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师师笑道:“我只道做皇帝的不胜威严,那里知道也和你一样的风流。”
周邦彦听了,心有所感,便将刚才的情形,谱成一阙《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帏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筝。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周邦彦填了这词,便在李师师家住了一夜才离开。
这词题得情景真切,清丽缠绵,李师师十分喜爱,便依着谱,练习歌唱。
一天,宋徽宗又来到李师师这里,垂筵畅饮,教李师师唱一曲助兴。
李师师一时忘情,竟把《少年游》唱了出来。
宋徽来一听,说的竟全是那天在李师师房内的情事,还以为是李师师自己作的,正准备夸奖几句;李师师随口说出是周邦彦谱的,话一出口,就知错了,脸色顿显局促不安。
宋徽宗看了李师师的表情,就知那天周邦彦一定也在房内,脸色顿时变了,心想:(朝中大臣明知李师师是我的外宠,还敢再来,那还了得!若不严加惩处,定然会使李师师门户顿开。)
当天,他怏怏地回到后宫,就派心腹收罗周邦彦平日所写的艳词,作为罪证,说他轻薄,不能在朝为官,把他贬出汴京。
处理完这件事后,宋徽宗心中高兴,便又来到李师师的家中。
李师师却外出未归,一直等到初更,才见李师师回来,却是玉容寂寞,珠泪盈盈。
宋徽宗惊问她如何这个样子,李师师直言是送周邦彦去了。宋徽宗好奇的问:“这次又谱了什么词么?”
李师师说他谱了《兰陵王》词一阕,言罢引吭而歌:“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谶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桑条过千尺;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映离席。
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剪,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凄侧。恨堆积,渐别浦萦迴,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记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李师师一边唱,一边用红巾擦泪,特别是唱到“酒趁哀弦,灯映离席”时,几乎是歌不成声。
宋徽宗听了,也觉凄然。他自己也是个大有慧根的人,第二天就降旨复召周邦彦为大晟乐正。
想不到经此一事,反而使周邦彦天天与徽宗混在一起,填词作诗。
自从接待了宋徽宗,李师师的院子大兴土木,那紫云青寓已变成一座美奂美仑的华楼。
楼成之日,宋徽宗亲题“醉杏楼”三字为楼额。那瘦金体字,古今一家,格外醒目。又用他独特的工笔画技,画一幅“百骏朝阳图”,挂在李师师接客的客厅中。
当时宋徽宗三天两头地呆在李师师家,引起了一批正直大臣的反对,说他玩安忽危,不顾宗社付托之重。刘皇后更说得坦率,认为:“皇帝行娼,自古所无;加上昏夜出行,保卫工作也不周全。”力劝宋徽宗。
宋徽宗在蔡京、高俅、王黼一班人支持下,又哪里听得进去。
靖康之难,徵、钦二宗,先后做了俘虏。当时全军大将粘没喝子真珠到处找李师师不到,就把徽宗身边的贵妃王婉容和一个帝姬带回营中受用。
徽、钦二宗到金后,先被迫换了素服,去拜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庙,然后一个被封为昏德公,一个被封为重昏侯。
宋室南渡后,李师师辗转来到江市,流落在湖广一带,艰难无以自存,不得已重操旧业。
但是,此时李师师已是心绪萧索,容颜憔悴,仅卖唱度日。
南渡士大夫慕其盛名,常邀她参加酒会。席上,她唱得最多的一首歌是:“辇彀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遇湖湘;缕衫檀板无颜色,一曲当年动帝王。”
另外,关于李师师的余生,还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其一:当李纲主持东京保卫战时,她将全部家财捐赠出来,助宋军抗金。靖康之难中她逃出汴京,到慈云观中做了女道士。
其二:金军攻破汴京后,金主垂涎李师师,降臣张邦昌千方百计寻找,不惜重金悬赏,最后终于找到她。她蓬头垢面,不肯盥洗更衣去见金人,乘人不备,吞金自杀。
其三;李师师南渡后,士大夫多把她当作红颜祸水,不肯与她交往。她穷愁潦倒,嫁给商人为妾,溺死在钱塘江中。
现在在开封市北关外,尚有李师师墓。对她一生的所做所为,有这样一首诗作了高度的概括:“芳迹依稀记汴梁,当年韵事久传扬;紫宫有道通香窟,红粉多情恋上皇。孰料胡儿驱铁马,竟教佳丽死红羊;靖康奇耻谁为雪,黄河滔滔万古殇。”
所谓红羊,是指华夏国传统的八卦运数中的红羊劫。{所谓红羊劫,是指国难。古人认为丙午、丁未,是国家发生灾祸的年份。丙丁为火,色红,未属羊,故称}当然,出现在这里的李师师,只是主脑创造出来的高智能NPC,跟历代名女的隐藏任务有关。
她有一件极厉害的法宝,叫做青阳柱,以大陨星炼制而成,攻击力极强。
高峰跟李师师寒暄了几句,便祭出各种法宝,跟她周旋起来。
不久,李师师支持不住,跳过一边,淡然一笑:“好吧,我认输了。”
高峰呵呵笑道:“既然如此,我们赶紧去找任务物品吧。”
便搂着李师师的纤腰,化为一道青光,全速飞向瀛洲台。
只是一眨眼的工夫,高峰和李师师已经来到瀛洲台,挑战历代名将。
这次刷新出来的名将,是明朝的戚继光。
他出生于明朝中叶嘉靖年间,当时东南沿海的倭患十分严重,而北部也经常受到蒙古的侵扰。
明朝建立时,扶桑正处于南北朝时代。南、北朝廷及守护大名,除了互相争战之外,还不时侵扰华夏国沿海。
北朝统一扶桑后,失败的南朝武士流落海上,对华夏国沿海的侵扰更趋严重。
到嘉靖时期,由于明政府停止对日贸易,倭患的严重达到顶峰。
蒙古族是华夏国北部的少数民族,元、明以来,散居内地的蒙古族已逐渐和汉人融合,但居于漠北的蒙古族仍然过着游牧生活。
元朝灭亡后,他们多次南下掳掠,对明朝构成巨大的威胁。
但是在当时,朝廷比较重视北虏{蒙古},认为蒙古骑兵比东南倭寇的威胁更大。
扶桑在华夏国古代被称为倭,来自扶桑的海盗因此被称为倭寇。
他们四出抢掠时,经常分成几队、十几队甚至几十队,以当地奸民为向导,用海螺号互相联络。他们将刀枪磨得雪亮,且大多用武士刀,杀伤力极强。
他们擅长近身格斗、火枪射击,惯于设伏偷袭,常用川字或一字长蛇阵。
由于当时明朝军队腐败,明军开始时常吃败仗。
戚继光,字元敬,出身将门,自幼聪颖,文武兼备,十五岁就习兵法武备,通经史大义,十七岁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之职,当时东南沿海倭寇猖獗。
1533年,戚继光晋为都指挥佥事,总督山东全省备倭。
1555年,戚继光奉调浙江防倭,翌年升任参将,亲赴浙江义乌。
第四卷:纵横天界(完结篇)第六百六十三章 鸳鸯阵
戚继光在义乌精选三千余名农民和矿工,训练成一支军纪严明的劲旅,史称“戚家军”。
戚家军作战勇猛,所向披靡,连战连捷,倭寇闻风丧胆。
1568年,戚继光奉命北戍蓟镇,总理蓟州、昌平、辽东、保定练兵事宜,节制四镇,官至左右都督。由于功勋卓著,明王朝加封戚继光为太子太保、左都督、太子少保,位列三公。
1583年,戚继光奉调广东。翌年,抱病请退,回归故里。
戚继光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报国为民,忠孝闻名。
1588年,戚继光病逝于蓬莱故里,时年六十岁,谥号“武毅公”。
戚继光毕生博览群书,文武全才,着有《莅戎要略》等兵书和诗文集《止止堂集》等。
其中《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均被列入华夏国古代十大兵书,在华夏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里,特别提一下戚继光创造的“鸳鸯阵”。
这种阵法,充分发挥集体互助、长短兵器结合的力量,机动灵活打击敌人;建立车、骑、步相配的联合兵种,与敌人进行大规模决战;集中优势兵力,进攻敌人的防御重点,迅速瓦解歼灭敌人;伏兵奇袭,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鸳鸯阵的阵形,以十二人为一队,最前为队长,次二人一执长牌、一执藤牌。
长牌手执长盾牌遮挡倭寇的箭矢、长枪,藤牌手执轻便的藤盾并带有标枪、腰刀,长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护后队前进,藤牌手除了掩护还可与敌近战。
再二人为狼筅手,手执狼筅。狼筅是利用南方生长的毛竹,选其老而坚实者,将竹端斜削成尖状,又留四周尖锐的枝丫,每支狼筅长三米左右。
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杀敌人,以掩护盾牌手的推进和后面长枪手的进击。
接着是四名手执长枪的长枪手,左右各二人,分别照应前面左右两边的盾牌手和狼筅手。
再跟进的是两个手持“镗钯”的士兵,担任警戒、支援等工作。如果敌人迂回攻击,短兵手即持短刀冲上前去,劈杀敌人。
各种兵器分工明确,每人只要精熟自己那一种的操作。而有效杀敌的关键在于整体配合,令行禁止。最后一名是伙夫。
“鸳鸯阵”不但使矛与盾、长与短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各种兵器的效能,而且阵形变化灵活,可以根据情况和作战需要变纵队为横队,变一阵为左右两小阵,或左中右三小阵。
当变成两小阵时,称“两才阵”,左右盾牌手分别随左右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护卫其进;当变成三小阵时称“三才阵”,此时,狼筅手、长枪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两侧护卫。这种变化了的阵法,又称“变鸳鸯阵”。
此阵的运用,灵活机动,正好抑制住了倭寇优势的发挥。戚继光率领“戚家军”,经过“鸳鸯阵”法的演练后,在与倭寇的作战中,每战皆捷。
这些都体现了戚继光军事思想的现代性,是戚家军百战百胜的重要原因。
而戚继光根据实际经验撰成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受到后世的高度重视,以致“谈兵者遵焉”。一些当代军事家,也从中吸取经验,反复研读戚继光的著作。
由于戚继光出身于将门世家,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和教育,学到许多行军打仗的学问。
带兵打仗后,又不为书本知识所束缚,能够因地因时制宜,积极寻求制胜良策。
他不喜欢书生式的高谈阔论,注重实际有效的军事学问,所著《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便是其实际经验的总结。
他还很善于向同时代的人学习,如向俞大猷学习棍法,向唐顺之学习枪法,并以此训练士兵。
这种注重实效,虚心学习的态度,使戚继光的军事才能远远超过常人。他所带领的戚家军从未遭受失败,胜利记录无人可比。
明朝的基本武装力量,原本是各地卫所军队,但到了明朝中叶,各地卫所处于严重废弛状态,根本不能承担实际的战斗。
针对这种局面,戚继光主张另行招募新军,并且认为只能用“乡野老实之人”,切忌用“城市游滑之人”。
自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至四十二年{1563年},戚继光先后三次深入浙江义乌,共招募一万余名农民和矿工。选定士兵后,对他们进行编组,按照年龄、身材和体质等条件,分别授与藤牌、狼筅、长枪、叉、刀等武器。
一方面进行单个训练,另一方面进行营阵训练,以发挥整体的战斗力。通过建立新型的军队,对倭