督、抚、提、镇诸标,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所统辖。另外还有军标(设在四川、新疆,由将军统辖)、河标(河道总督统辖)、漕标(漕运总督统辖)等。为了加强对全国各族人民的统治,清朝统治者除将他们的基本武装力量八旗兵分别驻守在京城和各省城镇要地外,绿营兵也配合驻防,二者互相穿插交错,在全国构成军事控制网,既便于对各族人民进行统治和镇压,又便于八旗兵对绿营兵进行监视和控制。地主武装——团练发展时期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后,清政府把可能调动的所谓精锐的八旗和绿营兵将,大部分都征集到南方战场。可是这些正规军队已腐朽透顶,缺乏作战能力,因而不得不争取汉族地主豪绅的支持,让他们在本乡本土凭借封建势力建立反动武装——团练,来参加镇压太平军。于是南北各地地主团练武装迅速发展,曾国藩的湘军便应运而生了。还有象李鸿章组织的淮军,左宗棠组织的楚军等。新军和北洋军时期1895年,湘、淮军在甲午战争中屡战皆败,于是清政府命淮系官僚、广西按察使胡燏棻按照西法编练新军。胡聘请德国军官为教习,采用洋操,使用洋炮,编练成4750人的新军,名为定武军。最初驻扎在天津附近的马厂,后迁至小站。1895年10月袁世凯接办小站练兵事务。将定武军改名为新建陆军,并扩充到7000多人。袁以此为资本,破坏了戊戌维新运动,在镇压山东义和团的过程中,又将他控制的新军扩充到2万余人。1901年李鸿章死后,清政府根据外国侵略者的授意,任命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辛丑条约》签订以后,为了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慈禧太后高唱起“变法”的调子。军事上,改革军制,逐渐裁汰旧式的绿营、防勇,仿照西法编练新军。1901年,清政府令各省裁汰原有旧军;1903年,清政府设立练兵处,庆亲王奕劻为总理大臣,实权操在会办大臣袁世凯手中,总理练兵事务。从此,袁世凯大肆筹饷练兵,扩充北洋势力。清政府规定陆军分为常备军、续备军和后备军三等。1905年,清政府统一了全国新军的番号,计划全国编练新军36镇,由于饷需不足,新军的编练没有按期完成。到1905年,袁世凯编练成北洋六镇新军,共计六、七万人。袁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北洋军阀集团。袁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建立了北洋军阀政权。1916年,袁复辟帝制失败,在绝望中死去。袁死后,北洋军阀分为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和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张作霖的奉系是北洋军阀的旁系,非北洋嫡系,因张作霖靠投靠袁以壮大力量,故人们也称之为北洋军阀),中国陷入军阀割据混战之中。1928年底,张学良“东北易帜”,北洋军阀退出历史舞台。总的来看;清朝随着形势的变化对其军制不断的进行调整以适应其变化;最终目的当然是在于维护其统治;然而历史的潮流终究不能违背;军制的调整还是没能挽救其统治;清朝最后还是成为了中国王朝的终结。
作品相关
十一请假条' TOP '
'更新时间' 20111001 19:32:49 '字数' 42
十一了,要陪陪家人,请个假吧!
九月份请了一天假,竟然把一月的全勤给请没了,至今郁闷中
作品相关
清初“三藩之乱”探析 ' TOP '
'更新时间' 20111129 17:32:30 '字数' 7827
清初“三藩之乱”探析
“三藩之乱”(16731681)是指云贵吴三桂、福建耿精忠、广东尚之信'1'三个藩镇掀起、并有其他多股力量参与的一场反清斗争,由吴三桂首先发难并主导。战争前后延续八年,波及十几个省区,清廷丧失刑部尚书莫洛以下将领多人,仅调动的绿旗兵即达四十万众。清廷最终虽平定了叛乱,但受到的打击也是沉重的。
三藩位极人臣,坐镇地方后又大肆搜刮,权势、地位、财富一应具有,何以还要铤而走险、悍然起兵反清?该怎样认识康熙撤藩?反清失败的原因又有哪些?本文试着浅析一番。就这场叛乱而言,吴三桂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本文分析三藩叛乱,侧重于讲述吴氏。
一、叛乱起因
康熙是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清除了鳌拜集团后,开始乾纲独断,自主治理国家。这一时期,国内除台岛郑氏集团外,大的反清力量已剿灭殆尽,云贵的动荡局势也已平静下来。这样,拥有强大武装力量的三藩的存在,就成了清廷的心腹大患。
康熙自少时,就“以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2',及亲政后,更“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廑念,曾书之宫中柱上”'3',因为他担心“三藩俱握兵柄,恐日久滋蔓,驯致不测”'4'。虽早有撤藩之意,但又虑及“三藩俱握兵柄”,不敢贸然采取行动。
在尚可喜首先主动提出撤藩、要求归老辽东后,吴、耿两藩迫于形势,也主动上疏撤藩。康熙认为撤藩的机会来了,召集大臣讨论此事,只有户部尚书米思翰(福康安曾祖父)、刑部尚书莫洛主撤,明珠赞同,多数廷臣都不支持。康熙没有认真对待大多数人的意见,坚持说:“三桂等蓄谋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5'。《清史稿》记录的康熙这句话明显源于昭梿的记载“(康熙说)吴、尚等蓄彼凶谋已久,今若不早除之,使其养疤成患,何以善后?况其势已成,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制之可也”'6'。昭梿是清廷宗室,努尔哈赤第二子礼亲王代善的后人,曾袭爵礼亲王。康熙不加区分地把吴、尚(自然也包括耿藩)都看成敌人,都要施以“先发制人”,未免失于鲁莽,扩大了打击面。说尚可喜也“蓄彼凶谋”,是毫无根据的。后来尚可喜的所为,无疑给康熙一个响亮的耳光。尚至死未叛。“撤亦反,不撤亦反”的“必反论”,更是康熙自欺欺人、为自己的撤藩主张制造根据的谎言。叛乱平定后,康熙说了实话:“不图吴三桂背恩反叛,天下骚动”,“议事之人,至今尚多,试问当日曾有言吴三桂必反者否”'7'?这就是说,叛乱的爆发出乎其意料。从撤藩令下达后清廷的实际作为也可看出康熙“必反论”的荒谬处,说他是事后诸葛倒很恰当。
(一),撤藩令下达后,清廷即开始煞费苦心地为三藩的搬迁做精心准备。(1673年)八月十五日,康熙迅即选派礼部右侍郎折尔肯、翰林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傅达礼为钦差,专程前往云南催促三桂迁往辽东。折尔肯动身前,康熙又紧急指令户部侍郎达都前往陪都盛京,会同盛京户部侍郎,奉天府尹察看划拨给三桂的土地、住宅是否合适。十一月四日(折尔肯于九月七日到达昆明),三桂为麻痹清廷,上了一份要求增加土地的奏疏,康熙立即批示满足其要求:“王所属官兵家口,迁移远来,自应安插得所,俾有宁居以副朕怀,此所请增赏地方,著速议具奏”'8'。
几乎与此同时,康熙又“遣萨穆哈偕郎中党务礼。。。如贵州,具舟及刍粟,谕以毋骚扰,毋迟悮”'9',为三桂备搬迁所需办夫役粮草、船只等物。正是他们在得知三桂谋反的讯息后,“十一昼夜至京师,诣兵部,下马喘急,抱柱不能言,久之始苏,上三桂反状”'10',清廷始知云贵的情况。
(二),吴三桂反清初期,清军在军事上毫无准备。从康照十二年(1673)底,吴军首陷沅王辅臣州,至次年三月,在三个月的时间里,三桂挥军长驱直进,连陷沅州、常德、辰州、长沙、岳州、衡州等战略重镇,而清兵未集,“处处无备”,“五千里无只骑拦截”,所经之地,诸府州县将吏非逃即降。清朝兵部惊呼:“吴三桂反叛以来,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